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教學案例

2022-10-11 16:12:04 字數 1793 閱讀 5076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麼關係?

生:與物體的輕重和大小有關,同樣大小的兩個物體放入水中,重的會沉,輕的會浮。同樣重的兩個物體放入水中,大的會浮,小的會沉。

師:今天,老師帶來兩個朋友[出示兩個馬鈴薯],把它們放入這兩個水槽中會怎樣?

生:會沉

師:好,我們來試試。[老師演示,把土豆分別放進1號和2號水槽]

生:1號水槽裡馬鈴薯浮起來了,2號水槽裡馬鈴薯沉下去了。是不是兩個馬鈴薯不一樣的原因呢?

師:我們交換場地再看一次。

生:咦,還是1號水槽裡馬鈴薯浮起來了,2號水槽裡馬鈴薯沉下去了。

師:我們再把兩個土豆同時放進同乙個水槽看看,又會發生什麼情況。(老師演示,把兩個土豆先同時放進1號水槽,再同時放進2號水槽。)

生:我知道了!1號水槽裡是鹽水![他興奮到喊到]

師:是鹽水嗎?[板畫1號水槽馬鈴薯浮,2號水槽馬鈴薯沉] 你怎麼知道1號水槽裡放了鹽?能證明嗎?

生:我來聞一下。

師:來吧。[請學生到講台上聞兩個水槽裡的液體]

生:恩,怎麼聞不出來呢?

生:可以嘗一下。[全班發出不的聲音]

生:不能,不知道的物體不能隨便嘗。

師:很好。做科學實驗還是應該注意安全。那就不能證明水裡有鹽了嗎?

生:我想可以稱一下。

師:為什麼這樣想?

生:因為加了鹽的水會重一些。

師:好,我們來試試。[演示天平稱重]

生:噢!重了!1號水槽是鹽水!

師:重就能說明真的是鹽水嗎?各組討論一下。(生討論)

師:好了,現在哪個小組先來匯報你們的想法?

生:我們認為兩個水槽裡的水輕重不同,鹽水要重一些。

生:不對,我們認為不能確定就是鹽水,因為如果加了糖,水也會重一些。。

生:我們也認為不能確定,但是,我們想把水燒乾來看看,是不是加的鹽就能確定。

師:哦,又有新的想法?好,再來試試。(給鹽水加熱)同學們說說,看到什麼?

生:在冒泡。有鹽粒濺出來了。

師:[滅掉酒精燈]師繞教室一周,給同學們看看。 [學生仔細觀察,氣氛異常活躍。]

生:1號水蒸發後析出白色的小顆粒。

師:你還見過像這樣的顆粒狀物體嗎?

生:白糖、味精、鹽

師:那燒出來的到底是什麼?能確定就是鹽嗎?

生:[很多學生搖著頭說]不能。

師:怎麼辦?怎樣解除我們心中的疑惑?

生:我知道了!我們也來兌一杯液體,看看馬鈴薯是不是能浮起來啊。[哎,就是。部分學生小聲說]

師:這位同學真了不起!老師給你們準備了鹽、白糖、還有味精。接下來,我們用它們來試一試,看看馬鈴薯在這些液體裡會怎樣。

反思與理解:

1、學生不同於**,他們一般不可能自覺的學習。他們開展**活動,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需要問題的激發和調動,有效的問題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在引入時設計了三次馬鈴薯浸入液體的觀察,學生通過觀察得到的事實,產生疑問,驅使他們去尋找答案。

2、圍繞液體裡是否加鹽展開討論,進行多種可能的猜想。猜想和假設在科學**中十分重要,猜想包括多種可能性,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重要的是無論哪種猜想,都應該留下痕跡,以便在**過程中去驗證。學生普遍認為白色晶體就是鹽,於是老師拿出與鹽類似的白糖和味精,不用老師講,他們也會思考「老師講台上的是鹽水嗎?

」如果把鹽、白糖和味精分別放進水裡,馬鈴薯會怎樣?讓孩子們體驗到先猜測後驗證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讓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並願意去**。

3、課堂上教師把實驗材料分組裝好,放在教室後面的桌子上,用的時候去取,用完放回去。採用這種方法,的確有效地幫助學生有序的開展好了實驗活動,而且,學生實驗完成以後把器材收好,使學生在交流匯報時能集中精力,不受干擾.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2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許多。過程與方法 1 經歷乙個典型的 觀察 發現 推測 驗證 的科學 活動過程。2 通過加熱液滴和調製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3 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情感 態度 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2 思考 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學生觀察交流 是2號杯中的物質使馬鈴薯浮起來的,但是你能知道這是什麼物質嗎?不能確定 老師告訴你 這就是溶解了味精的溶液。三 調製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1 不是只有味精的溶液能讓馬鈴薯浮起來,我們還可以調製更多可以讓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2 試一試 調製更多讓馬鈴薯浮...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教學反思

富源一小林曉青 5月19日,我在富源四小執教了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一課。教學完畢,沒有欣喜,只有滿腹的遺憾。難道教學當真是 遺憾的藝術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於物體在沉浮更關注物體本身,液體對於物體沉浮的影響是意外的發現,比較少類似的生活經驗,這就需要老師逐步完善學生的此類概念,突出影響物體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