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學生厭學現象的成因及對策

2022-08-01 07:33:02 字數 3624 閱讀 7500

厭學情緒是職校學生中最普遍,最具危險性的問題,也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它輕則導致學生成績下降,失去學習興趣;重則使他們產生悲觀厭世的不良思想情緒,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職校學生厭學的原因,積極找出對策,對提高中職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目標,培養符合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合格勞動者和建設者,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中職生厭學現象成因分析

心理方面的原因厭學情緒是由於學生學習行為獲得的內外反應不同而造成的。其內在原因是由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情緒體驗和自我認識存在偏差,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環境的不良影響也會起到消極的推動作用。有的學生知識基礎較差,由於種種原因,經過多次努力,學習成績仍然不見提高,經常受到家長和教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他們在學習中無法取得成功,生活中又無人能理解關懷,品嚐到的只是失敗、失落和對生活的乏味。

逐漸形成「學習無意義」「自己就是學習不好」等偏執觀念,這種觀念反饋到學習行為上,又會降低其學習興趣,致使成績一降再降,如此的惡性迴圈,很快就形成了厭學情緒。

學習方面的原因在小學,初中階段部分學校片面追求公升學率,使學生課業負擔,心理負擔過重,導致學生兩極分化。教師只注重尖子生,對其他大部分學生持放任自流的態度。除成績較好、公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外,大部分學習成績偏低,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生都進入中職學校。

公升入職業學校以後,由於在學習中仍然表現出一貫的厭學情緒,因此學習新知識使困難較大,這就使得職校學生更加厭惡學習。

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目前,就業市場供遠大於求,用人單位擇才標準越來越高,學歷成為學生就業的首道門檻,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中職學生被阻擋在就業大門之外。社會上這種「人才浪費」現象,對於在學校的中職生也而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他們認為中職學生學習好壞無所謂,一樣不會被社會接納,從而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同時,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也成為學生厭學的「催化劑」。有的學生認為,只要有錢,什麼事情能辦成,只有賺大錢才算有本事,認為學習沒有什麼大用處,能混個中職文憑就行了。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有不少中職學生沉迷於電子遊戲,網咖聊天交友中不能自拔。這些現象不僅嚴重影響了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消耗了他們的精力,而且使其對枯燥的學習失去興趣。

中職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高校的連年擴招,推動了普遍高中的火爆發展,卻使中職學校的生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為維持學校生存和發展,多數地方學校已經取消了中職入學考試,實行免試入學,此舉使所招收的學生綜合素質大大降低。一些中職學生來上學是迫於家長的壓力,自身並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一些中職學生初中基礎太差,無法理解專業課知識,對學業毫無興趣。

這些學生在厭學人群中也占有相當的比例。

學校的教學對學生的影響目前,多數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還沒有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擺脫出來,在學校安排和課程設定上仍偏重於系統理論知識的傳授,對實際專業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教材陳舊,知識更新慢且偏深偏難,沒考慮目前中職學生的知識基礎;實習教師的實踐經驗少,有些教師責任心不強,教學方法單一,照本宣科,課堂氣氛如死魚一潭。這些因素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聽課和學習的厭倦。

消除中職學生厭學心理的對策

職業學校要想從根源上解決學生的厭學情緒,不能僅僅把原因歸咎與學生的主觀方面。作為職業教育者,必須直面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從反思自身問題入手,把目光聚焦於更新評價觀念、改革課程設定、改變教學方式等,以此喚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樹立注重能力開發,素質培養的現代教育理念一直以來,我們把教育功能弱化我為單一的智育培養,把教育看成是知識的傳遞,把具有萬千差異性的學生以同樣的邏輯、智力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存在厭學心理的多數中職學生由於數學、物理、化學、語文、外語等文化科目成績很差,被貼上「差生」的標籤。實質上,這現象說明職業教育這還沒有走出傳統教育評價的誤區,還沒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教育物件的特點。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中沒有差生,只有差異。這些有著嚴重的厭學情緒的學生身上也有另一面:活潑好動、思維活躍、適應能力強;多才多藝、膽子較大、靈活性強。

因此如果不僅僅因為他們在學習中存在「讀寫困難」就將其視作為素質低下,這與教育發展性評價理念是背道而馳的。蘇蕾姆林斯基認為,這些嚴重厭學心理的所謂「差生」,大多是屬於「閃光點」尚未被發現或思維還沒有覺醒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呈低迷狀態,只能說明「在語言,數理和思維能力上與優等生的差距較大。」教師的職責應是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促使他們覺醒。

對於職業學校的學生,儘管智力因素差強人意,但他們的非智力因素也許是那些高分的學生所不能企及的,他們的閃光點就是他們具有的包括特長能力、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創造能力、交際能力等的各種潛能。因此,如果職業教育者能夠改變傳統教育的評價觀念,不再單純地以言語、數理能力作為衡量的全部標準,而是以多元智力理論做為基礎,樹立注重能力開發,素質培養的現代教育理念,相信「人人有才,才藝不同,揚長避短,人人成才」的現代教育觀念,以充滿友善、關心、關懷的人為精神,激發學生提高職業綜合能力,發展全面素質的願望和動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厭學心理。

改革課程設定,強化職業能力培養絕大多數中職學校的課程設定仍然是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模式,這種課程設定強化了基礎理論課的作用,也使課程本身更加遠離職業環境,更重要的是這種課程設定常用的是從概念原理學習入手,以課堂講授形式為主的學習框架,實際上是以職教學生的弱勢能力為起點來展開教學程序的。由於學生對專業內容缺乏感性認識,對抽象難懂、枯燥乏味、看不到實際意義的基礎理論課有很強的排斥心理,教學事倍功辦也就在所難免。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課改革思想政治課和心理健康課的教學內容,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課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自信心、自強心和意志力的教育,並把這些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考慮如下因素:引導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用目標激勵自己,喚醒學習熱情。

加強對學生的自信心教育和積極的人生觀教育,積極宣傳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要:結合資訊時代對職業技術人才的要求,強調職業教育所具有的貼近時代,貼近社會的獨特優勢,以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加強對學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學生走向社會後,可能在適應社會、求職面試、勞動者就業等多方面遇到挑戰。

在工作後還需要從適應工作環境到實習業務,再到擁有成功的感覺等一系列環節的磨礪。這一切對中職學生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採用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喚醒學生學習積極性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已掌握知識的多少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教學方式以灌輸式為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始終處於教學行為的主體地位,控制和掌握著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這種模式儘管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傳授大量的、系統性的知識,但無法最大限度的解決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尤其是對那些文化基礎差、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有畏懼感,厭學情緒嚴重的學生,他們學起來很吃力,當學習的難度大大超過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時,他們就很可能失去學習興趣,甚至最後放棄學習。因此,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灌輸是教學,採用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行動嚮導教學法,突出職業教育特點,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增加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加實訓課比例,強化學生崗位技能訓練。

這種教學方法更多的教會學生做什麼,怎樣做,其考核標準是「會」,而不僅僅是告知學生一些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識,它體現的是學生動作智慧型,而非邏輯數理智慧型,所授內容更容易為學生所掌握。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情感,態度,學習後的作品、成果都可以作為評價的素材,學生不必借助語言文字的轉換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因為語言能力的欠缺而影響其成就,提高了評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在實踐中,我校採取了降低文化課難度,放慢專業課速度,強化技能訓練,以過程考核取代終結性考核的做法,以「會」為歸宿,而不單純追究「是否知道」,「是什麼」,「為什麼」。

實踐證明,上訴教學方法是改變中專學生厭學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消除厭學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厭學的成因與對策

學習是一種發現性的認識活動,它可以滿足人們發展的需要,對於成長中的中學生,只要認真學習,就能獲得無窮的樂趣,在學習中可以攻克難題獲得真理而體驗到滿足和喜悅,可以發展自己的智力,可以磨鍊自己的意志。但學生中卻有部分學生厭學,這一問題時刻困擾著學校領導 老師和家長,對教育和教學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一 學生...

汕尾地區中學生厭學情緒成因及對策

摘要 唯分數論的作祟 不良社會環境的干擾 教材的頻繁更換 教師教法不妥 家庭教育不當 大班制的形成 大學高昂的學費以及就業率偏低,是導致汕尾地區中學生厭學的客觀因素 新讀書無用論的迅速抬頭 中學生嬌生慣養 意志薄弱 缺乏吃苦耐勞,是導致汕尾地區中學生厭學的主觀因素。扭轉這種局面的對策是 切實落實優先...

大學生厭學成因分析及對策思考

第 卷第 期 年 月 廣州化工 大學生厭學成因分析及對策思考 劉麗華,李文彬 內蒙古工業大學生物工程系,內蒙古呼和浩特 摘要 近年來,大學生厭學已成為各大高校的乙個普遍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有必要從社會環境 教師和大學生自身等 方面去 形成這種學風的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文章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