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總結

2021-12-25 14:52:22 字數 4680 閱讀 6796

第一章1.組織:組織是由兩個以上的人自覺協作的活動或力量所組成的系統。

組織具有以下四個基本屬性:

社會實體;

有確定的目標;

有精心設計的結構和協調的活動性的系統;

與外部環境相聯絡,又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開放系統。

組織的三個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標

協作的願望

資訊溝通

行為:行為是指人或動物表現的,和生理、心理活動緊密相聯的外顯的運動

動作和活動

組織行為學:是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研究組織及其

成員的心理和行為規律,**調動其行為積極性的原理和方法,以便

提高對其行為的**和引導能力,改善和提高組織有效性的科學。

2.人類行為的一般規律:

目標律動機律強化律遺傳律環境律發展律差異律本我律

3.對組織行為學有貢獻的學科:

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生理學生物學倫理學

4.組織行為學的學科特點:

1.跨學科性:表現為多學科相交叉性和多層次相交切性。

2.實證性: 運用科學的、系統的方法進行研究,基於觀察和推理提出假設, 運用客觀案例和資料進行論證,保證其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而不是考一般的經驗、直覺和臆斷得出結論。

3.多學科相交叉性

4.多層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現為它是一門綜合研究組織中的個體、群體和整個組織的心理與行為的發展規律,以及它們與社會環境的關係的知識系統。

5.文化相關性:個體、群體、組織的行為表現和規律依賴於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規律。

6.情境性:根據不同的情景採取不同的理論和對策。

7.實用性:相對於理論性科學,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組織行為學不僅要研究分析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還要通過對這些的分析了解,評價人的行為,提出改變人的行為的方法。

也就是說要經受實踐的檢驗。

5學習組織行為的意義:

一.提高管理者管理技能

二.幫助管理者開發人際技能

三.幫助管理者用系統方案代替直覺

6.組織行為學產生的主要理論**有哪些

第一階段:古典管理理論時期(1880-2023年代)

第二階段:行為科學理論時期(1930-2023年代)

第三階段:現代管理理論時期(50年代以來)

這些理論和學說思想的發展,為組織行為學的誕生作了理論上的準備

第二章 1.人性假設七種假設:

經濟人假設道德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複雜人假設決策人假設

2. 個性:是指個體身上特有的、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裡特徵的總體輪廓。個性既包括乙個人的身體特點、也包括其心理特點,反映出個體觀察、思考、行動和感情等方面的總體傾向。

個性的特徵:

個性標誌著人的心理活動的獨特性,即表明著乙個人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

個性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動的穩定性, 帶有一貫的、持久的特點。

個性代表了人的活動的傾向性

個性是以整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整體的反映。

3.氣質是指乙個人典型和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

四種氣質型別:

膽汁質反應快、但往往粗心大意。脾氣暴躁、衝動時不可遏制、但情緒也容易平息。意志堅強、做事果斷、易冒失、膽大、愛冒險;外向、為人熱情、但過於直率、易於人發生衝突,但有事後即忘的特點。

典型人物:張飛、李逵、魯智深。李白、巴甫洛夫、白求恩、拿破崙

多血質反應快、靈活、活潑好動、健談、興趣廣泛、但興趣與注意力均容易轉移;情緒發生快面多變、但情緒強度低、脾氣溫和;外向、情緒外露、表情豐富、好交際、對新環境適應快 。

典型人物:賈寶玉、燕青、郭沫若等

粘液質反應慢、刻板、思維、言語及動作均遲緩;安靜、沉穩、不善言談、興趣不廣但專一,注意的穩定性好但轉移能力差;情緒發生得慢、強度低、脾氣溫和、感情比較淡漠;內向、內心活動很少外露、不喜歡過多的交往活動、對新環境適應得慢;自我控制能力強、做事執著。

典型人物:陳景潤、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愛迪生等。

抑鬱質感受性高、觀察細膩、善於察覺常人不易注意的細微末節,反應慢,動作遲緩;情緒的敏感性極高、常表現出多愁善感和敏感多疑的特點、而且情緒反應強烈、體驗深刻且持久,但情感內抑、很少表露於外;嚴重內向、極不善交際、性情孤僻 ;為人處事極謹慎、對挫折及困難易產生畏懼心理。

典型人物:林黛玉。

4.性格是個體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與之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性格主要是在後天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性格在個性心理結構中具有核心意義。

個性的決定因素

遺傳:父母的遺傳

環境:包括成長的文化環境;早年的生活條件;家庭、朋友和社會群體的規範;其他方面的經歷。(社會化)

情境:個體的人格在不同的情境下有所改變, 不同的情境要求乙個人的人格表現出不同的側面。

5.能力(ability):反映個體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種任務的可能性。掌握活動的速度和成果的質量是能力的重要標誌。

能力的型別 (1)心理能力 (2)體質能力 (3) 情商

6.態度是指個體對外界事物的一種較為持久而又一致的內在心理和行為傾向。

態度的心理結構:認知、情感和意向

感覺: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知覺:即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在人腦中經過綜合,並借助以往的經驗所形成的整體映象。

知覺過程的特性

1.選擇性人在知覺客觀世界時,總是有選擇的把少數事物當成知覺的物件,而把其他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以便更清晰的感知一定的事物與物件。

2.知覺的整體性:把個別屬性綜合為整體的能力

3.知覺的恆常性:由於知識和經驗的參與,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範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象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它是人們知覺客觀事物的乙個重要特性。

4.知覺的理解性: 人在知覺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把知覺物件的特點登記下來,而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物件做出某種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

5. 知覺的組織性:知覺在對感覺進行選擇處理時,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帶有明顯的心理傾向的,也就是總是試圖找出事物之間的關係和聯絡,在主觀地進行有組織、有系統、合乎邏輯處理。

有人是這麼說的:人們的大腦總是追求尋找連續性、目的或原因,即使實際上並不存在。

6.所謂歸因理論,指人對別人或自己的行為發生的原因及其結果,如何予以解釋的理論。

7.激勵:激發、保持和強化有利於實現組織目標的個人動機,誘導組織成員的行為,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的過程。激勵理論的三大型別:1內容型(需要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阿爾德弗的erg理論麥可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p95) 2過程型期望理**平理論強化理論目標設定理論 3調整型

8.動機:為滿足某種需要而進行某種活動的念頭或想法,這是促使個體從事各種行為活動的內在促動力

動機的分類:生理性動機社會性動機內在性動機外在性動機

第三章1.解釋多維動機模型

2.工作任務特性理論特納(turner)和勞倫斯(lawrence)的研究

對工作任務特性的研究開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特納(turner)和勞倫斯(lawrence)提出,用以下六個任務特性來界定一件工作的複雜性,用以研究工作複雜度與員工滿意度之間的關係:變化性自主性責任所需知識和技能所需的社會交往可選擇的社會交往

結論:當考慮到員工的城鄉背景差異時,來自城市的員工對複雜度較低的工作滿意度更高,而來自農村的卻相反;

生活於大社群中的員工,工作之外的興趣廣泛,因此工作對他們的內在刺激較低,而生活在小社群的員工則相反,他們工作之外的興趣比較少,更樂意做複雜的工作

3.常見的工作設計方法

1、工作輪換(job rotation):使員工從一種工作轉做另外一種工作,以增加其從事不同工作任務的機會就叫做工作輪換。

目的:讓員工在目前的崗位上流動,增加工作多樣性、減少員工單調乏味感。

特點:影響和操作複雜性都很低。

注意:如果工作輪換是大型工作重新設計的一部分或把它作為一種培訓手段來提高員工的技術和工作適應性,這種方法十分有用。

2、工作再造(job reengineering)自從19世紀末期,泰勒確立了現代工業策劃基礎以來,勞動專業化和高效率成為了工業工程的基石。專業化:

使員工迅速學會做好一項工作;

工作任務簡單化,實現短工作迴圈;

員工培訓更容易,因而雇用更容易;

減少監督,因為工作任務標準化了。

然而,現代普遍認為,正是傳統的工作策劃製造了單調乏味的工作。但是,我們認為它仍然是一種重要的工作設計方法,因為它①可以準確地計量作業成本;②促進使用機器來代替人工從事體力消耗大且重複性高的工作。關鍵在於把握以下因素:

工作專門化任務簡單工作簡單化重複性自動化

3、工作擴大化(job enlargement):增加員工的工作量——橫向擴充套件工作。其目的在於增加一些類似的任務,從而使工作更具有多樣化和更加有意思。

工作擴大化克服了專業性過強、工作多樣化不足的問題,但在給員工活動注入挑戰性和意義性方面作用並不大。因而,工作豐富化的引入正是為了克服工作擴大化的不足。

4、工作豐富化(job enrichment)是指對工作內容的縱向擴充套件

第四章1.壓力(stress)是一種動態情境,是將特殊的身體或心理需求或二者強加於乙個人身上的行為或情形的乙個結果,或是此人對該結果的一般反應。

2 壓力的屬性1、壓力的反應過程2、壓力的感受性3、壓力變化性4、兩重性

3.壓力的**(見後ppt)

4.工作衰竭:是指工作條件的不利影響,也就是說緊張性刺激無法迴避、工作滿意度無法提公升、壓力無法解脫的類似條件。

5.個人壓力管理的步驟

1、積極的心態 2、理性思維 3、發現影響個人生活的緊張性刺激

4、按個人需要決定如何處理這些緊張性刺激

組織行為學總結

人們經常說人在雲端 路在腳下,人要有目標 有理想,目標不但是要去實現,而且是一步乙個腳印。但是往往在實現目標的時候就出現了無數個困難,當大家不管用什麼辦法去跨越困難,最終堅持下來的人就是成功者和領導者。遇到問題時,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行為和理解,導致最終目標結果也完全不一致,老師說要認清自己是屬於哪類...

組織行為學》 A

組織行為學 模擬題1 一 解釋下列名詞與公式 1 工作生活質量 指人本管理哲學思想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實施的管理措施 2 領導 指引和影響個體 群體或組織,在一定的條件下實現目標的行動過程 3 群體 指為實現某個特定目標,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 相互依賴的個體組合 4 情緒和情感 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

組織行為學

名詞解釋 1.組織行為學的涵義 課件第一章 指對組織內的人的行為和態度所進行的系統研究 2.2.克拉克洪 斯托特拜克構架 克拉克洪 斯托特拜克構架是在分析文化差異時經常引用的方法之一,這一構架確定了6項基本的文化維度 與環境的關係 時間取向 人的本質 活動趨向 以責任為中心和空間概念 3.3.權力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