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為本,關注「學」研

2022-10-10 22:54:06 字數 4837 閱讀 2499

校本「學」研:校本教研亟需關注的領域

——打造川石中學高效課堂的實踐反思之二

建甌市職業教育中心陳振龍

當前,「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已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這標誌著一種富有人性化的社會發展觀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就是要構建「以學生為本」的人文課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謂「以生為本」,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層是「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第二層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中「以學生的學習為本」是基礎和前提;「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歸宿和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的專業成長充分顯示了校本教研的巨大魅力。然而,當我們審視校本教研浩劫的組織與開展情況時卻不難發現,不少學校的校本教研似乎過分關注了教師的「教」,而對學生的「學」有所忽略。關注教師的「教」,可以從中反思、借鑑、錘煉並提公升自己課程實施的技能和水平。

但如果僅僅從「教」的層面吸取營養,而忽視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狀態的研究,教研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站在「以學論教」的立場上審視這一現象,我們會發現這種偏向背離了新課程背景下教育教學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那麼,如何以生為本,關注「學」研?對此,筆者認為有三點值得關注:

一、理解關愛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過:「老師與老師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真正的精神上的溝通才是真正的教育,是一種人格精神的培養。老師要做有心人,要和學生交朋友,能夠了解學生的內心,把學生的心理揣摩透;要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東西『傳染』給學生;要用生活化、情感化、交流化的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頑強的意志。

」正是這樣真誠平等的態度,不僅使陶老先生贏得了他所有學生的由衷愛戴,也使他自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也因此而成為中國最偉大教育家,成為無數孩子及廣大平民百姓的最真誠的朋友!關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必須理解學生,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的基礎是平等的:

以感情贏得感情,以心靈感受心靈。

對學生的熱愛、理解、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但還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對於一位有事業心的教育者來說,他更應該是學生的領路人,指明學生前進的方向,激發學生前進的動力,引領學生前進的腳步。換句話說,作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應該具備童心、愛心和責任心:

童心使他能走進兒童的心靈,愛心使他能「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而責任心則能使他站在人生和時代的高度,著眼於兒童的未來與社會的未來,培養出「追求真理的人」。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從事創造之工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有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既把兒童看作兒童,深入他們的世界,理解他們特有的心理,同時又不僅僅把兒童看作兒童,才能在和兒童心心相印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潛在的創造力。陶行知老先生曾深情地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得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而如今,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合作極為重要。因而教師要從講台上走下來,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

與學生一起交流,與學生一起活動,與學生一起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以學生為本,塑造他們美好的人生,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可是,要知道,這一切都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去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任何關愛都必須經過人的傳遞才顯得真切、動人,誰都沒有辦法改變這一點。

二、了解掌握學情;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提出這樣的命題:「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奧蘇伯爾告訴我們:

有意義學習的最重要條件就是學習者頭腦中應具有可以用來同化新知識的適當觀念。如果我們把學習者頭腦比做一片港灣,新知識比做一條輪船,那麼所謂的適當觀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輪船的「錨樁」,我們稱之為認知停靠點。沒有停靠點的學習只能是機械的學習,死記硬背的學習。

從大的角度講,教學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原有知識出發,循序漸進,學會了前進,以實現掌握學習;從小的角度講,每節課的教學必須幫助和引導學生找準真正的直接的認知停靠點,盡快完成新舊知識的有機聯絡。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乙個教師在正常的情況下,只能關注到25位學生。25是教師的極限數字。在這科學規律的指導下,教師在課中關注學生的順序是,先是學業上有困難的學生,其次是學習中等的學生,最後是學習優秀的學生。

尤其要關注那些學業上有困難的學生。如果,一節課下來,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都掌握了知識的百分之七八十,那麼,中等和優勝的學生掌握的就更多了。「明」師出高徒。

教師「明」在**?就「明」在對學生情況的瞭如指掌,然後因材施教。但是,我們不少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知之甚少,課中不知,課後也不想知。

一節課下來,學生能夠掌握多少知識,教師心裡沒有底。試想,如果這樣的話,提高課堂效率不是一句空話嗎?

學情決定教情,根據學生的學情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應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式學習,教師的責任在於幫學。幫學課前體現在教師要幫助學生設計好乙份便於學生自主研究的前置性作業;課中則表現為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感到困難時,教師及時到位的點撥輔導,要駕馭好自主開放課堂,教師必須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教材精準到位的有效把握。

堅持課堂教學評價「四個三」,三不講:會的不講、能會的不講、教了仍不會的不講;三必講:核心問題必講(每堂課應該有1--2個核心問題,最多不超過三個,核心問題不宜多,這樣才能有時間讓學生研究深、研究透)、疑難問題必講、方法問題必講(這是目前課堂教學最為缺少的內容,課堂上我們要留出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是如何有效解決問題的,積累學習活動的經驗,學習活動的經驗也是知識,而且是更為重要的知識);三到位:

講練到位(各教研組要加強知識重點板塊和常見錯誤的研究,建好題庫;當堂鞏固;分層布置作業;及時批改反饋)、點評到位、糾錯到位;三要學:大多數內容要學生自主學習、自學還有困難的內容要同伴互助學,互助學仍有困難的才要老師指導學。

三、科學指導學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創造高效課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們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的教學方法要有根本的改變。我們要讓學生先學,讓學生按照老師揭示的教學目標,在導學提綱的指導下進行看書、自學。

然後老師再根據學生自學的情況進行下一步的「教」。在這個「教」的過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漁」。讓學生在自學中自己發現問題,並且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此過程中教者要針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參與合作**。讓老師的「教」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完全融入到一起。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教育的宗旨不在於把盡可能多的東西教給學生,取得盡可能大的結果,而首先在於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學會怎樣發展自己,以及離校後繼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我們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針對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研究學生的最佳學習方法並予以指導。

比如,引導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產生**的慾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啟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抓住實質;促使學生養成善思、勤思、深思的良好習慣。此外,學生複習的方法、閱讀的方法、觀察的方法、做筆記的方法,等等,都值得我們加強研究**。

注重研究學生怎樣學、如何讓學生好學的問題,就要求教師充分理解「將課堂和學習交還給學生」的內涵,把以前老師唱主角的課堂轉變為學生唱主角、老師唱配角的課堂;把以前以老師教為主的課堂轉變為先學後教、少教多學的課堂。在轉變的過程中,教師應遵從「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理念,在放手讓學生去學的同時,積極做好「幫學」的工作,把課堂教學從「教」轉向「學」,把幫助學生更積極、更有效、更快樂地學習作為主要的教學工作來做。

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和價值,不再表現為口才有多好,而是如何引導學生,使學生學得更好。以往看一堂課好不好,主要的標準是看教師的「表演」,好的課堂就幾乎等同於教師的才藝展,台下的學生僅僅是「捧哏」的角色。這種觀念,遠離了教育的初衷,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教師在課堂上淋漓盡致的自我展現,其實是以「喧賓奪主」的方式,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權、發言權和自主學習權,將本來充滿智慧型潛能的學生降格為資訊接受器和處理器,從而異化了教學的「本質」,導致了長期以來高耗低效的學習狀態。

而高效課堂以學生是否學得積極、學得高效、學得快樂為主要評價標準,一堂成功的生本課,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學、小組討論、歸納小結等。只有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舞台,乙個個未來的作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正在課堂上成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課:

教師以不見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學生潛能迸發的自主學習。這種教學方式的背後,是高超的教學智慧型:以最少的語言開啟學生的智慧型閘門,以適時的引導提公升學生的潛能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生長。

改變了以往以師為本的教學,真正實現了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本。和以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或「教學的雙主體論」所不同的是,生本教育首次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觀,在教育實踐中超越了「師生互動」層面的教學,超越了「擠牙膏」式的「問題任務型教學」,將學習真正地、徹底地交還給了學生,從而全面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使學生發現自我,實現自我,信心高漲,在興趣盎然的學習程序中,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空前的發掘和運用,從而形成了高質、高效、生動、快樂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機制。

當然,筆者提出教研要關注學生學習研究,並非要割裂「教研」與「學研」。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相通的。我們只是為學生學習研究呼喚更多的空間,讓教師在校本教研中感受專業成長的同時,進一步把「學研」納入視線,讓「學研」真正從校本教研的後台走出來。

以生為本,構建「真學課堂」

作者 劉亞琴 數學教學通訊 初等教育 2015年第05期 摘要 為體現 以生為本 以學定教 的教學思想,以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的教學實踐為例,通過前置學習,借助問題引領,利用多樣方式,努力構建 真探索 真合作 真交流 真訓練 的真學課堂.關鍵詞 以生為本 真學課堂 課前慎思 課堂是學生和教師在教室這...

以生為本依學而教

教材分析 橋之思 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七冊單元主題 橋 中的一首短小 但含義深刻的散文詩。詩中闡述了作者由橋引發的一些思考,說明路橋雖不可少,但心橋更為珍貴。課文內涵豐富,從橋的基本要素寫到橋與人的關係,聯絡到人與人 心與心的交流。表達了我們對美好 心橋 的讚譽,也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本詩 對照,...

以生為本建構高效

作者 陸曉芹 學週刊 上旬刊 2015年第05期 摘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疑是當前我國教育的一場深刻而堅定的重大變革。課堂教學改革已成為這場變革的重中之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進行了有效探索,提供了新的解決途徑。關鍵詞 小學數學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