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程序中失地農民職業分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022-04-10 19:22:42 字數 943 閱讀 3824

作者:陳浩陳雪春謝勇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鎮化土地徵用背景下失地農民的職業層次分化及其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運用長三角地區858個失地農民資料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徵地後,失地農民群體不僅經歷了就業模式轉型,且在職業層次方面也呈現出進一步分化特徵,其中處於職業低層與高層之間失地農民就業發展差距有所拉大;而運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顯示,人力資本是造成失地農民群體職業分化的核心因素,相比而言,低人力資本水平構成了徵地後農民獲取高層次職業的主要障礙,此外,徵地用途、補償方式等徵地因素對失地農民職業行為也構成一定的影響。

文章認為,新時期我國城鎮化發展要將促進區域就業增長和民生福利改善作為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在土地徵用補償政策上,要從單純重視對失地農民短期「經濟補償」,向扶持其個體及家庭人力資本投資以增強長期非農職業發展之「能力補償」轉變,以構築促其市民化轉型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失地農民;職業分化;土地徵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長三角地區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30多年間,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程序是與不同階段農民就業持續分化過程緊密關聯的。2023年以家庭聯產承包製為核心的農村經濟改革的實施,釋放了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推動了農村非農產業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以「離土不離鄉」形式就近進入鄉鎮企業等非農領域就業,推動了我國農民從農業向非農兼業的第一次就業分化階段的形成;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隨著城市體制改革的啟動,城鄉、區域間勞動力流動障礙逐步被打破,農民就業呈現出以「離土又離鄉」式的異地非農就業流動構成了對原先就近兼業的替代,從而形成了第二次農民就業分化階段;而步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迎來新一輪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浪潮,因農地非農徵用而失地的農民規模持續增加。失地農民群體的出現,不僅改變了農村現有社會結構,同時也構成了對農村乃至城鄉經濟結構的深度轉型要求,其中,失地農民就業分化與轉型發展將有助於推動我國農民步入第三次就業分化階段。

城市化程序中失地農民權益的保障問題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 工業化程序日趨加快,大量農地被國家徵用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成為必然。許多農民在失去了土地之後也失去了相應的權利,造成了大量的權益流失。關注廣大失地農民的現狀,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事關現代化建設的程序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為此,應從大局的角度出發,積極採取有效措...

我國城市化程序中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問題研究

摘要 解決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問題事關失地農民切身利益,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意,但目前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應該本著靈活性 可持續性等原則,構建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模式,有效解決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問題。關鍵詞 失地農民 養老保險 原則 模式 農民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傳統的做法是將其擁...

城鎮化程序中供水安全保障思路及對策措施

二 加強內部管理,不斷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1 理順公司管理關係。進一步強化維修和供水稽查的職能,加快機械化搶修速度,嚴格保證維修及時率。加強對水表使用的稽查,發現水表異常情況,立即更換,開展查表活動,嚴禁估抄 漏抄現象。實施聽漏工作承包管理,對探漏模擬市場化運作,將查出的暗漏次數 漏失量與收入掛鉤,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