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全蝕病發生症狀與防治措施

2023-02-12 14:12:03 字數 1116 閱讀 8848

作者:付蔚雯付映輝王曉光尹貝

**:《現代農業科技》2023年第05期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傳播**是菌絲。當年小麥收穫後核菌絲留在田間,成為翌年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1-2]。其主要危害小麥、大麥等禾本科植物。

小麥感病後,分蘖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病株率一般為15%~20%,減產達10%~15%;嚴重者病株率達50%~80%,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3]。現根據生產實踐,將小麥全蝕病的發生症狀及防治措施總結如下。

1發生症狀

小麥全蝕病在小麥的整個生長週期內均可發病,其病菌只侵染小麥根部和頸間部分。小麥幼苗期間發病後,植株本身發生泛黃和出現矮化的病症,根基部分黃葉多,分蘖減少,在發病嚴重時可造成全株連片枯黃和枯死症狀[4]。返青期間小麥感病後,苗返青延緩、分蘖減少,病株根基部分變黃,根部大部分變黑,在莖基部出現明顯灰黑色菌絲層。

小麥在抽穗期感病的植株大面積或呈片狀發生黃白穗和死穗,病株乾枯致死,根部變黑,容易拔起。根部出現明顯的病菌物。

2發生規律

小麥全蝕病是由全蝕病菌引發的一種土傳性根病。該菌主要以菌絲的殘體或帶有病菌性的種子等多種途徑傳播。一是種源傳播。

種子自身夾帶病殘體組織是種子傳病的唯一方式,也是病害遠距離傳播、引起新的地區發病的主要原因。二是土壤傳播。除種源自身的傳播、殘留的病株可以進行傳播,土壤也是引起該病傳播的最根本源頭[5]。

土壤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土壤本身所包含的病殘體組織及病菌絲和孢子來傳播,小麥全蝕病主要集中在感病植株的根部和地表部分的銜接部位,小麥收穫後,病株大部分留在田間,土壤中所含的病菌數量逐年累積,導致病田的病情逐年加重,而土壤中的病菌通過各種農作活動,不斷擴大感病區域。

3致**素

一是氣候因素。小麥全蝕病的病菌發生對溫度、濕度都有著極其敏感的要求,病菌活動的最適溫度是3~35 ℃,最適濕度是70%~80%。因此,冬性小麥播期早容易感病,而春性小麥播期晚則不易感病;冬季溫度較低且無明顯雨水、嚴寒時間長的年份小麥全蝕病的病症明顯輕;晚秋或早春多雨、溫度偏高的年份病重。

二是肥料因素。小麥植株自身的強健也是其對抗病菌的最關鍵因素。小麥的生長週期對有機物和氮、磷、鉀肥的需求較多,主要是因為這些有機物可以促進小麥生長,增強小麥植株的抗病能力和受害後恢復生長的能力[6]。

因此,肥力較強的地塊感病率低,土肥力貧瘠、水肥不均的地塊易感病。

蠶病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者 謝志強 現代農業科技 2011年第11期 摘要分析了蠶病的發生原因,介紹了其正確的診斷方法,並結合生產實踐,總結出蠶病綜合防治措施,以期為蠶業生產中的病害防治提供技術參考。關鍵詞蠶病 原因 診斷方法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8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 5739 2011 11 03...

原州區豬病夏季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年來,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人們對肉食品需求量的逐漸增加,原州區的養豬業日趨向集約化 規模化方向發展,湧現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大 中型養殖場。但由於夏季炎熱,環境溫度適合細菌及其他病原體的大量繁殖及蟲媒病毒的傳播和熱應激的發生,豬病發生原因與其他季節有所不同,因此,應採取不同的防治措施。現將固原...

論水稻紋枯病及稻曲病的發生與防治措施

作者 戚秀 農民致富之友 2017年第07期 一 水稻紋枯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 水稻紋枯病又稱雲紋病,是水稻生產上的一種常發性 普發性病害,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階段均可發生,一般從分櫱期開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發病高峰,到蠟熟期逐漸停止蔓延。1 發生因素 1.1品種。一般來說,矮秆品種比高稈品種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