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臨床應用體會

2023-02-15 21:57:06 字數 1080 閱讀 4806

作者:劉軍等

**:《中國醫學創新》2013年第32期

【摘要】 目的:**前外側入路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應用。方法:

將40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0例,對照組採用傳統入路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試驗組則採用前外側入路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後情況。結果:試驗組術中輸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均明顯優於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前外側入路; 後外側入路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係指用人工製成的股骨頭或骨關節代替壞死的股骨頭及關節安放在擴大的骨盆關節窩,以達到**的目的,該技術簡單、風險小,還可大大減少患者痛苦,已被廣泛應用於臨床**[1-3]。為進一步研究前外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本院選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40例患者,予以不同入路實施手術,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例患者均為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例20髖。其中試驗組男11例、女9例,年齡43~76歲,平均(61.

57±3.38)歲,其中8例8髖為股骨頸骨折、7例7髖為原發性骨性關節炎、5例5髖為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45~80歲,平均(62.34±3.

26)歲,其中10例10髖為股骨頸骨折,7例7髖為原發性骨性關節炎,3例3髖為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兩組年齡、性別、傷害程度及其他基礎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行傳統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試驗組則採用前外側入路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首先為患者實施麻醉,麻醉起效後讓患者側躺在手術床上,對骨盆進行前後固定,然後對切口及周圍**進行消毒,在髖關節外側直切口,以大轉子為中心,上下各延長8 cm切入,使四分之一的切口在大轉子上,剩下切口指向近側,然後將切口下的皮下組織和深筋膜進行分離開來,將臀中肌和闊筋膜張肌朝上下拉開,在分離和牽拉的過程中不能損傷到外側皮神經。

找到髖關節囊並對其進行t形切開,並將髖臼充分的暴露出來,然後用髖臼銼對軟骨面進行清理後將臼杯放入。將股骨頸和轉子部顯露出來,根據患髖的情況進行截骨、髓腔擴大、假體置入等,完成後沖洗關節腔,最後對切口進行縫合、包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