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妥善安置失地農民促進周家率先轉型發展魏凱選

2022-12-12 14:57:05 字數 3361 閱讀 8093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解決發展中一切問題的思想前提和思想基礎,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總開關」。失地農民問題是當前很多鄉鎮面臨的共性問題,是發展中的新問題。正視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困難,尊重失地農民合理的利益訴求,積極**和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措施,妥善安置失地農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是用戰略思維來解決發展中問題的必然要求。

隨著寧正煤田核桃峪礦井建設程序的加快,我鄉惠家塬、喬坡兩個村集體土地被大量徵用,大批農民成為失地農民,他們面臨著生活難、就業難、養老難等諸多方面的困難,已成為制約我鄉經濟發展和危害農村社會穩定的潛在因素。因此,科學妥善解決寧正煤田核桃峪礦井建設中失地農民的安置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是關係到周家鄉能否率先加快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和不可俞越的基礎問題。現就妥善解決失地農民安置問題的重要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科學妥善解決失地農民安置問題的對策辦法,談一些粗淺的觀點和認識。

1、科學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對周家鄉實現率先轉型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十分關注,相繼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法規政策。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把「三農」問題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關注民生,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加快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結合鄉情實際,切實做好寧正煤田核桃峪礦井專案區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對於實現周家鄉率先轉型發展具有及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是妥善解決失地農民安置是保證周家城鄉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民,更離不開穩定,只有把失地農民的工作做好了,只有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才能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當前我們周家鄉同全國大部分農村一樣,正處在乙個發展轉型期,同時也處於各種利益訴求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

失地農民安置問題,事關群眾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事關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大局,城鄉協調發展、工農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保證政治社會穩定、促進各項事業順利度過轉型期的關鍵所在。

二是妥善解決失地農民安置是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加快周家城鎮化程序的需要。發展小城鎮建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隨著寧正煤田核桃峪礦井建設程序的加快,勢必有一部分失地農民進入非農生產領域謀求生路,從而促興第三產業的興盛使城鎮職能和作用進一步細化,城鄉務工進一步明確。

三是妥善解決失地農民安置,是加快周家工業化程序、推進多元化經濟發展格局的需要。寧正煤田礦區158平方公里,探明儲量16.16億噸。

其中周家轄區88.18平方公里,探明儲量9.38億噸,年產量1200萬噸,規劃建設有惠家塬主井、喬坡副井、運煤二級專用通道、電廠、水壩、工業園等,勢必造成大量徵地拆遷,失地農民數量急劇增加。

這些因素說明周家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而且完全具備率先實現轉型發展的條件。如果對失地農民進行再就業培訓、引導,就會為加快工業化程序和經濟轉型發展儲備大量的勞動力。

二、解決失地農民安置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寧正煤田核桃峪礦井開發建設之初,縣、鄉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地方各級條例,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制定了惠家塬主井及喬坡副井區失地農民拆遷安置實施方案。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於諸多因素制約,仍然出現了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是社會保障難。我國城鄉社會結構的二元體制是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制度性障礙,導致農民的社會保障覆蓋面窄、發展不平衡。在城市居民中目前基本建立了失業、醫療和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但在農村並沒有這樣的保障機制。

因此,農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義務教育、戶籍管理等方面將無所適從,處理不好,將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二是農民就業難。貨幣安置使許多失地農民對今後的生活保障產生諸多顧慮,就我鄉惠家塬、喬坡村的實際情況看,被徵地農戶80戶、274人,其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185人,佔比67%;初中文化程度76人,佔比28%;高中文化程度13人,佔比5%。

失地農民的文化素質一般較低,無知識,無技能,就業渠道狹窄,就業能力和社會生存競爭能力較差。加之受金融危機影響,導致的農民工無業或待工人員較多,失去土地後找不到合適的生產就業崗位,沒有穩定的收入**,直接影響失地農民的生活質量,影響周家鄉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大局。

三是土地調整難。對現有土地重新進行分配,原來的數量必然減少,格局必然變動,農民承包地上的果園、樹木如何處理、坳心好地和咀梢薄地如何搭配等等,都成為了制約因素,現有承包地的農民不讓地、三分之二以上的群眾對土地小調整思想上通不過,調整意見分歧較大,各種利益衝突和矛盾糾紛凸顯,實現今年土地調整一步到位的目標很難。

三、科學妥善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對策思考

失地農民的利益保護問題,關係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的大局,積極探索「經濟補償、居住安置、就業扶持、社會保障」四位一體的失地農民安置模式,著力構建失地農民權益的長效保障機制,使土地徵用規範化、經濟補償法制化、基本生活社會化,農民就業有崗位,收入有**,這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結合我鄉惠家塬村、喬坡村失地農民科學安置實際,試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1.內外結合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失地農民普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失業,農民失去土地後,客觀上需要從農業轉向其它行業,但由於他們知識欠缺、沒有技能,在就業方面明顯處於劣勢。

由於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在就業市場上牌明顯劣勢,他們很難像城市居民那樣獲得穩定或收入較高的就業崗位。因此,必須內外結合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對內就是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轄區內企業多用失地農民。

對外就是通過中介組織,特別是民間中介組織的作用,加強勞務輸出 ,激發勞動就業中介組織,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就業資訊、諮詢、職介、培訓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乙個是鼓勵建立流通專業合作社等社會性組織,努力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主創業。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建立長年性的專業職教中心、培訓中心,提高失地農民的綜合素質,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找到就業崗位。

2.加快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我國農村土地,具有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民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

因此,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廣大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問題,而且可以減少徵用土地過程中的許多矛盾。另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建立以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負擔的新型農村基本農民養老保障體系,要通過立法和制定相關政策強制性將徵地費首先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將失地後「農轉非」的農民納入社會統籌保險範疇,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按年齡段分別投保,並建設將60歲以上的老人和生活特別困難、低於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納入低保範圍,努力形成城鄉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統籌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問題。

3.依法穩妥的推進土地調整。集體土地部分被徵用後,對剩餘土地的調整成為失地農民關注的焦點,也是科學安置失地農民的重點和難點。

科學制定出台符合國家政策和村情實際的《土地調整方案》。根據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有關規定,按照土地二輪承包人口,對煤田開發徵用土地外的剩餘土地,以村民小組為單位,依法穩妥的推進土地調整,實施承包經營,使失地農民重新獲得土地,從根本上保障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確保被徵地農民減地不失地、不減收,維護農村社會大局穩定。

4.建立資金監督保障機制。對徵地專用資金,應建立專用賬戶,實行**、中介機構和社會的共同監督,杜絕、剋扣、截留徵地補償金流轉。

同時應加強同金融機構的溝通聯絡,力爭取得各種形式的服務和幫助。

失地農民安置

對失地農民安置問題的思考 作者院系 專業對地農民安置問題的思考 摘要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序的加快,農村土地大量被徵用,由此產生了乙個龐大而又特殊的社會群體 失地農民。由於各地普遍存在 重徵用 輕安置 的現象,造成被徵地農民多數成為 種田無地 上班無崗 保障無份 的 三無農民 被徵地農民的安置問...

我國失地農民就業安置策略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土地。可是,我國先後興起的圈地浪潮侵蝕了大面積耕地,同時也製造了大批 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 的失地農民,他們失去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又不能享受和普通市民一樣的待遇,變成了尷尬的邊緣人。一般每徵用一畝耕地,就伴隨著1.5個農民失地,這就意味著我國 失地農...

南京失地農民保障

南京本月起提高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 2009 10 07 本月起南京將調整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調整遵循 多繳多得 的原則,鼓勵引導被徵地農民選擇高檔繳費,提高保障水平。同時對75周歲以上老年被徵地農民適當增發保障金待遇。保障金標準按調整前的月保障金標準的10 增發。最高檔保障金月領取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