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

2023-01-10 23:33:07 字數 4723 閱讀 9096

組織:是指在一定環境中,人們為達成共同目標,按一定結構形式、活動規律所結合起來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開放性系統。

狹義的行為是指人受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觀環境的刺激而表現出能被觀察到的一切外顯活動。廣義的行為除上述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外顯行為外,還包括內隱的心理活動。

組織行為學是研究組織內部和組織之間發生的人類行為特徵以提高組織執行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的一門科學。

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就是感覺。

知覺則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借助於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大腦的加工(選擇、組織和解釋),對客觀物件整體屬性的反應。

知覺過程的基本要素:環境刺激、感覺、直覺選擇、直覺組織、解釋、反應

知覺的選擇性有以下三種因素:客觀因素、主觀因素、環境因素

社會知覺的分類:

1他人知覺:是通過對別人的言談、舉止、行為、表情、儀表、風度等外部特徵的知覺,進而了解他人的動機、情感、意圖等心理特徵的過程。

.影響他人知覺的因素

(1)知覺物件的儀表、風度、言談和舉止等。

(2)知覺者自身的態度和觀點

2自我知覺:乙個人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觀察而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認識。

3人際知覺:是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知覺,包括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知覺和他人與他人之間關係的知覺。

4角色知覺:是對乙個人(包括自己)在某種環境中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反應的認識。角色知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對自我角色的知覺、對他人角色的知覺和對角色期待的知覺。自我角色知覺指個人對自己在某種情況下應該做出什麼樣的適當行為的認識;他人角色知覺指對於他人在一定情況下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行為的認識;角色期待知覺則是指個人對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的認識。

社會知覺過程中常見的偏差:

第一印象: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形成的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近因效應:指個體對最近獲得的資訊會留下清晰的印象,其作用往往會沖淡過去所獲得的有關印象。

暈輪效應:用乙個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其他特徵,從而形成對某個人的整體印象,並直接影響到對此人的具體特徵的認識和評價的一種心理現象。

自我投射效應:個體認知他人時,把自己的特性歸屬到他人身上,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徵投射到他人身上,強加於人,認為他人也是如此。

刻板印象:這種籠統地把人劃歸固定、概括的型別加以認識的現象就是刻板印象。

過寬、過嚴和居中趨勢:過寬指在對他人進行評價時具有的一種特殊的寬大傾向,往往從積極的方面對他人進行評價。過嚴則是指在對他人進行評價時標準過於嚴格,導致對他人的評價普遍偏低。

居中趨勢則是在對他人進行評價**價標準都集中於中間水平上,既沒有很高的評價,也沒有很低的評價。

對比效應:對乙個人的知覺和評價不是孤立進行的,往往受到最近接觸到的其他人的影響。

維納的歸因理論

將個人的行為歸入內在-外在,穩定-不穩定的四個範疇之中。

分析個體工作的主要因素:能力、努力、運氣、任務難度將人分為兩類:追求成功的人和避免失敗的人。

情感與情緒的區別: 第一,情緒具有較大的情景性、激動性和暫時性,它往往隨著情境的改變和需要的滿足而減弱或消失;情感則具有較大的穩定性、深刻性和永續性,是對人對事穩定態度的反應第二,情緒是情感的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衝動性和外部表現,情感通常以內心體驗的形式存在,比較內隱。

聯絡: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情緒離不開情感,情緒的變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緒發生的過程中,常常深含著情感。

情緒狀態:

心境:心境是一種比較持久的而微弱的、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它不是關於某一事物的特定的體驗,而是以同樣的情緒狀態體驗、對待一切事物。

激情:激情是一種強烈而短暫的、爆發式的情緒狀態。激情狀態下,人的認識活動範圍往往會縮小,控制自己的能力減弱,往往不能約束自己的行動,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行動的意義及後果,但仍有意識。

應激: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急情況下所引起的情緒狀態。

情感狀態:

道德感:道德感是關於人的行為、舉止、思想、意圖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行為準則所產生的主觀體驗。

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動過程中,在認識和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

美感:美感是對事物的美的體驗。它是根據美的需要,按照個人所掌握的社會上美的標準,對客觀事物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

情緒和情感的作用

動機作用:從情緒和行為的關係來看,情緒對行為有促進作用,也有干擾作用。

訊號作用:情緒和情感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影響的一種重要方式。

適應作用:往往通過調節情緒來對付日趨複雜的工作和人際關係。

情商:指人對自己的情感、情緒的控制管理能力和社會人際關係中的交往、調節能力。包括五個方面的能力:認知自身的情緒、自我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的情緒、人際關係的管理

個性心理:指乙個人在其心理素質基礎上,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識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

氣質:指的是乙個人出生時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現於心理活動的速度和穩定性、強度和指向性等動力方面的特點。

氣質型別特點:多血質: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易轉移,興趣和情緒容易變換,具有外向性。

膽汁質:精力旺盛,脾氣急躁,情緒興奮性高,容易衝動,反應迅速,心境變換劇烈,顯著外向性。

黏液質: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沉默寡言,顯得莊重、堅韌,情緒不易外露,注意力難以轉移,具有內向性。

抑鬱質:情緒體驗深刻,孤僻,行動遲緩且不強烈,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於覺察他人不易覺察的細節,明顯內向性。

性格:。

態度: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對某種物件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反應傾向。

態度具有一定的內在心理結構,它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這三種心理成分構成的。

認知成分指個體對態度物件的認識、理解和評價。

情感成分指個體對態度物件的喜愛或厭惡的情感體驗。

行為傾向成分指個體對態度物件的反應傾向,是行為的準備狀態。是否表現出外顯行為還要受社會規範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態度的特性包括:社會性,物件性,穩定性,潛在性

社會性:人的態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形成的。

物件性:態度是由一定的物件引起的,例如:對工作的態度、對客戶的態度等,物件為人、物或者概念。

穩定性:態度是個性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潛在性:態度是人的內在的心理歷程,雖然包含反應傾向成分,但不是行為本身。

影響態度改變難易的因素:1態度自身的特徵。2個體的個性特徵。3個體與群體的關係

減輕或消除失調狀態的辦法主要有兩種:

1改變某一認知元素使其與其他元素間的不協調關係趨於協調。

2增加新的認知元素,以使不協調的強度減輕,趨於協調。

態度改變過程的三個階段:

1服從階段。服從是態度的行為成分在起作用,還不是真正的態度改變,只是由於外部力量的壓力,表現在行為服從上,一旦外力消失,服從也將消失。

2認同階段。指人們不是被逼迫而是自願地接受他人的觀念、信念、態度,從而改變自己的態度,接受的原因在於喜歡某人或某集團將其視為楷模,並產生學習效仿的願望。

3內化階段。是指人們真正從內心深處相信並接受他人的觀點、態度,從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經過內化,個人把他人的思想觀點、信念納入了自己的價值體系之內,成為自己態度體系中的乙個有機組成部分。

態度改變到此階段,認知、情感、行為傾向三種成分重新達到協調一致,久而久之,新的態度就變成了人的穩定的心理反應傾向,不再輕易改變。

影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因素:

1心理挑戰性工作.2公平的報酬。3支援性的工作環境。4融洽的同事關係。5人格與工作的匹配

組織承諾:一種與某一特定組織的目標與價值觀相認同的心理狀態。包括對組織目標的接受和對相應價值觀的強烈信念;為組織目標而付出巨大努力的願望;渴望保持在組織中的成員身份。

心理契約:是交往雙方彼此間對於對方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

需要的特點:1物件性。2物質生產性。3現實性。4選擇性。5週期性。6發展性。7優勢性

(選擇) 需要的分類:1按需要產生的根源分:初生性需要;次生性需要;一般性需要

2按需要獲得滿足的**分類:外在性需要;內在性需要

3按需要的物件分類:物質需要;精神需要

激勵:指持續激發人的行為動機的心理過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調動人的積極性。

組織工作中的激勵過程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一是愛的需要, 二是歸屬的需要。

尊重需要尊重需要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自我實現的需要

雙因素理論(大題):p170

人們對工作「滿意」與「不滿意」的因素不屬於同一類,人們對工作「滿意」的因素主要與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有關,人們對工作「不滿意」的因素主要與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有關。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與人們的不滿情緒有關的因素

激勵因素:是能夠促使人們產生工作滿意感的一類因素

公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大題)p177

影響公平感的因素

人的公平感一方面受其所得的絕對報酬的影響,另一方面受相對報酬的影響。

相對報酬=o/i =報酬/貢獻(報酬:工資、獎金、津貼、晉公升等。貢獻:知識、經驗、技能、資歷等。)

分配公平感的特點

相對性不平是比較出來的,是社會比較的結果,且無絕對標準。

主觀性完全因個人特點而異,甲認為不公平的事,乙可能認為是公平的。

不對稱性

人們常在自己稍有吃虧時,便怨聲載道,但在佔了便宜時,卻心安理得,毫無內疚之心。

擴散性人們在某項分配上感到不公,心存不滿,會波及到整個情緒。

強化理論

1正強化(積極強化)。通過出現積極的、令人愉快的結果而使某種行為得到增強或增加。

2負強化(消極強化)。通過終止或取消令人不愉快的結果而使某種行為得到增強或增加。

組織行為學》 A

組織行為學 模擬題1 一 解釋下列名詞與公式 1 工作生活質量 指人本管理哲學思想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實施的管理措施 2 領導 指引和影響個體 群體或組織,在一定的條件下實現目標的行動過程 3 群體 指為實現某個特定目標,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 相互依賴的個體組合 4 情緒和情感 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

組織行為學

名詞解釋 1.組織行為學的涵義 課件第一章 指對組織內的人的行為和態度所進行的系統研究 2.2.克拉克洪 斯托特拜克構架 克拉克洪 斯托特拜克構架是在分析文化差異時經常引用的方法之一,這一構架確定了6項基本的文化維度 與環境的關係 時間取向 人的本質 活動趨向 以責任為中心和空間概念 3.3.權力距...

組織行為學

第一次1 創造性行為是指作為主體的人綜合各方面資訊後形成一定 目標 和控制或調節客體過程中產生出前所未有的並具有社會價值的 新成果 的一種行為。2 職業生涯 是指乙個人一生所連續地擔負的工作職業 工作職務 職位及崗位的發展道路。3 有效的事業生涯的設計與開發應該遵循 個人 與 組織 相結合的原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