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說課

2023-02-01 17:36:05 字數 4969 閱讀 8701

《長方體的認識》說課稿

武漢市洪山區武漢理工大學第一附小楊啟巨集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長方體的認識》。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已經能夠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本單元在此基礎上系統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這節課《長方體的認識》包括兩個例題,例1是**長方體的特徵,例2是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共同做乙個長方體的框架,了解長方體稜之間的關係,認識長、寬、高。

教材強調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構建新知。

據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了解長方體12條稜之間的關係,初步學會看長方體的幾何圖形。

2. 使學生經歷長方體特徵的**過程,通過觀察、想像、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 繼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勇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是**長方體的特徵和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長方體稜的關係和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二、說教法與學法

兒童獲得幾何知識並形成空間觀念,更多的是依靠他們的動手操作。因此我打算採用「自主操作**、合作交流學習」的教學方式。在學習方式上,我設計以「操作活動」貫穿於學習始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認真觀察,分析討論,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

學生在做中觀察、做中模仿、做中**、做中發現,真正體現「做數學」的理念。

三、說教學程式

(一)從生活中觀察,匯入新知。

《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數學教學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會激發學生自主**的慾望。在課的開始,我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形象讓學生觀察。我要求學生從畫面中找到已學過的立體圖形,在此基礎上抽象出長方體的模型,教師引出課題:

長方體的認識。

(二)在操作中體驗,探索新知。

1.巧切土豆,揭示起始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動手操作切土豆。(看大螢幕,操作過程是這樣的)切一刀得到相對的兩個面,將其中一塊再切一刀得到兩個相鄰的面,一條稜,繼續切第三刀得到三個面,三條稜、乙個頂點。【通過切、摸等活動揭示面、稜和頂點的概念,這三個概念是認識長方體特徵的基礎。

板書這三個概念,為下面學生**長方體的特徵起導向作用。】

2.試做長方體,**基本特徵。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因此,對例1的教學我採取讓學生自己做長方體,再觀察長方體,從而探索長方體特徵的教學思路。其實製作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把直觀感知、生活經驗充分糅合的過程。

在做的過程中學生對於長方體的特徵就有了感性認識。

(1)學生同伴合作,選擇教師提供的這些操作材料製作乙個長方體。(材料:學具袋①)(6×3長方形硬紙板(紅色)3塊,6×4長方形硬紙板(黃色)3塊,3×4長方形硬紙板(藍色)3塊,透明膠帶)。

【學生選擇長方形搭建長方體的過程就是**長方體特徵的過程。用不同顏色區分三種長方形,就是為了讓學生在下面的活動中便於觀察長方體面的特徵和組織語言表述。】

(2)各小組展示作品,介紹製作所用的材料、數量和製作方法。再讓學生說一說他們小組有什麼發現?有的學生可能會說:

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長方體有六個面,相對的面是一樣的。還有的會說,長方體有12條稜,8個頂點……

(3)引導學生用數一數、摸一摸的方法加強學生對長方體特徵的理解,並且引導學生用規範的語言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3.再做長方體,認識長寬高。

(1)學生4人小組合作製作乙個長方體框架。想一想在製作中有什麼發現?我將例2的操作材料改為(學具袋②)(紅色5厘公尺小棒6根,綠色4厘公尺小棒6根,白色3厘公尺小棒8根,橡皮泥若干) 【提供多餘小棒讓學生選擇,設計不同顏色區分小棒也是為了便於學生發現長方體稜之間的關係,鞏固長方體特徵的認識。

提供8根白色小棒為學生搭出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提供了可能。】

(2)各小組展示作品,說說用了什麼材料?有哪些發現?學生可能會說:

平行的稜是一樣的,相對的稜相等,每個長方體稜都有3組,每組4條相等…… 【這個環節就是要深化學生對稜的認識——知道稜可以分三組來看,每組4條,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在與學生交流中通過觀察、數一數來突破教學的難點。】

(3)通過電腦課件演示說明:由於有三組互相平行的稜,每組稜長度相等,所以可以取相交於乙個頂點的3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4)學生指出手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再量一量手中這個長方體框架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可能不同的情況,說明長方體擺放位置不同,長寬高的說法可能不一樣。【在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中,視覺、觸覺可以為大腦思維提供直接的、豐富的素材,因此我設計讓學生的手、眼、腦協同發揮作用,以形成長方體的表象。

】4.看幾何圖形,形成空間觀念。

(1)學生從不同的方向觀察自己製作的第乙個長方體,看看每次能看到幾個面?有的學生說:我看到了兩個面,有的說我看到了3個面,有的可能說我只看到了1個面……

(2)學生經過激烈討論得出結論:從乙個方向觀察,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

(3)用課件演示長方體的畫法,最後定格形成標準長方體幾何圖形。

【實物與圖形之間的相互成像是空間觀念的主要表現。經過這樣乙個過程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看立體圖的能力。】

(三)從習題中鞏固,應用新知。

習題1 (1)這個紙巾盒的前面是什麼形狀?長和寬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個?

(2)它的右面是什麼形狀?長和寬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個?

(3)哪幾個面的長是24cm,寬是12cm ? 【設計說明:此環節是基本練習。

我選取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紙巾盒為原形讓學生看圖觀察,用於檢測學生對長方體特徵的掌握情況。】

習題2 如圖所示,這是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7厘公尺、5厘公尺、3厘公尺。請你想象一下:(1)它的右面的面積是多少?

(2)後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3)哪幾個面的面積是35平方厘公尺?(4)這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多少?

怎樣計算簡便?【設計說明:此環節是變式練習。

題目只提供了一組長、寬、高,比第一題實物圖形更抽象。學生要借助想象活動來完成。想象活動是空間觀念培養的重要途徑。

因此不能錯過這個訓練過程。第(4)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12條稜之間關係的理解。通過學生多種演算法對比,強調分組計算簡便。

】習題3 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能用學具袋③中的材料很快切出乙個較為規則的長方體形狀的土豆塊(材料:乙個完整的土豆;乙個已切有兩個面的土豆塊;乙個已切有五個面的土豆塊,中有兩個面之間不是互相垂直的面。) 【設計說明:

學生要快速選擇材料進行操作,選擇的過程就是對長方體特徵進行梳理的過程,切的過程就是長方體表象在大腦中反映的過程。一「選」一「切」,即鞏固知識,又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

總之,本節課,我力圖通過組織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切、搭、拼、量,使學生手、眼、腦協同發揮作用。所以我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絕大多數同學能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和建立長方體的表象,全體學生的空間觀念會有較大發展。在教學中,隨時會生成一些新的課程資源,課堂生成一定大於課前預設,我將及時調整我的預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搭配中的學問》說課稿

迪口中心小學黃麗華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搭配中的學問》。美國華盛頓圖書館的牆上寫有這麼一句話:從書本看到的,你能記住10%;親耳聽到的,你能記住20%;而親身經歷所得到的,你能記住80%。

為了讓學生能從教學實踐中主動獲取新知,這節課我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設計了「玩」中學、「做」中學、「樂」中學的多樣活動。

一、領悟教材編寫意圖把握課程三維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特別強調要加強實踐活動,《搭配中的學問》是三年級上冊的四個專題活動之一。本節課的教學重在訓練學生有序思考能力,這種能力對學生今後的學習以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能夠把物體進行簡單的組合,但他們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感性層面,無法做到有序搭配。

為此,我設計了以配菜為主題的情境教學,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使學生掌握搭配的知識。讓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學習按一定的順序搭配的方法,培養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和運用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我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和本班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聯絡實際、通過配菜,訓練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初步學會解決最簡單最基本的排列組合問題,並且進一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教具學具:課件、(衣服、菜名)小卡片。

二、對教材的創新處理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教學內容的創新處理——創設生活情境,引發**慾望

新課程標準指出「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這是一節實踐活動課。這節課我緊緊圍繞學校「餐廳盒飯配餐」這一情境,通過讓學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

在配菜中,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了招聘服務員、聘配菜部經理的活動。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小組討論、匯報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很高。還有就是:

服裝搭配、朋友握手、動物園參觀路線、猜老師**號碼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達到了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的目的。

2、教學方法的創新處理——關注**過程,實現自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願意在活動中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獲得充分釋放。如在這五個情境中我擬定通過連一連(配餐)、擺一擺、配一配(服裝搭配);做一做(朋友握手)、畫一畫(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用符號、字母等表示出路線的搭配過程)的過程,從搭配材料的數目上力爭體現從簡單逐漸到複雜的過程等一系列多樣性、層次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真正地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科的靈感,體驗到合作**的成功,從而實現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小學數學課程簡介

小學數學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是與小學數學教材同步的課程輔導,針對各年級新學期教材的各個知識點 問題點 方法點進行細解 巧解 活解,同時輔以各課時 單元練習,是對新學期教材的全方位講解。讓學生提前掌握新學期新知識,快人一步,減少新學期學習壓力 而讓數學基礎較差學生重新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在新學期中...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 著重體現了六個基本理念。進行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教學研究,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第一,如何更新我們小學數學教學觀念,包括學習觀和教學觀等。第二,如何改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策略,如討論 和激發學生思考的教學策略,以改善學生課堂學習環境。第三,要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案例進行研究...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

內容概述 本章主要介紹了我國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演變發展,列舉了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中小學數學課程的內容標準及數學學習內容的若干核心概念,指出了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組織的方式,介紹了國內外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依據。教學目標和要求 1.了解我國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演變發展。2.掌握 全日制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