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導學案 教師用

2023-01-13 00:36:06 字數 3930 閱讀 7309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2、孟子對梁惠王的問題是如何分析的?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3、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什麼道理?

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儘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於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三、【歸納總結】

一詞多義

1、兇a、河內兇莊稼收成不好

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漢初匈奴兇黠兇惡,殘暴;

d、甫聞凶訊不幸,多指喪事

e、緝拿元**人的人。

2、加a、鄰國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加施加

c、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e、犧牲玉帛,弗敢加也虛報

3、或 a、或百步而後止有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時

c、所守或匪親倘若

d、雲霞明滅或可睹有時

4、直a、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與「曲」相對;

c、理直氣壯正確

d、係向牛頭充炭直價值,同「值」;

e、直上載公子上座徑直

四、【拓展提公升】

(一)課內檢測:

1、解釋下列加粗字的古今含義。

(1)河東兇亦然古義: 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義:_兇惡 。

(2)請以戰喻古義:_ 請讓我,請允許我 ;今義: 一般用為請求_ 。

(3)棄甲曳兵而走古義:___逃跑__ _;今義:_步行 _。

2、選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組( )

①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②填然鼓之 ③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a.①③④ b.⑤⑥⑦ c.②⑤⑥ d.③④⑦

b(①③是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②語助詞,起襯字的作用,沒有實際意義。④結構助詞「的」。⑤⑥⑦都是代詞)

3、翻譯下列句子。

1、 河內兇,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兇亦然。

2、 察鄰國之政,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3、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棄甲曳兵而走,

(二)課外拓展: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週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吾何為不豫哉!」

1、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您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

(2)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社會裡,除了我還能有誰呢?

2、上述對話中,孟子的回答體現了一種什麼樣的胸懷?(用自己的話回答)

體現了自視極高、自認極重(或自信心、責任感極強)的胸懷。

五、【學後反思】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做法;

2、掌握「數」「則」等一詞多義等詞語的含義;歸納文言詞語活用現象和特殊句式。

【學習重點】

歸納文言詞語活用現象和特殊句式。

【學習難點】

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做法及現實意義

【學習過程】

一、【自學檢測】

1、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數罟不入洿池數罟:細密的魚網

申之以孝悌之義申:重複地說申誡。 孝悌: 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非我也,歲也歲:年成(不好,遭饑荒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 連詞,那麼,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

填然鼓之之: 音節助詞,起襯音作用

樹之以桑之: 代詞代五畝之宅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以: 介詞,用,拿

斧斤以時入山林以時以: 介詞,按照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 動詞,吃食:名詞,食物

2、說出下列句式是什麼特殊句式

①申之以孝悌之義狀後

②則無望民之多於領國也狀後

③非我也,歲也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

④棄甲曳兵而走省主語「將士」。 )

二、【合作**】

1、怎樣才能做到王道? (在原文中勾畫批註)

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2、當採取王道的措施後產生了怎樣的效果?(在原文中勾畫批註)

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今有何值得借鑑之處?

提示:不僅要養民,還要教民。發展生產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的建設。

發展經濟要注意可持續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4、 本文體現了孟子散文的哪些藝術特點?

①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絡,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乙個有機的整體。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於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於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③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

三、【歸納總結】

㈠通假字:

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無」同「毋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同「斑」 )

3.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同「途」 ) (「莩」同「殍 )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過 )

(二)詞類活用:

1.河內兇兇:形作動,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名作動,行王道,統一天下)

3.王無罪歲罪:名作動,歸罪 )

4.填然鼓之鼓: 名作動,敲擊戰鼓 )

5.樹之以桑樹:名作動,種植 )

6.謹庠序之教謹:謹慎,形作動,認真從事 )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 名作動,穿……衣服 )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名作動,吃 )

9.請以戰喻戰:戰鬥,動作名,戰爭 )

10.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動作名,活著的人 ) (死:動作名,死去的人喪死:喪葬死去的人動作名)

(三)翻譯下列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亦走也—— 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歲也——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③非我也,兵也—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 (同上)

④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

⑤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寡人之於國也導學案 學生用

學習目標 1 了解 孟子 有關常識 識記重點文言詞語 兇 加 或 直 2 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3 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學習重難點 1 落實相關文言虛實詞,翻譯並背誦課文 2 多義詞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預習案 知識鏈結 一 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 前372年 前289年 名...

寡人之於國也學案設計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 自主學習,合作 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比喻論證方式和排比 對偶手法。2 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張中的 仁政 思想。3 提公升文言文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 合作 能力。學習重點 歸納文言知識點和比喻論證方式。學習難點 孟子政治主張中的仁政思想。學法 教法 自主預習合作 鞏固檢測 教具 多 教...

寡人之於國也

銅山中學2012 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 高一年級語文學科導學案 課題 寡人之於國也 主備人 張杰審核人 王興輝編制時間 2013.4 限時 姓名班級組別評價 一 學習目標 1 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2 理解文中 五十步笑百步 這個故事的作用。3 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4 了解本文行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