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範圍總結

2021-10-26 22:39:53 字數 5119 閱讀 2929

1、 名詞解釋5個 15分

2、 單項選擇題 20 個 30分

3、 判斷題 10個 10分

4、 簡答題 5個 25 分

5、 論述題 1個 20分

名詞解釋範圍:

組織行為學: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及其規律,提高管理人員**、引導和控制人的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科學。

暈輪效應:當我們知覺了某人的某個特徵之後,就會形成乙個整體印象,藉此去推斷其具有的其他的型別特徵,就好像月亮周圍的月暈將月亮的光芒放大一樣,將知覺物件的某些特徵加以擴大,這種現象就叫做暈輪效應。

近因效應:人們最近接受的資訊對印象的形成起到強烈的影響。

從眾行為:從眾行為就是個體在群體的引導或壓力之下,觀念或行為朝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

群體決策:群體決策是由乙個團體所進行的決策。(組織中的很多決策都是由群體做出的。特別是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決策,往往不是乙個人做出的,而是乙個委員會、董事會研究小組等作出的。)

群體規範:群體規範通常被定義為群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的指導行為的規則。群體規範告訴群體成員在群體中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什麼事情。

交叉溝通:所謂交叉式的溝通就是指溝通中所做出的反應不是適當的或預期的反應。

平行溝通:也稱水平溝通,是處在同一組織層次上的人員之間進行溝通。水平溝通常見的是不同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不確定)

群體凝聚力:所謂群體的凝聚力,就是一種吸引群體成員,使得他們願意留在群體內的力量。

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從理論上可定義為:組織用系統思想加以指導後發生的一些變化。

簡答題範圍:

1、激勵的一般原則

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原則

正激勵與負激勵相結合原則

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相結合原則

按需激勵原則

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相結合原則

嚴格管理與思想工作相結合原則

2、影響員工滿意度的元素

工作本身:工作是否有趣,工作的多樣性,學習的機會,困難程度,工作量,對工作節奏和工作方法的控制等;

報酬:數量,公平性,報酬方式等;

晉公升:晉公升機會,公平性,晉公升標準等;

認可:對工作成就的讚賞,得到的榮譽、批評等;

福利:養老金,醫療保險,年假,帶薪假期,食堂等;

工作條件:工作時間,休息,裝置,溫度,濕度,通風性,地點,身體消耗等

上司:領導風格型別,技術水平,人際關係,管理技能等

同事:信任,友誼,幫助等

公司與管理:員工關係,薪酬福利政策等

3、溝通在群體中的作用

使群體或組織成員獲得必要的資訊以完成工作目標。

溝通也使得群體或組織成員之間相互理解,避免衝突。

溝通是傳遞集體或組織的規範、文化、觀念的途徑。

溝通也是群體或組織成員交流感情的方式。

4、群體決策的優缺點

群體決策的優點:

群體決策能夠獲得更為完整的資訊

群體決策能夠產生更多的備選方案

群體決策能夠充分利用群體成員的專長

群體會產生社會助長作用

群體決策可以增強決策的可接受性

群體決策的缺點:

群體決策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

群體決策容易出現偏差

群體決策中存在社會抑制作用和社會惰化作用

5、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生來就渴望滿足一系列的需要,其特點為:

人類有五種需要(生理、安全、歸屬、尊重、自我實現)。這五種需要反映了不同文化環境中人類共同的特點。

這些需要是由低階到高階層次形式出現的,最低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最高端的需要是自我實現需要。

只有在先滿足低層次需要的前提下,高層次才會變得重要。而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就不再有激勵作用。需要總是逐層得到滿足,直到最後自我實現需要變成主要的激勵因素。

6、什麼是正式組織

正式組織是由管理者通過正式的籌畫而建立起來的,有明確的目標、任務、結構、職能以及由此形式的成員間的責權關係,並借助組織結構圖和職務說明書等檔案予以明確規定。因此,正式組織對成員行為具有相當程度的強制力。

7、什麼是非正式組織

非正式組織是指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係網路,這種網路不是在組織中的正式規則要求下建立起來的,而是由人們在彼此交往中自發形成的。

8、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群體的作用

非正式組織的好處:

非正式組織的存在增加了組織的有效性

非正式組織可以減少管理者的工作負擔

非正式組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正式領導能力或經驗不足。

非正式組織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渠道

非正式組織使員工產生工作滿意感和穩定性

非正式組織往往是員工釋放壓力的場所

非正式組織促使管理者在決策和行動中更為謹慎

非正式群體相對比較鬆散,沒有正式的組織形式,對群體成員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其發生作用是靠著大家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一些行為規範,群體成員之間存在某種默契。

9、組織文化的作用是什麼如何塑造

(1)組織文化具有以下六個作用:

組織文化的導向作用

組織文化的規範作用

組織文化的凝聚作用

組織文化的激勵作用

組織文化的創新作用

組織文化的輻射作用

(2)培育具有優良取向的價值觀念,塑造傑出的組織精神;

堅持以人為中心,全面提高員工素質;

提倡先進的管理制度和行為規範;

加強禮儀建設,促進組織文化的習俗化;

改善物化環境,塑造組織的良好形象。

10、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層次(3個)

由於組織活動的複雜性,因而對組織行為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現初多層面的特點。在第乙個分析層次上,我們可以把組織看成追求組織目標而工作的個人集合;在第二分析層次上,可以把重點放在組織成員在小組、群體和車間工作中的相互影響上;最後,我們可以把組織視為乙個整體來分析組織行為。

論述題範圍(要豐富按字數給分)

1、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內容結合實際)

(1)馬斯洛認為,人生來就渴望滿足一系列的需要,其特點為:

人類有五種需要(生理、安全、歸屬、尊重、自我實現)。這五種需要反映了不同文化環境中人類共同的特點。

這些需要是由低階到高階層次形式出現的,最低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最高端的需要是自我實現需要。

只有在先滿足低層次需要的前提下,高層次才會變得重要。而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就不再有激勵作用。需要總是逐層得到滿足,直到最後自我實現需要變成主要的激勵因素。

(2)結合實際(詳見課本p128)

2、領導方式理論,目標-途徑理論

(1)領導方式理論

①三種極端理論②管理系統理論③領導行為四分圖④管理方格理論⑤領導行為連續統一體(各理論內容詳見課本p267—274))

領導方式理論研究的就是領導者的各種做法。以美國管理學家懷特和李皮特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提出了三種領導方式理論,即把領導方式分為三種:權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

由美國管理學家坦南鮑姆和施密特提出的領導行為連續統一體理論認為,領導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些領導方式形成了乙個連續統一體,其中的兩個極端是**的領導方式和民主的領導方式,中間是領導者權利同下屬權利多種不同的組合方式。

(2)途徑-目標理論(詳見課本p280)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豪斯教授把激發動機的期望理論和領導行為的四分圖結合在一起,提出了途徑—目標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領導者的效率是以能激勵下級達成組織目標並在其工作中使下級得到滿足的能力來衡量的。當組織根據成員的需要設定某些報酬以激勵組織成員時,組織成員就萌發了獲得這些報酬的願望,並開始努力工作。

3、 生命週期理論

領導生命週期理論是由卡曼首先提出,後由赫西和和布蘭查德發展的一種流傳較廣的領導行為的情景理論,這一理論的特點是,不僅考慮領導者的風格,而且考慮下屬的「成熟度」,強調其下屬的區別。

赫西和布蘭德認為,成功的領導是通過針對下屬的意願和成熟度選擇正確的領導風格來獲得的。

選擇判斷範圍(看看就行)

1、群體結構特點同質性異質性效率在複雜情況下是怎樣的

所謂群體構成,主要是指構成群體的成員在年齡、性別、教育背景、社會經驗、能力、個性、價值觀等方面具有共同性的程度。如果群體成員在上述乙個或幾個因素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那麼這個群體就趨向於同質性;反之,如果群體成員在上述因素上差異性較大,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那麼這個群體就趨向於異質性。

許多研究表明,同質性的群體在完成比較簡單的、需要密切配合的常規性工作任務時,比較有效。由於同質性群體的成員在思想上比較統一,行為分方式也比較相似,容易溝通和協調一致,因此能夠較少產生衝突,決策的速度也比較快。但是,當同質性的群體處理開創性的問題時,由於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過於一致,不太容易從不同角度找到結局問題的方案,因此解決這類問題不是很有效。

2、群體凝聚力的高低

凝聚力是群體成員之間的「粘合劑」。凝聚力高的群體,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吸引,共同接受群體目標,並互相幫助實現目標。凝聚力低的群體,群體成員之間相互排斥,各自關心自己的目標。

有人發現,凝聚力高的群體成員更多使用「我們」這個詞,他們有一種群體的歸屬感。

加入乙個群體的難度越大,群體的凝聚力越強。

群體受到外部威脅或壓力越大,群體的凝聚力越強。

群體成員在一起時間越多,群體凝聚力就越強。

群體規模越小,凝聚力相對越強。

群體越成功,凝聚力越強。

群體凝聚力的作用

群體的凝聚力通常具有積極的作用。首先,凝聚力使群體成員產生群體意識,行動一致,共同朝向群體的目標努力;其次,群體的凝聚力使群體成員在群日活動中獲得更大的滿意感,群體成員之間也能夠更加充分的溝通,這種溝通反過來又促進了群體凝聚力的鞏固和加強;再次,群體凝聚力有助於提高群體的生產率,促使群體產生高的績效。

但是,在有的情況下,群體凝聚力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群體凝聚力使得群體排外,對群體之外的文化和觀念不能很好接納,阻礙了群體的成長;如果在組織中形成了一些凝聚力很高的小群體,而這些小群體的目標和行為方式與整個組織的目標和行為準則不一致,則會給組織帶來消極的影響。

3、5個衝突意向(課本p332)

行為意向階段是在衝突過程中對衝突的發展和解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謂行為意向,是指節介於人的認知、情感和外顯行為之間的行為意圖和傾向。

關於衝突中的行為意向,最著名的理論模式是由托馬斯等人提出來的兩個維度、五種策略模型。

該模型主要根據兩個:乙個維度是合作程度,表示關心他人利益的程度;另乙個是肯定程度,表示關心自己利益的的程度。

從而確定了五種行為意向或者行為策略:競爭,高度肯定而不合作;合作,高度肯定而合作;迴避,既不肯定也不合作;妥協,不肯定但合作;折中,中等程度的肯定和合作。

4、領導權變理論e=f(l,f,s)

組織行為學總結

人們經常說人在雲端 路在腳下,人要有目標 有理想,目標不但是要去實現,而且是一步乙個腳印。但是往往在實現目標的時候就出現了無數個困難,當大家不管用什麼辦法去跨越困難,最終堅持下來的人就是成功者和領導者。遇到問題時,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行為和理解,導致最終目標結果也完全不一致,老師說要認清自己是屬於哪類...

組織行為學總結

第一章1.組織 組織是由兩個以上的人自覺協作的活動或力量所組成的系統。組織具有以下四個基本屬性 社會實體 有確定的目標 有精心設計的結構和協調的活動性的系統 與外部環境相聯絡,又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開放系統。組織的三個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標 協作的願望 資訊溝通 行為 行為是指人或動物表現的,和生理 ...

組織行為學》 A

組織行為學 模擬題1 一 解釋下列名詞與公式 1 工作生活質量 指人本管理哲學思想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實施的管理措施 2 領導 指引和影響個體 群體或組織,在一定的條件下實現目標的行動過程 3 群體 指為實現某個特定目標,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 相互依賴的個體組合 4 情緒和情感 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