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課堂教學行為的生態化變革

2022-10-12 13:12:02 字數 1085 閱讀 4049

作者:李虹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23年第08期

以2023年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標誌,我國開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基礎教育的各個領域都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本文僅從師生課堂教學行為的生態化變革上初步**課改之成效及不足。

一、課堂教學行為生態化的內涵

1. 課堂教學行為生態化的內涵。課堂教學行為,顧名思義就是以教學目標為指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一切行為活動。

這裡的「生態化」不是純自然的生態化,而是乙個哲學概念,是指某一生態系統內的各生態環境及其構成生態環境的各生態因子之間平衡相依、協調發展的過程和狀態。

課堂教學行為生態化是指傳統的課堂教學行為為順應生態文明時代教育發展的需求,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而做出的符合生態規律的變革和創新。

2. 生態化課堂教學行為的特徵。

(1)系統性。生態學認為,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組成的有序、穩定、完整的生命共同體。課堂教學的物件是學生,課堂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學生是具有整體性的人,因此,學生的發展也應是全面、系統性的發展。

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行為的系統性。首先,課堂教學行為的系統性表現在課堂教學的目標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的發展。

其次,課堂教學行為的系統性還體現在課堂教學行為的設計應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割裂身心、割裂情智、割裂知能都會導致學生的畸形發展。在課堂教學行為的設計上應認識到學生身心、情智、知能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係,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和諧發展。

(2) 多元性。生態學認為,影響有機體發展的因素應是多元的。影響課堂行為的環境因素很多,課堂教學行為是在多因素的動態變化中進行的,這決定了課堂教學行為的多元性,課堂生態環境主要包括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和規範環境。

物質環境包括教室布置、照明、溫度、座位排列等多種生態因子,精神環境包括課堂文化氛圍、教師和學生的精神狀態、班風等生態因子,規範環境主要指課堂教學的規範紀律。這些課堂生態環境構成了影響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行為的課堂教學氛圍,它們共同影響著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行為的效率和質量。在設計課堂教學行為時,應注意多元生態因子對師生課堂教學行為的影響,創設促進師生課堂教學行為發展的課堂教學氛圍。

初中物理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的幾點體會

摘要 新一輪課程改革從突出主體性 強調合作性 重視體驗性這三個方面強調了新課改的新理念,這對初中物理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與挑戰,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新課改談談課堂教學的幾點教學體會。關鍵詞 新課改,實驗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初中物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從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

對新課改下課堂教學中材料運用反思

新課改倡導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所以在教學中選取一些富有情感震撼力的材料是必要的。但僅有合適的材料還是遠遠不夠的,這裡還有乙個對材料的運用問題。運用得好,其教育效果也是不可替代的。新課程最打動人的地方莫過於它所帶來的全新理念。在不斷地學習 培訓 反思後,我們逐漸認識到,教案 不再是教師教學活動不可動搖...

對當前新課改下某些教學行為的反思

作者 楊景蘭 中學課程輔導 教學研究 2017年第10期 摘要 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各地順利推進,廣大教師以此為契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實踐。但筆者發現,有些教師對課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頗,由此而對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在此試作分析,以期引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