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數學課堂提問中「度」的把握 鄭雪蓮

2022-10-11 05:21:06 字數 5108 閱讀 8977

溫州二中鄭雪蓮

摘要:提問是教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學藝術的重要體現之一,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時提出一些發人深思的問題,不僅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聯想,而且可以使師生之間處於一種和諧的資訊交流狀態。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精心設計提問,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並有意識地為他們發現疑難、解決疑難提供橋梁和階梯。

本文就課堂提問的難度、梯度、密度、角度的把握談談認識。

關鍵詞:課堂提問,教學,學習,問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的實施,引導學生學習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就是要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實踐表明,教師通過課堂提問這種手段可以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然而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提問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許多教師將提問看作是一種很簡單的教學方式,沒有深入地思考運用時應遵循的一系列原則、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設計課堂提問。提問隨意性大,一堂課多的提幾十個問題,少的只提幾個問題,沒有針對性和推進性。

提問的質量不高,缺乏藝術性,單調,沒有給學生留下**的空間,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提問的設計缺乏科學性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受到抑制。可以說,這樣的提問在活動中不僅不能很好地發揮提問的教育價值,而且會抑制學生的思維活動。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有價值的問題,把握好問題的難度、梯度、密度、角度,使課堂提問更有效。下面結合具體課堂教學過程來談談。

一、 掌握好問題的難度

課堂提問難度要適中。課堂提問內容要有難易差別,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假如內容過於簡單,達不到啟發的目的;提問的內容過難,又讓學生不知所措,無從下手。

因此,要在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設計一些適合的問題,並可由淺入深,讓學生循序漸進,從而讓他們的思維經歷發現的過程,而不會感到高不可攀。

在《座標平面內的圖形變換》複習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例題:

已知點m(3a-9,1-a)請根據下列條件分別求出a的值.

問題1:點m與點n(b,2)關於x軸對稱;

問題2:點m向右平移3個單位後落在y軸上;

問題3:在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線上;

問題4:若點m(3a-9,1-a)是第三象限的整點。

在設計時,安排了四個提問,從簡到難,逐步應用本章的有關知識點以到達複習的目的。應邀到永嘉上了這節課,設計很成功,學生興趣高漲。於是再次到文成開課,我還是採用這樣的設計,結果提問第3題時,氣氛有些沉悶了,當給出問題4時,學生全傻眼了,什麼是整點?

學生平時根本沒接觸過。原本乙個精彩的預設環節,成了乙個敗筆。課後,在備課本上我這樣反思: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要掌握好問題的難度,給不同的學生適合的問題。

可見,課堂提問問題的難度要適宜。問題過深,超出學生知識或能力的範圍,會導致一部分學生面面相覷,無所適從,另一部分學生絞盡腦汁,無從下手,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同時又浪費時間;問題過淺,問題包含的資訊量小,提問的價值不大,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容易造成學生不假思索便報出答案的習慣。所以教師在備課前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課標,研究學情,在課上要提出難度適中的問題以便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大多數同學經過一定的思考就能解決問題。

二、 安排好問題的梯度

學習活動是乙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在教學中,對於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內容,學生難於理解、領悟,可以採用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的辦法,把一些太複雜太難的問題設計成一組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以降低問題難度.另外,要給學生指出思維的方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並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下面這個例題的教學:

從等腰三角形底邊上任一點,分別作兩腰的平行線,所成的平行四邊形周長與它的腰長之間的關係如何?說說你的理由。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例題進行改編,注重提問的層次性,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已知等腰△abc中ab=ac,d是底邊bc上任一點,de//ac,

df//ab。

問題1:如圖1,這個圖形中有你熟悉的數學圖形嗎?

這個問題比較基礎,而且是乙個開放題,可以讓學習基礎

一般的學生來回答,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增強他的學習積極

性。引導學生找到等腰△ebd,等腰△fdc,□aedf,這樣也為解決

平行四邊形周長與它的腰長之間的關係作好鋪墊。

問題2:若點d在bc邊上移動,請問圖中有哪些量是不變的?

這也是乙個開放題,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困難,讓基礎一般的學生有信心繼續參與課堂。引導學生發現在等腰△abc固定的情況下,圖形中的各個角都沒有變化。線段de、df、dc、db隨著點d的位置變化而變化。

問題3:點d在bc邊上移動過程中,de變短時,df變長;de變長時,df變短,de與df的和是否不變?

這一設問稍有難度,但在前兩個問題的鋪墊下,也能讓更多的學生發現答案,進而解決了平行四邊形周長與它的腰長之間的關係。

課堂提問要全面衡量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給每個學生以均等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高。《學記》日:「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

」就是說,善於提問的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要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使學生理解層次不斷深入。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應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真正參與課堂中來。

三、調節好問題的密度

提問雖然是課堂教學的常規**,但是提問並非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是否能發展學生較高水平的思維,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發現問題.如果提問過多,學生會忙於應付教師的提問,精神過度緊張,容易造成學生的疲勞和不耐煩,不利於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如果提問過少,會使整個課堂缺少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不利於教師了解和調控學生的狀態.所以,課堂提問要適時適度,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使提問發揮最好的效果。

一位老師在講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這樣設計提問(如圖2):

師:在△abc中ab=ac嗎?

生:是師:你怎麼知道?

生:這是已知條件

師:ab=ac,那麼∠b=∠c嗎?

生:相等

師:從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能得出嗎?

生:能師:要說明∠b=∠c,作∠a的平分線行嗎?

生:行師:可以作高嗎?……

這種設計雖然表面上看熱鬧活躍,實際上流於形式,膚淺。把教學內容分析得過細,提出的問題過小,思維距很短,缺少思維訓練,這固然能使學生易於應答,可以保證學生知識的掌握,教學環節的有「序」進行,但也造成了許多失落,如活躍的想像,模糊的體驗,會心的溝通,不可言傳的意會等等。有些問題的結果已註明,提問失去思考價值,淡化了思維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功能。

另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師:上節課學習了等腰三角形,知道它是軸對稱圖形,今天繼續來學習它有什麼性質。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等腰三角形紙板,小組合作去尋找答案。

生:將它沿對稱軸對折,發現左右重合,兩個底角相等。

師:很好!通過實驗的方法發現,能再用數學知識加以說明嗎?

生:可以,作頂角平分線。

生:還可以作高……

這樣的問題給學生以充分自由選擇的空間,引發學生參與討論。學生必須經過深入思考,在答問時,展示的是自己理解、感悟的過程,訓練的是思維、表達的能力。

提問要精簡數量,直入重點。一堂課不能問個不停,應注意提問的密度和節奏。教師要緊扣教學目的和教材的重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問力求做到少而精,所以課堂提問切忌走過場、趕速度、緊張匆忙,切忌教師一問到底,給學生不留思考的時間。

要想密度適中,就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俗話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提問也當如此。只有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心」、「達其辭」的最佳時機。

四、選擇好問題的角度

波利亞首創的「怎樣解題表」,倡導教師的提問,應該從普遍適用的記憶性問題開始。據此,我們將擬定解題計畫階段的提問分為:只涉及「這一問題」的提問;涉及與此題相關的「一類題」的提問。

從這些聯絡點著手提問,能幫助學生對知識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有利於促進知識的廣泛遷移,使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能更容易地啟用這些知識,靈活地運用它們解決問題。下面以一道習題教學為例,談談這個問題。

問題1:如圖3,點c是線段ab上一點,

△acm和△cbn是等邊三角形。求證:an=bm

分析:∵∠acn=∠mcb,ac=mc,cn=cb

∴△acn≌△mcb

∴an=bm

研究此題,就可以再設定問題2:如圖4,記cn與bm

相交於點o,an與cm的交點為g,mb與cn的交點為h,

連線gh。

(1) 求證cg=ch;

(2)求證△cgh是等邊三角形;

(3)求∠aob的度數。

對此題進行演變,引導學生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規律。

問題3:△acm和△cbn**段ab的同側,

如果它們在ab的異側,還有an=bm嗎?

如圖5,點c是線段ab上一點,分別以ac,bc為

邊在ab的異側作等邊△acm和△cbn。

生:∵△acn≌△mcb ∴an=bm

問題4:如圖6,點c在ab的延長線上,

△acm和△cbn是等邊三角形。求證:an=bm

生:∵∠amn=∠mab,am=ma,mn=ab

∴△mab≌△amn

∴an=bm

問題5:如圖7,點c在ab的延長線上,分別以ac,bc為

邊在ab的異側作等邊△acm和△cbn。an與bm相等嗎?

生:此時有mc=ac,bc=nc, ∠bcm=∠nca.

可得出△mcb≌△can,所以an與bm相等。

問題6:前面四種情況,a、b、c三點都在一條直線上,

如果三點不共線,如圖8所示,仍有△acm和△cbn是等邊

三角形,此時情況怎樣?

生:還可以證明△acn≌△mcb

課堂提問無固定模式,不要只侷限於乙個角度,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鮮事物上的特點,可適當變換角度提問,增加提問的新穎性,同時也可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巴爾扎克曾說過:「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可見,教師如何從提問入手,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啟用學生的創新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課堂提問的優化是課堂教學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每一位數學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課堂提問的意義,掌握和發掘課堂提問的技巧,把握課堂提問的「度」,開闊學生思路,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把握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

文 張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對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值得我們 的課題。一 營造愉悅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參與...

談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這都需要教師掌握好課堂提問的策略。課堂成敗與否,課堂效率的高低,不僅依賴於教師的學識水平 語言表達能力 評價藝術等,更重要的在於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提問技能是教師運用提出問題的手段,通過誘導學生回答和處理學生答案,達到檢查教學 學習知識 鞏固知識 促進思維 培養能...

把握數學課堂提問發展學生思維

三 問題要以問引問有創造性 課堂中以問引問能激發學生的 慾望,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問題轉化加以解決,又會產生出新的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老師不急於回答而是又要把問題踢回給學生,這樣能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然後通過實際操作 討論 交流和分析,讓學生自己解決新的問題,以問引問,來促進學生的思維,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