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yue

2021-03-04 07:31:26 字數 5168 閱讀 3019

金忠明:2023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聯合新浪網在全國進行「2023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大型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教師反映壓力較大,近90%的教師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30%存在嚴重工作倦怠,近40%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佳、20%生理健康狀況不佳,超過60%的教師對工作不滿意。

此外本年度05年的一系列小範圍的調查也顯示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最近到廣西為乙個研究生課程班上課,隨堂諮詢了在座中小學骨幹教師有沒有職業倦怠感,結果全班六七十個學員很多都在點頭。課後布置五道題目讓學員任選一題寫篇小**上交,有位老師站起來說對這五個題目不感興趣,我說那可以選乙個他感興趣的話題寫。

他反問道自己對什麼教育話題都不感興趣怎麼辦,我直截了當地回答: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沒有任何興趣,那就趁早轉行,否則自己痛苦,學生痛苦,學校也痛苦。目前今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值得關注。

唐安國:建國後至今,我們一貫要求教師終身從事黨的教育事業(教育事業是黨的!),顯然這種要求是不正常的。

其實從事任何事業都有可能產生倦怠,人是奇怪的動物,總是不習慣重複勞動,偏偏任何職業都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出現,加上在某一職業崗位上往往要處理來自方方面面的事務和人際關係,難免產生心理上的疲勞。我認為一生中從事若干種職業是人生價值獲得豐富發展的表現之一,人的職業觀需要一些「見異思遷」的元素。教育是一項需要點奉獻精神的事業,以教書育人作為本職和興趣所在,若乙個人的志向在掙錢或創業,就不必勉強自己從事教師職業,不要因為教師職業穩定的特徵而逼著自己強行進入,到頭來自己疲倦不堪不說,還有誤人子弟的危險。

葛大匯:教師職業倦怠是不是乙個真命題?這個概念太籠統了,確切地講,教師大多是身體倦怠而不是心理倦怠。

我看事實是這樣的: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今天中小學教師耗費在業務上的時間較之於其它行業要多得多,加之「坐班制」,許多教師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左右,工作的重點是抓分數,此外還要準備公開課,進修培訓等等。但是,正如一些人指出的,「這些工作機械而被動,絕大部分是體力勞動而非腦力勞動」。

至於教師的心理上是否真正倦怠,是值得打上問號的,若真是所謂「job burn-out」,大可拂袖而轉行嘛。可見教師說的「倦怠」大多是指「工作好累」,而在當下整體就業壓力之下,你說從事哪種職業的工作不累?我看教師崗位上的「倦怠」,其實反映了教師的這樣一種矛盾心理:

既感覺到「太累」;又因為該職業有相對穩定的收入、有相對低的風險、有暑假寒假以及有相對較好的社會聲譽而「戀戀不捨」之情。因此這裡討論的倦怠很大程度上我稱為是「身體疲倦」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倦怠」。

金忠明:真的倦怠是什麼?

葛大匯:在概率上,真正的職業的倦怠,必然會放棄該職業,這會出現大比例的職業替換現象。

金忠明:若如此,那何必再討論此話題?病人生病到醫院就診,醫生總是推說沒病,直到此人送入太平間後才能稱得上此人得病,蓋棺定論,這樣行嗎?

職業倦怠之所以還有討論的餘地就是它還停留在萌發狀態,還未達到離開教師崗位的臨界點。

葛大匯:你是縱向的視角,把厭煩情緒的萌生到離職轉行的整段時間都稱為職業倦怠。我的看法,職業倦怠是一種既成事實。

如果指一段時間,教師職業倦怠並無多少典型意義。你看,教師掌握話語權,手握筆桿子,可以叫喚自己的倦怠、壓力,而其它行當的勞動者則不能或不會。在以「忙」、「累」、「快節奏」競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生活中,公務員、醫生、律師,各行各業似乎都都存在倦怠,這帶有社會的普遍意義,而並非職業本身所帶來的。

金忠明:沒錯,倦怠很大程度上帶有普遍特徵,解決之道有二:要麼從整體上改變大環境,要麼從區域性微調,帶動整體轉變。

目前由於市場經濟帶來的整個大環境的倦怠無法整體改變,只有從細部入手,進行區域性改良。而我們在教言教,今天就是專門談教師職業倦怠。

目前中小學教師產生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重複單調的工作。與大學教師不斷探索新知識、新領域不同,中小學教師幾年甚至幾十年單調重複同一本教材或者經過略微改動的內容,越有自己想法的教師越倦怠。

二、繁瑣的考核考試。基層教師目前感受壓力最大的就是所謂的「統測」,在「統測」中陷入怪圈,英雄與狗熊的差別在班級總分差距一兩分內區別出,於是教師之間形成激烈競爭,在一兩分之間你追我趕,惡性競爭取代合作精神。討論此話題即分析倦怠如何產生,並嘗試找出化解之法。

葛大匯:所謂「重複勞動」這個理由似是而非。第一,這個世界上有幾個職業不必重複勞動?

營業員每天站在櫃檯上重複叫賣,圖書管理員每天在圖書館裡清點書目、接待借閱,公務員每天在科室裡重複科層化操作流程,哪個行業沒有重複勞動?第二,教師若將所從事的職業看作重複勞動,說明他還沒有把握教育的真諦,他的眼裡消磨了學生的個性、豐富性,將千差萬別的生命體看作是乙個模糊的「學生」,沒有體驗到教育因材施教的情景,相比於科層化體制下的公務員、白領等職業,教師職業恰恰具有塑造人性的創造性,確實具有「經驗藝術」的成分。我們這樣看待教師的職業,怎麼會認為它是重複性勞動的職業呢?

因此要討論教師職業倦怠,必須刻畫其內涵,不能隨大流泛泛而談。

金忠明:我認為教師職業倦怠的本質性問題是:

一、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太高。在傳統文教精神裡教師的模仿物件是聖人孔夫子,是維繫社會安定的最重要教化力量。教師職業是「聖職」,華師大校訓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北師大的校訓要求更高: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社會對要求到了苛刻地步,近乎是上帝的代言人。如此嚴苛的要求對教師造成巨大的無形壓力,承擔著師道尊嚴。

我倒欣賞西方將教師比作「key」,既可以是鑰匙,也可能是枷鎖。社會不妨淡化教師的過高期望,將之還原到大眾層面,看作是專業工作者,平淡看待。這是降低教師心理焦慮,化解職業倦怠的乙個途徑。

二、因為教師職業的「聖職」地位,很多人不敢放棄,加上教師待遇的穩定性以及教師文化天然的「惰性」特徵,致使教師在漫長的生涯中持續走下去。同時內心又有人性本能的「嘗鮮」心態,矛盾之下很容易產生倦怠。

三、教師職業倦怠一般出現在中小學之中(大學教師一般不會),由於瑣事煩雜,中小學教師容易陷入事務性工作之中難以自拔,加之日復一日重複自己的職前所學(很多不常用的知識甚至慢慢遺忘),致使若干年後原本大學本科畢業的教師學識降格為「熟練的高三考生」。因此我認為學校應該搞科研,通過科研,不僅解決學校教學所遇難題,而且帶動教師專業發展,增添教師教學情趣,同時解決教師職業倦怠。

四、有心理問題不敢諮詢心理專家。在中國傳統觀念裡,向來帶有色眼睛看待心理諮詢,認定進行心理諮詢的人必定患有精神病。其實在西方心裡諮詢十分普遍,任何人總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

嚴格上人人都需要進行心理諮詢。因此必須打破這種觀念,用平常心看待教師進行心理諮詢,讓專家協助教師排解倦怠。

唐安國:學校目前過於強調競爭氣氛、忽視教師合作情境的創設和鼓勵,也是產生教師倦怠的乙個原因。競爭氛圍不僅對學校公升學有幫助,而且令校長易於管理,這種表面的「利」背後,隱藏著深刻的弊端。

有遠見的校長既要提倡競爭,也要鼓勵合作,要適當放寬原來冷峻、純粹強調競爭的做法,多創設合作氛圍。

另外,應該引導教師正確認識本職業,我認為教師職業有「三正三反」。「三正」即三個正面是:

一、生命週期較長,且從教人員個人實踐化知識傾向明顯,對經驗積累很強調,致使教師類似老中醫,「越老越吃香」,而非類似演員、導遊、空姐等職業那樣「吃青春飯」。因此教師不要感到疲倦,疲倦的過程恰恰在積累經驗。

二、自由度比較大。中小學教師上班日只相當於國定上班日的60%左右。當然由於應試壓力中學教師可支配的時間也在減少,小學還可以。但較之於其它職業,自由時間畢竟還是比較多。

三、可以不斷面對具有活力動感的、個性豐富的生命體。雖然科目不變,但面對的學生群體在不斷更新,接觸的活力生命在不斷變化,比起機關幹部長年累月對著幾副老面孔強上千百倍。

「三反」是:

一、所教授的內容相對固定,限定在教學大綱範圍內,不似大學教師可以不斷更新內容。

二、與金老師前面提到的類似,即社會對教師從業標準的心理期待較高,尤其是在崇尚儒學的傳統因子影響下更顯得此問題之重要,由此教師潛意識會產生自我的倫理制約,處處暗示自己要為人師表。

三、要與各種型別的家長打交道,而且物件不斷更新變換,這與教師職業相對固化穩定的文化基質相矛盾,有時確實比較難以適從。而且很多家長愛子心切,時常會將孩子的不良學業成績歸咎於學校,最後落實到老師身上,實在滿肚子苦水。

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這「三正三反」,權衡利弊,並做出自我調整,這種自我調控能力是教師的從業標準之一。

金忠明:教師職業倦怠感最容易出現在何時?

唐安國:剛入職的新手教師一般不會出現倦怠,熟悉教師崗位一般需要5年左右,加上5年內基本的經濟問題一般會得到相對緩解,故而職業倦怠可能會從6至8年開始便會陸續出現,此時達到乙個小的高原期,很多人會在此時考慮是否轉行。

葛大匯:解決倦怠的根本方法還是在於教師如何看待本職工作,如何看待所教授的物件。以「重複性」這種所有職業普遍存在的表徵作為理由顯然是不成立的。

多少鄉村教師在條件惡劣的學校裡兢兢業業,也沒聽說他們叫喊倦怠,倒是城市教師條件太好了,沒有挑戰的物件,於是產生倦怠。因此,有時覺得這像是一種富人得了富貴病的現象,教師們身在好行當、拿著好收入、地位在好身份,卻又在感嘆自己的「重複而厭倦」毛病,有點無病呻吟的味道。

唐安國:難道只允許溫飽線以下的人才可以有心理問題?

葛大匯:沒有此意,只是說教師的心理倦怠有點像「富貴病」。

金忠明:按照你對「富貴病」的理解,這種症狀在知識分子之中普遍存在,不能單對中小學教師求全責備。中小學教師職業教職於大學教師職業確實缺乏創造性,大學教師可以不斷創造新知識,中小學雖也「科研風」正勝,但許多學校流於形式,即使少數教師真正在搞科研,這種科研較之於大學人員科研在創新性方面差距甚大。

葛大匯:根本在於應試教育的「標準答案」。這些「標準答案」是學生進入大學殿堂的資本,教師本著對學生負責的心態,不得不不斷地重複操演這些答案,於是研究、創造就成了與中小學教師毫無關係或流於形式的東西了。

金忠明:還有,由於面對的是一群未成年人,負責任的教師的言行都會小心謹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自己一些與主流意識形態或「標準答案」發生衝撞但確有道理的觀點和想法不敢表露,只能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標準」但違心的話,長此以往,教師要麼變得麻木不仁,要麼產生人格**傾向,這些會產生倦怠。

此外,有時面對家長對孩子明顯的誤導,教師會陷入兩難困境:不糾正會對小孩子的知識結構和言行產生不良影響,糾正則會破壞孩子與家長的關係。這讓教師陷入道德困境。

葛大匯:你說的意思是:中小學所教授的思想道德是應然狀態下的理想,與實然之中的現實生活差距太大。

而作為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教師,只能照搬「標準」的、書本的甚至是形式的答案,不能講述真實的社會存在。但這並不僅僅存在於師生之間,也存在於成熟者與未成熟者之間,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剛才有幾點講到點子上:

一是社會對教師期望,這個期望說穿了就是科舉仕途成龍成風的要求,而教師對該期望的接受便意味著對自我的施壓。二是教師能否在與孩子們的人性溝通中體驗「教育」所固有的創造力。應該看到,今天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確實難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共同探索、求知、激勵所帶來的幸福感和樂趣。

相比而言,在大學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中是存在這樣的職業樂趣的,而在中小學中真是鳳毛麟角,有時候教師像是在訓練一群忠實的機械人。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成因與對策初探

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對策 職業倦怠是一種職業壓力,是指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係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出的一系列心理 生理綜合症。1981年,美國學者馬斯拉奇研究確定了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成分 一是情緒衰竭,即個體情緒情感處於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喪失 二是非人性化或去個性化...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干預

壓力與教師職業倦怠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在訪談調查中發現,來自社會 學校組織 職業特徵和教師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壓力,是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一 社會環境方面的壓力 1 社會期望值過高。教師不僅要傳承知識文化和培養各類合格人才,而且還要言傳身教,成為學生的榜樣。因而,教師承受著巨大的社會期望。同...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及成因分析

作者 李明蔚 文教資料 2010年第15期 摘要 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普遍存在。它影響著教師的身心健康和專業發展,並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危害,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最終影響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職業因素 社會因素 學校因素和教師個人因素。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