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創新的思考

2022-07-07 23:42:11 字數 3534 閱讀 4220

創新是乙個民族的靈魂。乙個民族是否有活力,取決於這個民族是否有創新精神。同樣,一名教師在教學生涯中能否獨樹一幟,光靠愛崗敬業遠遠不夠,還取決於是否具有創新精神。

而創新又需要具有敢於挑戰傳統的勇氣和洞察一切的睿智。因為創新不是被某位專家「牽著鼻子走」,也不是縮手畏腳「摸石過河」,更不是披著「創新」的外套墨守成規。從某種角度上看,創新是一種個性張揚,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一場爭議,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片曙光.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欠缺的乙個環節,是對學生進行語文素質訓練的主陣地。同時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縱觀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

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處於相對封閉狀態;學生的習作大多空洞無物,缺乏大膽的想象和創新;抒發的也是空泛的情感,失去童心的純潔無邪;表達的是空話,有損童真童趣。總之,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並不樂觀,因此,挑戰傳統的作文教學摸式已時不待我。在此,本人結合自身對作文教學的認識與感受,提出關於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創新嘗試的幾點思考。

一、挑戰形式單一的指導,變「單一」為「多元化」

傳統的教學作文教學,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的過程中,比較注重寫作技巧的指導,而且都只限制於課堂中完成。結果,在同一指揮棒下的作文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可言。這種單一形式的指導,抹殺了學生的真實感受,離「我筆表我心」差之千里。

有些老師甚至把一些范文讓學生一味去模仿,套、抄作文代替了學生的真情。如何跳出框框的束縛,不妨嘗試以下幾種形式。

(一)再現生活的表演式

幾年前,筆者聽過於永正老師的一次作文指導課,現在仍然記憶猶新。於老師根據孩子愛表演的天性,把小品表演這種形式引入作文指導課。一次作文課上,在與學生的親密接觸與相互認識後,他自然提出要給孩子們介紹一位朋友,並隨手在黑板上勾勒一副「四毛」畫,同時介紹這是三毛的弟弟。

以漫畫匯入後,於老師又讓學生參與小品表演,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佳境。為了使學生的表演逼真,他還十分注意演員的挑選。小演員的精彩表演贏得同學們的陣陣笑聲掌聲。

在笑聲和掌聲中,學生的習作思維被開啟了,於老師順勢指導習作,這樣的指導水到渠成,多精彩、多新鮮的習作指導呀!

(二)真情流露的訪談式

我們在**《藝術人生》、《背後的故事》、《魯豫有約》等訪談節目時,往往會看到嘉賓談到動情處時掉淚的場面,這就是一種真情的自然流露。主持人、聽眾、觀眾也都被感動,產生共鳴。我們寫作不就是要表真情嗎?

這種形式最適合。所以筆者受電視訪談節目的啟示,把這種互動的訪談形式也帶進習作指導中。

一次作文訓練是要求學生寫最感動的人或事,筆者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圍成乙個圈,盤地而坐,我也盤腿坐在他們的中間,先帶頭說說我最感動的人與事,動情處毫不吝嗇自己的眼淚。學生被打動了,也紛紛發言,本來計畫用兩節課訪談指導,但是由於訪談效果甚佳,結果還占用了一節數學課。這次作文批改時,讓我「陪」進了不少淚水。

但這種「陪」值得。

(三)親身體驗的活動式

社會、家庭與學校出自於學生的安全,所以春遊、秋遊、參觀等這種校外的活動,小學生開展得越來越少了。但教師要充分利用校園,在校內開展一些活動。如各類球賽、拔河、演講、朗誦等,語文教師要積極參與,同時,教會學生注意觀察人物的神態、動作、外貌以及心理活動,幫助學生收集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最後做好習作指導的工作。

(四)見縫插針的隨機式

長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處於教學模式單一的狀態:每週兩節課或課本每單元一篇習作,侷限於課堂。事實證明,光靠課堂上幾節課的作文指導是無法快速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

生活處處是作文。教師要隨時隨地隨人隨事而見縫插針地指導,如:你與學生的一次成功交談,可以指導學生習作,要求學生注意人物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一堂有趣或成功的課,可以指導學生習作,要求注意課堂氣氛的喧染;一則當地新聞或身邊一種不良現象,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也是一次習作……

此外,還要教會學生善於觀察生活、積累材料、寫好日記。

(五)遺憾之美的空白式

宇宙中的萬物沒有一種是十全十美的。正因為這樣,才產生遺憾之美。教師在習作指導中故意引而不發。

張弓搭箭,拉弓就放,弦上的勁力就沒了;若引而不發,就總有一股巨大的潛力存在著。在作文指導時,留下開弓指點的「空白」,箭讓學生自己射出去,想射哪就射哪。鄉村小學的校園沒有幾所是合理規劃和精心設計的,它們無非是一排教學樓,一排教師宿舍,乙個大操場加上幾棵樹木。

如果讓學生碰到《美麗的校園》或《校園一角》這類作文題目時,讓他們如何下手。筆者利用「空白」藝術,先讓學生考察校園的地形,在請學生自己來當設計師,規劃和設計出心目中美麗的校園。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他們大膽想象,讓我看到了幾十所風格各異的美麗校園,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東施」校園。

二、挑戰「一刀切」的教材,變「教材」為「生活」

新的教材中,每個《積累﹒運用》中都安排習作內容。教師一般都是按這裡的習作內容要求學生寫作。而這種「一刀切」的習作內容,有些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

如果一定要學生完成,那我們可以想象那種「閉門造車」的效果會怎樣?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作出什麼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作文教學的起點應該是學生的生活體驗。

只有學生對生活有切身的感悟,對生命價值有更多的認識,學生在習作中隨興而發才能順理成章,有創意的表達才能形成。」

農村的孩子有著得天獨厚的寫作資源,他們接近大自然,對大自然、對生活有著無比熱愛與眷戀之情。鄉村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作文資源豐富的優勢,完全跳出「教材」之「小本」融入到「生活」之「大本」中去。

三、挑戰單方的評價,變「單方」評價為「多方」評價

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改作文。評改作文勞動量之大,但收穫甚微。傳統的作文評改都是教師單向的評價,缺少師生的溝通,學生唯「分數」是看,對教師辛辛苦苦寫的評語視而不見。

所以應改革評價機制,變單方為多方。

(一)大膽放手,自評互評

據我了解,目前農村小學作文評改,或評語式、或評分式、或評級式,教師的態度大致兩種:敷衍了事或代替包辦。要麼對學生的作文草草批閱,寫一些不痛不癢的評語;要麼斟詞酌句。

針對這種弊病,筆者以為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評改時應構建並執行「互動 」的機制,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互動關係,使作文評改日益向學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發展。讓教師從「作文堆」中解放出來,讓教師也「減減負」。這樣教師的工作量少了,效果卻更高了,這種事半功倍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二)「以人為本,人文共進」的對話式評語

語文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人文共進」應該是作文教學不竭的追求目標。

在作文評語中,「蹲下來跟孩子講話」.在評改作文時,以對話式的語氣與學生對話,既點評作文,又指導做人,達到人文共進,實現葉老提出的「作文既做人」的要求。記得有一次,筆者在評改一位學生的作文《我最後悔的一件事》時,評語是這樣的:

你能正確對待「偷椰子」這件事,敢於向老師說出心裡話並承認錯誤,你這種知錯能改的精神十分可貴,老師喜歡這樣的孩子,希望你以後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我們相信你能行……

(三)讓家長參與評改,架設溝通橋梁

根據調查,七成多的少年犯都缺少與家長的溝通。我們從中發現,乙個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家長的關係。「我筆寫我心」,很多孩子的作文往往反映自己的心聲。

家長參與評改自己孩子的作文,就可以了解孩子們的喜怒哀樂,知道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老師為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架設橋梁,社會上的少年犯就會減少。

總之,課程改革的浪潮一潮高過一潮,農村的小學作文教學只有大膽創新,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這樣,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才會有燦爛的明天。

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思考

摘要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大困惑。本文從四個方面具體論述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農村孩子的寫作水平。一 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二 重視讀寫的有機結合。三 引導從生活中提煉素材。四 重視作文講評 批改。關鍵詞 激發興趣 讀寫結合 提煉素材 重視講評 中圖分類號 g633...

芻議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創新的嘗試

作者 卯林芬 課堂內外 教師版 2017年第03期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學生語文水平和素質的重要尺度和綜合表現。對於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很多農村老師都為之頭痛 困惑。其實,農村具有豐富的題材,這是我們教學的好素材。要想提高農村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須有 源頭活水來 那麼農村小學如何開...

對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思考

作者 宋清明 語文週報 教研版 2017年第41期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尤其對各方面都要落後於城市中學的農村中學來說,更是如此。落後的作文教學環境和傳統的作文教學觀念,成為造成農村學生普遍表達能力差 寫作水平低 文章千人一面等現象發生的直接原因,嚴重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