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

2022-04-26 06:27:03 字數 920 閱讀 1812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生活化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長期以來,在學校內部,由於灌輸式的分科教育和書本知識為中心以及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導致了學生與生活世界和經驗世界的分離。綜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狀,專職教師少,絕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兼任,教學不盡人意,主要表現在: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現象仍十分嚴重,教學目標過於理想化,教學內容脫離社會生活;教學模式偏於傳統,過於僵化,照本宣科現象嚴重;教學實效性差;教學評價手段簡單、機械,教學成效難於真實反映學生實際品行的綜合素養。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進行教育,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在課程與生活之間要保持緊密聯絡,課程改革就必須要體現生活化原則。關注學生生活的課程設計,是因為知識的學習不只是認知過程,還是乙個情感、體驗、感悟的過程,《品德與社會》課堂原本是乙個被師生所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體現著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打破以往「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走生活化的教學之路,使學生在學習內容與生活體驗間建立一種彼此比較密切的聯絡,使新學內容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真正達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認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從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實效。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思考

作者 叢波 新教育時代 學生版 2018年第10期 摘要 生活化教學是現階段在小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緊密的聯絡,通過生活化教學能夠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道德品質,對於小學生的學習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生活化教學進行思考。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 朱燁 新課程 教育學術 2011年第03期目前,思想品德課作為對中學生進行思想道德養成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效益不高,最終歸結為 知 行 的嚴重脫節。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乙個重要的原因是現行德育的 理想化 過分注重 未來 而忽視了 現在 即現實生活 從而使思想品德課脫離了生活實際...

化學教學生活化

摘要 化學理論知識 於生活,在具體教學中,應讓化學教學回歸生活,使化學教學返樸歸真 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化學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 教會學生觀察生活 再現生活 體驗生活,從而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關鍵詞 化學教學生活化 我們知道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教學 生活化 回歸作為現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