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構成教學方案

2021-07-11 04:40:01 字數 2968 閱讀 1574

長壽一中朱俊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原子的構成是「物質構成的奧秘」這一主題下的最重要的內容,是學習物質結構理論和認識元素的基礎。

本課題的內容既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是對前面內容的乙個深入和延續。因此本課題對於學生的學習十分重要。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知道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借助多**等教學手段,初步學會運用模擬、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資訊並進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結構時,鼓勵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對學生進行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②結合原子構成的資料,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教育。

2、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題的內容和地位,我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原子的構成。

難點是相對原子質量。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初中生易於接受巨集觀的感性認識,而對於微觀的抽象知識則難以理解。本課題之前學生對微觀世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空間想象能力較差,對原子的構成認識起來將十分困難。因此要用**、**來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架起從巨集觀到微觀的橋梁。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由於本課題比較抽象,學生難於理解,因此,本課題我分兩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時學習原子的構成,第二部分時學習相對原子質量。

2.由於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同,男女同學的空間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節課我設定情境,讓學生了解電子、原子核的由來。展示原子的模型,電子行星模型**等,使缺乏微觀想象力的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一些。

五、教學資源設計

1. 教師用具,投影儀、錄影機、掛圖(原子的構成)。

2.學生用具:原子構成的有關資料和張青蓮教授的事蹟簡介。

六、教學過程:

根據微觀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認識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具體教學分以下幾個階段:

1、創設情境,複習舊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3、師生互動,**新知;

4、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5、分享收穫,反饋評價。

(一)創設情境,複習舊知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展示水分解的動畫,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用這樣的設計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智慧型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由化學變化的實質,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麼它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呢?有關未知世界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欲和求知慾。

(三)師生互動,**新知

原子的構成教學

1、學生閱讀教材並討論:⑴原子是乙個實心球體嗎?⑵原子核帶電嗎?

電子帶電嗎?整個原子顯電性嗎?為什麼?

設計這樣的二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始**原子的結構,初步教會學生怎樣**,從哪些方面**。

2、趁學生的求知慾望高漲,**實驗**,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原子的構成。老師引導學生發現:原子已經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書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乙個大的體育場,那麼原子核就是裡面的乙隻螞蟻,電子就在這個相對廣闊的區域內運動。

3、學生通過自學和**直觀的認識,回答以上二個問題。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1.

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2.由於原子核帶的正電荷(即核電荷數)等於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於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4、介紹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學家的資料。通過這些資料,可以讓學生了解原子結構的演變歷史;並且還可以通過各位科學家的成就,了解科學的發展是在不斷修正和補充中進行的,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四)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通過課件展示**內容:幾種原子的構成,觀察後回答下列問題:

(1)、質子數與中子數相等嗎?

(2)、所有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的嗎?

(3)、不同種原子之間有哪些區別?通過回答進行鞏固。

(五)分享收穫,強化思想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通過這節課,你在學習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穫?

3、課後作業。

七、教學評價

1、教材整合巧妙

本課題的內容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度較大,富有挑戰性。教者將教材內容進行了巧妙的整合,源於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真正體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學生積極參與

本節課,教者在學生活動的設計上做的很精當,活動涵蓋面廣,幾乎每個版塊都融合了學生活動。活動形式多樣,既有實驗觀察、現象描述,又有情景劇表演、討論交流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與**能力。

3、目標有效達成

本節課化抽象為直觀,創設學習氛圍,體現了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科學**的設計和培養。實施教學過程中,不但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較好的落實,而且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得到較好的體現。課堂設計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視課堂活動設計,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而富有吸引力。

在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尤其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達成上,本節課是十分奏效的。

4、教學彰顯美感

首先是導語、過渡語、結束語,還是教學過程中的其他用語,教視的語言都凸顯了精確、準確、親和的風格,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其次是畫面美,ppt背景變幻不多,但樸素清新。

教學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講完課個人覺得還有一些可以再改進在的地方。一節課的成敗與褒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一線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用新型課堂標準指導自己的教學設計,不斷提公升自己處理教材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學生在**過程中,學到技能,獲取了知識,錘煉了思維,張揚了個性,如此,教學相長、師生共贏的教學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

但是,同時,這個班的學生的基本能力不高,尤其是針對一些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低,需要好一長時間來慢慢消化和理解,除此,對之前的知識掌握程度都一般,基礎不夠紮實。所以,要理解好這一節課的內容有點難度。但由於,我深信他們會慢慢理解的,所以,我還是堅持了之前的課堂安排。這個班的學生還有乙個特點 他們懂的知識,...

原子構成教學反思

周艷霞2009年10月 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我著手兩方面 一是不段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二是通過多 教學手段的利用,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首先,問題的設定 1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構成的呢?...

《原子構成》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本教案是筆者講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原子的構成 一節公開課的教學設計。本節課得到了聽課教師的肯定,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值得反思的地方。一 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知道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能描述構成原子的各粒子的電性 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