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尺》教學設計及反思

2023-01-28 05:39:03 字數 4173 閱讀 2719

比例尺【教學內容】《義教課標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8-49頁的例題,「做一做」,第53頁練習八第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掌握求比例尺的計算方法: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或 = 比例尺。

2、認識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能將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進行相互改寫。

【教學重點】比例尺的意義和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學難點】將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

【教學準備】多**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課前小測(練習鋪墊):

(1)單位轉換:

1公尺厘公尺 1千公尺厘公尺

(2)化簡比:

6 : 180000000250 :5

3厘公尺:210千公尺2厘公尺:5公釐

2.教師同學們舊知識掌握的很好,前面我們學習了比例的知識,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用途呢?

請同學們看一看我們教室有多大,它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公尺。(長大約7公尺,寬大約5公尺。)如果我們要繪製教室的平面圖,若是按實際尺寸來繪製,需要多大的圖紙?

可能嗎?如果要畫中國地圖呢?於是,人們就想出了乙個聰明的辦法:

在繪製地圖和其他平面圖的時候,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再畫在圖紙上,有時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體(如機器零件等)的實際距離擴大一定的倍數,再畫在圖紙上。不管是哪種情況,都需要確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這就是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應用。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3.展示學習目標:

(1).理解比例尺意義;

(2).掌握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轉化;

(3).掌握比例尺公式的運用。

二、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出示圖1:

在繪製地圖和其它平面圖的時候,需要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縮小(或擴大),再畫在圖紙上。這時,就要確定圖上距離和相對應的實際距離的比。一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強調:寫成比的形式好理解,寫成分數形式利於計算,比例尺是一種關係,結果絕對不能帶單位)

讓學生看圖。

「我們經常在地圖上看到的比例尺有這兩種:1:100000000是數值比例尺,它的意義是表示圖上距離1厘公尺相當於實際距離1000千公尺,有時也可以寫成;還有一種是線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圖),表示地圖上1厘公尺的距離相當於實際距離50km。

」練習:比例尺意義

①1 :20000 表示

②表示表示

2.出示圖2

「在生產中,有時由於機器零件比較小,需要把實際距離擴大一定的倍數以後,再畫在圖紙上。下面就是乙個彈簧零件的製作圖紙。「

學生看圖,「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麼意思嗎?這也是乙個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2:1,看一下這個比例尺與前面看到的比例尺有什麼不同?」

總結: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後項是1的比。【前項小表示縮小(前項為「1」;前項大表示擴大(後項為「1」 】

練習:比例尺意義

①4 :1 表示

② 表示

3.出示例1:比例尺的化簡和轉化

(1)比例尺的化簡:

「我們再看一下北京地圖上的這個線段比例尺,這裡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厘公尺:50千公尺,你會把整個比例尺轉化成數值比例尺嗎?」

說明:這兩個數量的單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們化成相同單位,再化簡。

「是把厘公尺化作公尺,還是把公尺化作厘公尺?為什麼?」(因為把公尺化作厘公尺後實際距離仍是整數,計算起來比較方便,所以要把公尺化作厘公尺。)

「50千公尺等於多少厘公尺?」學生回答後,教師把50千公尺改寫成5000000厘公尺。

「現在單位統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樣化簡?」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cm:50千公尺=1cm:5000000cm = 1:5000000

最後教師指出:

①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這是乙個比,不應帶計量單位。

②求比例尺時,前、後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如10厘公尺:10公尺=10:

1000=1:100,要把後項的公尺化成厘公尺後再算出比例尺;有如:5厘公尺:

400千公尺=5:40000000=1:800000,要化成相同單位「厘公尺」再求比例尺。

③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項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

(2)比例尺的轉化 【線段比例尺重點是看第一段,注意單位】

①1 :2000000

1:3000

4.鞏固練習。

(1)讓學生完成第48頁的「做一做」。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化成同級單位。集體訂正時,要注意檢查學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項是不是「1」。

(2)練習八(第53頁)第1-3題。

四、課堂小測:

(一)填空:

1和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2.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後項為( )的比。

3.比例尺分比例尺和比例尺兩種。

4.比例尺表示圖上1cm的距離代表實際距離( )km,轉化成數值比例尺是

(二)辨析題:

(1)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項都是1。( )

(2)一幅圖的比例尺應根據圖紙的大小來確定。( )

(3)一幅圖的比例尺是8:1,這幅圖所表示的實際距離大於圖上距離。( )

(4)在一幅地圖上量得5厘公尺的距離表示實際400公尺的距離,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80。( )

(5)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500000厘公尺。( )

(6)比例尺就是一把尺子。( )

(三)解決問題

一條跑道全長200公尺,在圖紙上的長度是10厘公尺。這幅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五、課堂小結。本節課你學了哪些知識?注意什麼?

六、作業布置。

溫習本節課內容,完成練習冊相關的練習。

板書:比例尺

圖上距離 : 實際距離

1 : 100000000 或

1厘公尺 : 50千公尺

2 : 1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cm : 50km

= 1cm : 500 0000cm

= 1 : 500 0000

《比例尺》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本節課我努力實踐著新課標的這些理念,力圖使學生經歷、感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現數學思維過程,使學生知道學習數學的用處。反思這節課,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1、實施全方位課程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

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於學生來說有時比學習數學知識更重要。整堂課,我努力構造師生間朋友式、夥伴式的合作關係,努力營造和諧、平等、民主、輕鬆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處於開放的活動狀態中,學習是投入的,態度是積極的。當然課堂中有的學生會隨意發問,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不清楚的問題會自由討論,課堂上會較吵些。

從另乙個側面也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是處於較自由、熱烈的狀態中的,他們的記憶會更深刻。

2、創設具體情境,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新課程提出:數學教學必須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在本課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特徵,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課前,讓學生收集地圖和圖紙,啟用學生對看地圖或圖紙的興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圖和圖紙中的重要作用;課中,創設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把已有認知與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課堂練習,同桌互相說出多種比例尺的含義,運用比例尺如何將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互相轉化,進而加深學生對比例尺的直觀認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後,進行實踐操作,測量教室的長寬,在規定的比例尺中畫出圖形,有利於提公升學生的實操能力,也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3、以動靜相結合為主線,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真情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本課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分析圖上和實際距離的關係,發現比例尺的含義,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慾望,而且還讓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習活動中加深了對比例尺的理解和認識,體驗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與成功,這樣的教學留給學生的印象是長久的,理解也是深刻的。

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尺》教學反思

我從畫圖引入,讓學生試著畫一畫教室地面的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並且提供給學生乙個學習資料,讓學生自己親自感受到畫圖的標準,在匯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我還利用學生手中已有的社會圖冊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地圖上的比例尺,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也可以用分數形式來表示...

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尺教案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 比例尺 內鄉縣赤眉鎮中心小學張景超 比例尺教學內容 p53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比例尺。2 通過觀察 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實際意義,了解比例尺的含義。3 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 繪圖 估算 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4 學生在...

新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認識比例尺》教案

一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 p48 49,練習八1 2 3題。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並能用以解決簡單的求比例尺的實際問題。2 通過小組合作研討,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3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三 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