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

2022-04-30 20:03:05 字數 3148 閱讀 4390

引導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動手、動腦、動口是學生認知規律對數學教學的客觀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形成鮮明的表象,是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小學數學教學要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

1.現代認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講是乙個對數學的認知過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他們對數學的認知過程。

這個轉化過程通常經過「動手(感知)——表象——概念——符號」的發展階段才能完成,其中,「動手」或「感知」是認識的源泉,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開始;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乙個手腦並用的過程,其目的是借助直觀的活動來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並能用數學的語言、符號進行表達和交流.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時,為學生提供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活動:

「說一說」,是根據長方體、正方體的形狀說出它們的名稱,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數一數」,在數的過程中,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四個面和四個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過程中,得出長方體的對邊相等,正方體的12條邊都相等,這兩種物體的四個角都是直角;通過「說一說」、「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口說、手動、腦想、眼看,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引導學生在親身操作中能夠自行發現、思索領悟、抽象概括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和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而且還學會了如何獲取知識。

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能力。「表象」是相對應事物經過動作或感知之後在大腦中所留下的形象,它是知識結構向認知結構轉化的媒介,同時也是記憶的主要物件。最後在大腦中將所獲的表象進行加工處理,把感性認識上公升為理性認識,從而形成概念(並把某些概念符號化)。

這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他們認知發展順序的一般規律。由於小學生生活知識經驗淺薄,對應用題中隱含於事件內的事理之間的相互聯絡缺乏深刻認識,不能揭示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演示操作,使生動具體的感性材料作用於大腦,獲得對應用題中的事理、數量關係鮮明、清晰的表象,再抽象概括成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動手、動腦、動口,既是學生認知規律對數學教學的客觀要求,又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關於數學教學「要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這一要求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二、怎樣引導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動手、動腦、動口

要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為新課的鋪墊中教師選擇有趣新奇的內容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

兒童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所以我們在講授新課之前,要根據教學內容,用簡單的方式創設學習新知識的氣氛 ,喚起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求知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例如,實踐課時有這樣一道題:

"把乙個西瓜切三刀分八塊,該怎麼切?"開始,有學生說,會切。而經過思考,才知有難度。

於是他們就開始思考、討論。這說明低年級學生空間想象力較差,這時候,如老師憑空講解,效果不好。但用實物操作後,學生一目了然,積聚在頭腦中的疑團解開了。

這種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引課,使學生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從平靜狀態向活躍狀態轉化,用學生急需和感興趣的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在講授新課中,教師選擇直觀、具體的材料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教師在講授新內容時盡量從操作直觀起步,引導學生憑**操作中獲得的具體形象和表象及時展開抽象思維。

如講「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時,部分教學過程是這樣安排的,首先複習不退位減法42-21,進而列出退位減法算式42-28,讓學生找出上節課所講的算式和本節課所要講的算式的不同點。本節課所要講的算式42- 28,個位上2減8不夠減怎麼辦,是通過演示和操作進行。學生操作的方法不一樣,有的把整10的一捆小棒開啟 ,和表示個位上的2合在一起是12,12-8=4;還有的把整10的一捆開啟是10,先從被減數個位上減去2,再從10 裡減6,最後個位上還等於4;還有的把整10的一捆開啟是10,10-8=2,2+2=4。

操作之後教師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最好,學生異口同聲說:「第一種方法最好。」通過擺小棒過渡到豎式

42 -28的計算,並且學生能自己說出計算方法。就這樣讓學生比一比前後所學知識的不同點,動手擺一擺小棒, 說一說怎樣列豎式子相減。生動具體的感性材料作用於學生大腦,促進了大腦的積極活動,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公升到理性認識,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在練習中教師精心設計練習題,選擇能加深學生認識的內容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課堂練習的目的不僅僅是鞏固所學的知識,還要繼續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它的鞏固新知識和發展思維能力的雙重作用。

如講「加減法對比運算」。第一步寫出3+2=5的算式,問學生這是什麼算式,用的是什麼運算符號,加號把哪兩個數連線起來了,3表示的是什麼數,2表示的又是什麼數,結果是多少;5表示的是什麼數,把兩個數合起來用什麼方法計算?緊接著教師出4道應用題,讓學生判斷用什麼方法計算。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或火柴棍,4+3=7,3+7=10等四個算式各怎樣擺?進而教師再問:求一共有多少,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

「網上學習型」教學方式中教師的引領通常以什麼形式體現?

在資訊科技與各學科整合的方法與實踐中,必不可缺的條件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協作」以外,還有「引導」。這裡體現在教師面對的三個轉變:

1.第乙個轉變是從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轉向既要授業,更要指導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在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過程中,這種指導和幫助主要體現在使學生能夠學會利用資源學習,學會意義建構的學習,學會自主學習,學會進行非線性的跨越式學習,學會超越學校圍牆的學習。

2.第二個轉變是從資訊科技用於個人計畫,轉向資訊科技既要作為教學內容的演示工具,更要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在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充分發揮和挖掘資訊科技的這些優勢,使它真正成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3.第三個轉變是從課堂上教師的顯性主導作用,轉向教師既要有課堂上的顯性行為表現,更要有課外教學設計中的隱性行為表現。「網上學習型」教學方式中,學生可以利用資源、可以與環境互動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利用網路技術進行跨越時空的自主學習。

這時教師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仍然起著**無法替代的主導作用。例如貫穿在資訊意識的滲透和建立過程中;在資訊科技融於學習內容的過程中;在資訊科技作為學習工具應用於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學生利用資源的學習過程中;在學生的反饋學習過程中;在學生的反思學習過程中;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在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在學生的協作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影響無所不在。

而這些主導作用與影響是通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大多數職業要求員工不但具有機械的操作技能,同時更注重他們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今天的學生需要更多更強的數學能力而不只是數學知識作為未來職業的準備。那麼,在基礎教育的數學課程中,就必須反映這些需求 數學教育應該實現從傳承知識到在傳授知識中培養創新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轉變。學生能...

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動起來

數學課題組楊良仁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使抽象的公式 定理 法則等得以驗證,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實踐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及時獲得課堂教學資訊反饋,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動手實踐中顯現出來,教師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糾正學生的思維錯...

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課堂,既是學生汲取精神營養健康成長的搖籃,也是教師奉獻汗水智慧型提公升生命價值的舞台。課堂,既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陣地,也是教育教學改革變化發展的晴雨表。不同的教育教學思想就會出現與之相應的不同的教育教學行為,最終會形成多變的課堂文化和課堂氣象。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推進的過程中,在新課程理念的薰陶感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