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教育

2022-12-24 15:21:03 字數 2755 閱讀 8280

早在八十多年前,蔡元培就已非常明確地指出,在我國的大學教育乃至中學教育中,由於文理分割對於人才培養所造成的弊病,並採取各種措施加以克服,以**理融通。2023年,他在武漢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大學目的有二:

一為研究學問,一為培養人格。」但由於社會競爭及自身價值觀的緣故,當代大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往往會比較急功近利,難以追求全面發展。我校是以理工科為特色的學校,因此如何在科大學生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便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乙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乙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等。而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薰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等等,從而成為乙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

我們必須認識到:

(1)大學教育的職業化取向日趨嚴重,急功近利的趨勢日益明顯自從教育部提出「教育產業化」的概念以後,這個術語已在相當大的範圍與程度上被鼓吹得十分厲害,甚至已具有了一些負面效應。把教育和教育出來的學生當作市場上的商品這種觀念是非常極端的。這使得大學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內容都是直接服務於畢業後找工作的需要,因此無論是學校在專業設定上還是學生在課程選擇上都極其功利,實用主義傾向明顯。

(2)大學創新動力的不足以及創新精神的缺失

創新意識對於大學生、大學裡的教學科研人員、甚至整個國家與社會來說都是極為短缺的。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痼疾導致國民普遍缺乏創新意識,這體現在各行各業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長期的習慣所養成,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乃是由於**對於創新還是不夠重視,因此缺乏有力的獎勵與激勵機制,國民的創新潛能因而很難被充分調動起來。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應該做到:

(1)以調動大學生的人文興趣為手段,以傳遞與滲透人文精神的實質與蘊涵為目標教師首先要有乙個良好心態,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有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與態度,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分層次的培養與教育。人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要使學生成為乙個「全人」而非偏才,使學生在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亦能具備良好的審美意識與情趣,具有較高的品味。在培養學生時,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使學生樹立起不斷增強人文素質的信念與目標。

(2)人文教育最終要落實在道德教育層面上

以現實生活與工作為例,無論是幸福快樂的人生還是有成就感的人生,一定都與道德責任感密切相關。在人生的舞台上,最大的技巧就是要學會「如何做人」。關於這方面,簡單的道德說教是絕對不夠的,而應採用事例啟發法、感悟法等來對學生進行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滲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道德教育與感化。

其實,除了少數冥頑不化的人之外,大多數人都是可以被教育與影響的。只是要看方式是否得當,教育是否得法等等。儘管當前社會物欲橫流、價值觀日益多元化,但作為人類個體與社會群體的精神本質與核心始終不會變,即真、善、美、價值、責任、公平、正義、良知等等。

也就是說,不管人類社會如何發展變化,只要它還存在,就一定會存在著道德的信仰與功能。換句話說,社會越發展,就越需要道德這架天平的評判作用。要讓學生真切地感覺到「道德」這張無形之網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明白只有遵從法律與道德的準繩與規範,才是個體健康良好發展的「低成本策略」。

此外,我們還應看到,當前社會中的拜金主義、道德淪喪、誠信缺失等現象對學生具有巨大的腐蝕與浸染功能。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不可能不受到社會的影響。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精英群體,能夠積極抵禦各種消極與不良影響,從而在對自身和社會具有正確認識的前提下,培養自己高遠的人生目標與責任感。

(3)要向學生積極滲透以人為本的思想

隨著資訊化與網路化程度的高速發展,人的存在日益被虛擬化和機器化所代替,人的尊嚴與價值日益遭到冷漠與忽視,人文關懷與倫理道德都處於空前的滑坡與缺失狀態。生存的數位化排斥了人性與生存的意義,是人性與人的本質的異化。它使技術在更大範圍內統治了人類生活,從而使人逐漸瀕於成為喪失個性、喪失真實感的「單向度的人」。

因而,在數位化生存的時代,尤其應該用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來守護人的精神家園。這在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中應引起充分重視。

具體實施方案與策略:

(1)修訂本科培養計畫,培養通識人才。有不少大學已在該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與嘗試。如湖北大學採用「文科試點班」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塊「試驗田」。

關於「文科試點班」的培養模式,該校副校長、「文科試點班」專家組組長、文化史學家周積明教授有著精闢的論述:「文科試點班」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傳統的文科人才培養「兩**」(文科和理科**、基礎文科和應用文科**)為「兩結合」、「兩滲透」,並創造性地將學生的學習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基礎文科學習階段、應用文科學習階段和專業教育階段。

同時,「文科試點班」還實行「雙導師制」(文史哲學科與政經法管學科導師各1名),對學生進行交叉指導,以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滲透。此外,該校還相繼開辦和重點建設了中國語言文學、工商管理、數學等多個基地班、實驗班。這些「特色班級」是該校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縮影,體現了該校的教改思路。

還有,該校每年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20餘門,開闢了專家論壇、博士論壇、人文講壇,以及聘請校內外人文學者作報告等等。

(2)設立專門的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機構或研究中心,不斷將此方面的研究推向前進。 人文素質教育也是乙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我們國家的大學在此方面的經驗還很不足,且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專業特色與優勢,應針對各自的實際情況有重點、有區別地進行研究,同時也應在各自的實際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發展策略。

在此意義上,專門的人文教育研究機構便顯得極為重要。如:西安理工大學就曾在2023年成立了專門的「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中心」,承擔的研究方向有:

大學生創新教育研究;「兩課」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研究;理工科大學生德育創新研究等等。

(3)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與培訓。健康的心理是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前提。大學生處於成長的轉折點上,面對社會和自身的方方面面問題,心理承受能力會有一定的起浮。

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並重

作者 陳勝利 職業 下旬 2009年第06期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職業知識與技能,使其具備服務社會的謀生手段。但是,愛因斯坦曾指出 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很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乙個和諧發展的人。也就是說,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質和基礎,丟掉了這個根...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構建

作者 侯小林 現代職業教育 高職高專 2016年第08期 摘要 目前高校的教學目標已經明確,開始注重培養素質與技能共存的多元化人才。為了對教學目標的具體開展過程進行驗收,就需要建立科學 系統 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保證教學目標的如期實現。主要論述了建立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必要性以及具體的建立...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及對策

作者 蔣玉艷 教書育人 高教論壇 2014年第11期 高職院校培養的大學生是具有良好文化道德修養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專業技術教育的同時,必須重視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與普通高校類似,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也包括人文知識 人文思維和人文精神等教育內容,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