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面的認識 老教案及教學反思

2022-02-02 05:56:58 字數 3539 閱讀 2608

[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要求我們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要以現代數學教育的眼光,從生活數學、人文數學、綜合數學三個方面建立起新的數學教學觀。

[關鍵詞]生活數學;人文數學;綜合數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1]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以現代數學教育的眼光,來審視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賦予其新的內涵,從而建立起新的數學教學觀。

一、變課本數學為生活數學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標準》也指出:「數學課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2]也就是讓學生在實踐和應用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10以內各數的認識》時,我設計了一節「數就在身邊」的數學課。(1)讓學生說說家裡的**號碼或手機、bp機是由幾個數字組成的;(2)蒐集有數字的詩句;(3)用第幾排、第幾個描述自己坐的位置。

學生完成這些題目時,興致特別高,爭先恐後地交流。他們在交流中,體驗到了數學的樂趣。從描述自己座位中區別了第幾和幾個;通過交流家裡的**號碼知道了由於數的排列不同,**號碼也不同,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再有學生蒐集的有數字的詩,念起來琅琅上口,又能啟發兒童認數的興趣,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數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從中又領悟到了數學的奧妙。

二、變理性數學為人文數學。

《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應努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數學課程理念。[3]給教師真正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數學教學目標走向,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掌握數學工具、感受文化魅力、形成健全人格、獲得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

(一) 讓學生體會數學內容內隱的人文價值。

《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4]這是因為,「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5]這一過程充滿著觀察、猜測、探索、推理、驗證和創造等。數學學習時呈現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新知引人之前講乙個小故事,給學生以深刻的文化感受和啟迪。其本身就是一種「人文數學」的本真追求和積極引導。

例如:在教學10減幾時,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同學們,這節課老師要帶你們去登山,你們願意嗎?

大山爺爺當我們的嚮導,(放錄音)小朋友們,我是大山爺爺,今天讓我帶你們登上山頂,這座山很高,要想登上山頂,必須經過三道關卡,也就是要回答出我提出的三個問題,大山爺爺最喜歡不怕困難的孩子,希望你們勇往直前,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動身吧!

我充分利用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一起登山為主線,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活動中去。同時,三道關卡也揭示了本課題的三個目標,在教學中又滲入了不怕困難的思想,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教學效果相當好。

(二)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生成的創造價值。

中國傳統的教學觀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看作是乙個被動的接受過程,忽視了學生對數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嚴重地禁錮了學生的發展和提高。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能動的發展過程,強調在教學中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這種教學觀念的具體體現之一,便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動手操作學具。

例如:在教學「有餘數除法」時,為了建立有餘數除法的概念,我讓學生拿出學具:盤子和桃,任意拿出幾個都可以,每盤放幾個自己決定,但每盤放的他桃要同樣多,看可以分幾盤?

在操作中,學生產生了許多問題:當出現剩餘桃時,有人把桃放在一邊;有人不知怎麼辦,索性用手拿著;有人把剩的桃單放在乙個盤子裡。我抓住機會組織學生討論:

8個桃,2個盤,每盤放3個,可以放2盤,剩下2個。為什麼?學生答:

「每盤放3個,剩下2個不夠放一盤了,應該剩下。」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活躍了課堂氣氛,啟發了學生的思維,獲得了直接的體會,知道了餘數是怎麼來的,建立了有餘數除法的概念。

著名的數學教育家費羅登塔爾也提出了學習「再創造」理論,認為學習數學的方法,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把要學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出來。它把我們的目光從關注教師如何教轉到學生如何學的全新視角上來。這是高一層次的人文教育追求,在「再創造」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人人參與的權利,樹立人人參與的意識,激發人人參與的熱情,培養人人參與的能力,創設人人參與的氛圍,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注意人人參與的過程,展示人人參與的機會。

以平等為前提,以理解為基礎,以支援為保障。要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到成功、挫折、合作、挑戰。這樣的教學不正閃爍著「人文數學」的火花麼?。

(三)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習活動的生命價值。

華東師大的葉瀾教授曾精闢地指出:「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6]正是《標準》中提到的:

教學要強調學生的發展,強調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鮑比迪波特在《定量學習》中也曾寫到:「在學習方面,最有價值的財富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這就說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應只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練數學技能,進行數學思維訓練,更重要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課堂充滿愛的氣氛,在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下,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到「**、嘗試」的過程中來。從而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挖掘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相信每乙個學生,通過努力,都能獲得成功,要讓他們體驗到平等、信任和關愛,應充分挖掘孩子的內在魅力,使每個學生在學數學中經常伴有輕鬆感、快樂感和成功感,讓每乙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

以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每一點進步,以愉悅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寬容的情緒對待學生的差錯,以興奮的情緒激勵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讓學生在自尊、自信、自強中自主學習。

三、變單科數學為綜合數學。

新的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並以開發、設定和實施綜合課程的方式實現學校課程的綜合化。各門學科的學習是建立在超學科的、綜合性的學習基礎之上的,學科的所謂界限不應是實線和直線,而應是虛線和曲線。我們不能人為的設定學科間的障礙,應該用「大課程觀」的理念將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起來,「跳出數學教數學。

」的框框。

例如:在學完5的乘法口訣後,我出了這樣一道題:把1——9分別乘5的積,塗上你們喜歡的顏色,你們就會有乙個驚喜的發現。

學生們帶著好奇心塗完後都驚喜的說:「是一座漂亮的小房子!」結束這一片段時,學生們都說:

「上數學課也可以畫畫,真有意思,我還想上一節數學課。」

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我想到了:應該關注學科間的聯絡,為學生學數學創設廣闊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有利於培養學生樂於學習的情感,有利於學生從學科聯絡中吸收豐富的營養,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的豐富內涵,有利於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可見,用「綜合數學」的眼光來指導小學數學改革,必將能從有限的教材中再生無限,於「滯後」的教材中開掘鮮活,在「片面」的教材中建構完整,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教案鐘面的認識

活動內容 和時鐘做遊戲 活動目標 1 通過觀察 討論和動手操作,使學生正確認識整時,掌握記時方法。2 教育學生要愛惜時間,遵守作息制度。活動重點 讓學生通過觀察 動手操作,學會認整時。活動難點 關鍵 使學生掌握 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活動準備 時鐘 學具。活動過程 一 引入 1謎語,激發...

認識液體教案及教學反思

認識液體 斜橋中心小學展豔 教學目標 1 會用感官和簡單的實驗器材研究液體的性質 2 能運用多種方式將觀察到的現象表述出來 3 願意與同學合作與交流,體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教學重 難點 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知道不同液體的特點和它們的不同性質。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燒杯 塑料板 天平 果凍杯 麻油 水 ...

花鐘教案及反思

師 這樣寫起來什麼感覺?生 都是開花了。師 這樣讀起來,挺枯燥,挺乏味的,是嗎?是不是?生 是師 可是課文中不是這麼寫的,它有不同的寫法。出示課文中的話。齊讀感受 師 你來說,這樣一改,有了什麼新的感受?生 我覺得這樣一改,就優美了許多。師 是的,你覺得呢?你來說。生 原來那麼枯燥的開花了開花了,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