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效應看後進生的成因及對策

2022-12-20 10:06:03 字數 2500 閱讀 7489

後進生的成因(除先天智力因素外)是多方面、複雜和長期的,既有家庭不良教育的影響,也有社會不良環境的薰染,當然還包括學校教育方面的失誤。在此,筆者從心理效應這個角度來**一下後進生在學校教育中的成因。

馬太效應

《聖經》中「馬太福音」裡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美國著名哲學家羅帕特"默頓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即榮譽越多的科學家,授予他的榮譽就越多;而對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對其做出的成績往往不予承認。

他於2023年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其實,「馬太效應」在學校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領導稱讚他,班主任喜歡他,家中父母寵愛他。

而對一些後進生,就會長期處在被老師遺忘的角落,沒有人去關心、愛護他們。在教育**現的「馬太效應」,使得少數學生成為精神「貴族」,多數學生成了備受冷落的「遺棄者」。這勢必造成只重視和培養少數拔尖學生,忽視和放棄大多數學生,導致兩者的分化對立,危害學生的心理,造成學生間和師生間的關係不和諧。

這種不融洽的師生關係也會影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影響教育目標的達成率,影響學生間的共同進步和提高。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防止這一教育負作用的發生,走出「馬太效應」的誤區。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面向每位學生及時反饋資訊,並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不可對好的學生過於「偏心眼」;要尊重每個學生,照顧每個學生在不同情況下的自尊心,給每個學生以平等的關愛;要更多地照顧後進學生,及時捕捉後進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讓他們看到成績,了解不足,發揚長處,克服缺點,增強學習的信心。

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裡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的所有錢。過了十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

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裡拿走了二元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學校教育中也時常發生。如有些學生考試或作業時經常出錯,老師不去幫助學生查詢出錯的原因,反而只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採用簡單粗暴的批評方式,使學生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為學生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 學生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厭學情緒自然也就乘虛而入了,學習上的困難者很快就變成學習上的落後者。

時間一長,在他們的意識中就會出現偏離集體的傾向,在行為上就會出現失控的現象,最終發展成具有「粗**感和厚臉皮性格的人」,甚至會以各種反常行為與班集體抗衡,少數的後進生就會到社會上尋找自己的「地位」,這也是發展的「必然」。

可見,老師對學生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學生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這個效應啟示我們,在批評或表揚學生時,應掌握乙個「度」。「不及」固然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但「過度」又會產生超限效應,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出現一些反作用。

習得性無助感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和梅爾曾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實驗中,他們把狗關在乙個籠子裡,只要鈴聲一響,就給狗以難受的電擊。由於狗被關在封閉的籠子裡,所以它無法逃避這種電擊。

多次這樣的實驗之後,心理學家改變了實驗條件,他們在給狗以電擊之前先把籠門開啟。結果卻發現,在鈴聲響起後,狗不但不會從籠門逃跑,反而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底下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已經可以輕鬆逃避電擊的狗卻在敞開的籠子中絕望的等待痛苦的來臨。

心理學家們把這種在受到多次挫折之後,產生的對應付情境的無能為力感叫做習得性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感不但發生在動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樣會發生。而且,人在乙個情境中形成的習得性無助感還會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在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那些長期處於班上「落後」水平的後進生,在多次遭受失敗和挫折後很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感,並把這種習得性的無助感遷移到其他的學習活動中,對學生健康成長將會有極大的損害。

比如乙個學生的數學老是學的不好,他可能會把對數學學習的無助感遷移到語文上,對語文學習的信心降低,導致語文成績的下降,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那麼,在教學中,老師應該怎樣防止後進生習得性無助感的產生呢?首先,老師要消除對後進生的歧視和偏見,要以愛護學生為根本出發點,對待成績差的學生,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自信心缺乏的學生要多鼓勵少批評。要善於發現他們獨特的優點和長處並以此為契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

其次,老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多表揚學生的努力和勤奮性,讓學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對自己產生自信。這樣,不但能夠減少學生的挫折感,更能防止學生習得性無助感的產生。最後,在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對挫折有乙個客觀的認識,要讓他們明白,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在學習中遭受到挫折和困難是很平常的事情,要對在學習和生活中可能遭受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教給他們一些學習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起學生應對學習困難的能力。

這樣,當挫折來臨是時,學生就不會因為毫無準備和無力應對而感到失去控制,甚至產生習得性無助感。

後進生心理問題成因及轉化教育的研究課題小結

後進生 的轉化方法和技巧 後進生又叫 問題學生 或 差生 是指班級中在某些方面 如 智力 成績 思想品德等 落後於全班同學發展水平的學生。後進生雖不多,但能量卻不小,對班風 學風甚至校風都具有較大的 破壞性 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轉,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班主任為之頭疼,往往要花費大...

後進生的心理輔導策略

後進生的轉化策略 教育實踐證明,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感情不僅是一種教育手段,它本身也是一種教育。教師的愛是開啟學生心扉的密鑰匙 俗話說 通情達理 情理不達,情若通,理則達 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教師就必須學會研究後進生的心理特點,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幫助他們體會到上進及學習取得成功時的歡樂,激發他們的...

農村小學後進生形成原因及轉化對策

作者 譚少能 讀寫算 2018年第34期 摘要素質教育已經在我國推行多年,取得不小成效的同時,更應注重教育的公平。後進生作為班級中特殊群體的存在,理應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而在農村小學當中,後進生更是大量存在,若想真正有效轉化他們並非易事。造成農村小學後進生的形成有諸多因素,但是無論何種因素,作為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