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2022-08-17 02:54:03 字數 1460 閱讀 1211

目前,高中政治教材中的輔助文欄目「名言」一欄中,摘錄了大量與原理緊密相關的名言、警句等,它們能更好地輔助說明和印證正文的內容,從人文素養的角度讓學生和教師去領會和感知教材的相關原理,同時,也能用原理去分析、思考相關的引文。

這類引文往往以諺語、成語、詩詞歌賦、名人名言、書刊社論、講話指令、方針政策等形式出現。

在一些試題中也往往出現引文類試題,兼具文學性、政治性、哲理性等特點,但有些學生一時難以理解和把握。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對學生加強人文素養的培養,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將引文放到一定的語境和環境中去理解,切記不結合背景材料去解讀引文。若是教材中的引文,則要結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和分析。

例如:「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首先,感知詩的大體意思「農民希望盡快下雨緩解旱情,地主們害怕下雨耽誤了聽歌看舞的享樂」。其次,結合教材內容: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本詩所引的位置「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立場上」。所以,它反映了「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也就不同。」例如: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則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首先,感知詩的大體意思「物質世界總是處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揭示了自然界運動的規律性。」其次,結合教材內容「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所以,它反映了「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日月輪迴,寒暑交替反映了「運動時有規律的」。

教材中使用引文的地方很多,教師和學生都要對引文有效地利用,使其真正成為一種教學資源,切不可熟視無睹或不了了之。

二、加強語言文字功底的培養,特別是詩詞和文言文的理解和運用。

語文功底是有效理解、分析的前提和基礎。時常準備相應的工具書,不懂就查,加強積累,厚積薄發。

例如:李商隱《謁山》中說:「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

」其大體意思:想係住太陽以留住時間匆匆的腳步,但是缺少足夠長的繩子;面對如水去雲回一樣流逝的時光不由生出無限惆悵。這反映出事物運動有其自身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例如:荀子有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製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解讀與分析:第一句是說「自然界的執行有其自身的規律,並不為堯(是良君)而存在,也不為桀(是暴君)而消亡。」說明了規律的客觀性。

第二句是說「與其尊崇天而思考和仰慕它,還不如把它當作物一樣來控制著它、畜養它!與其順從而頌揚和讚揚它,還不如控制自然,利用規律,服務於人類生活和實踐!」說明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例如:「患其有小惡者,民人知小惡而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這是《齊桓公知士》中,齊桓公對大臣們阻撓任用寧戚為齊國大夫所作出的答覆。齊桓公堅持任用寧戚「以為卿相」,並在其輔佐下成就了霸業。這則故事啟示人們在對待人才的選拔上要:

看主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教師適當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點,給學生增加新鮮感和思考問題的角度與方式。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作者 沈華 學園 2015年第11期 摘要 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素質教育對中學生政治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受到了較多的關注。然而在目前的政治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阻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因素,學生整體的自主學習動機不強。本文對高中政治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問題,並對中學...

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摘要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 滿堂灌 或 一言堂 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

高一政治教學中學生興趣及核心素養的培養

高一政治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 一 言傳身教,教師做好切身示範 身為高中政治教師,首先要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自己做好課堂上的政治語言專業化和標準化。學生在學習政治的過程中難免產生倦怠,教師需要適時的協調和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課堂氛圍。課堂中教師使用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乙個方面。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