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複習

2021-03-04 09:22:21 字數 5047 閱讀 5874

第一節組織行為學概述

· 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學是運用各種相關學科的知識,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從而提高管理者對本組織及其成員行為的**、引導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實現組織目標的科學。

· 科學管理前期(1900前)

科學管理時期(1900-1945):

泰勒(科學管理學):動作研究和時間研究、計件工資之和差別工資制

法約爾(管理學之父):管理的14項原則、管理的五個要素(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韋伯(理性官僚制):官僚行政組織

人群關係學派(1927-1945):

霍桑試驗:照明度試驗、繼電器裝配式研究、組合線路室試驗、採訪研究

梅約:①「社會人」假設,社會和心理因素也能影響人的生產積極性。

②生產率的公升降主要取決於工忍受家庭和社會形成的態度以及組織內

的人群關係。

③企業組織中存在無形的非正式組織,彼此有特殊感情、志趣相投、

互相默契左右成員的行為。

權變學派(1945至今):

①採用開放概念來研究組織,考慮外在環境因素對組織內部特性的影響。

②利用系統概念來研究複雜的組織。(環境因素,政治社會文化經濟教育…)

卡斯特、羅森茨·威克——系統分析組織理論《組織與管理——系統方法與

權變方法》

莫爾斯、洛西——權變理論(應變理論、超y理論)「複雜人」假設

· 經濟人假設:

古典經濟學家和古典管理學家關於人性的假設,x理論,即大多數人是:

①懶惰的,盡量逃避工作。

②沒有雄心壯志,寧願收人領導也不願承擔責任。

③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矛盾,必須靠外力強制。

④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容易受人影響。

⑤為滿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會選擇經濟上獲利最大的事去做。

⑥少數能克制自己的人應負起管理責任。

· 社會人假設:

梅約等人根據霍桑試驗結果提出來的

①交往需要使人們行為的主要動機,是人與人形成認同感的主要因素

②專業化分工和機械化市勞動趨於單調,必須從工作的社會意義上尋找安慰。

③非正式組織通過人際關係所形成的影響力比正式組織的獎勵措施和獎勵對人具有更大影響。

④組織領導者應滿足職工歸屬、交往和有益的需要,能夠提高工作效率。

· 自我實現人假設:

行為科學和人力資源學派一些代表人物提出,y理論

①人是勤奮的,只要環境條件有利,就會工作。

②人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③在適當條件下,人會自我調整,將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統一起來。

④正常情況下,人會主動承擔責任。

⑤大多數人有高超的想象力和智力,在現代工業社會,只能得到部分發揮。

· 複雜人假設:

埃德加·沙因等人提出,超y理論。

①人的需要紛繁複雜,隨發展階段、生活條件和具體環境不同而改變。

②人在同一時間會有多種需要和動機,相互作用,結合為統一的整體,形成錯綜複雜的動機模式。

③人的都估計是內部需要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組織中可以產生新的需要和動機。

④人的需要結構及其與組織之間的相互關係決定人對工作的滿意度和投入度。工作能力、工作性質、與同事的關係都有可能影響其積極性。

⑤由於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異,對統一管理方式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沒有任何時代、任何組織和任何個人的普遍適應的唯一正確的管理方式。

相應的管理措施:①管理方法和技巧必須因環境的不同而隨機應變、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靈活機動。——應變力

②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體現在鑑別情境、分析差異、診斷問題的洞察力上。

·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內容:

①組織行為學歷史發展研究;②個體行為研究;③群體行為研究;④組織行為研究

· 組織行為學理論基礎: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

· 組織行為學研究方法:觀察法、訪問法、問卷法、實驗法、測驗法

· 研究意義:①幫助管理者開發人際技能;②用系統研究代替直覺;

提高人們解釋行為和**行為的準確性

第二節個體因素和個體行為

· 個體行為的影響因素:

①需要: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實現需要)

a. 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排成階梯,低層次需要得到相對滿足後,就會產生更高一級的需要,只有為滿足的需要才能影響行為;

b. 人的行為是有主導需要決定的。

c. 人的需要層次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直接相關。

評價:a. 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側重人的自然需要,對需要的社會歷史性關注不夠。

b. 以自我實現作為最高需要層次,無法解釋現實中雷鋒式的英雄行為。

c. 只有滿足了低階需要後,才能進入較高層次的需要,具有形上學和機械論的傾向。

②價值觀與個體行為:

價值觀是指個體在長期的社會環境中所形成的穩定持久的社會信念和價值系

統,是決定個體行為的核心因素。

型別一(德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斯普朗格):理性價值觀、唯美價值觀、

政治性價值觀、社會性價值觀、經濟價值觀、宗教性價值觀

型別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公尺爾頓·羅克奇):

終極價值觀——個體願意用整個生命去實現的目標

工具價值觀——個體喜歡的行為方式或實現終極價值觀的手段

型別三(工作場所價值觀)

工作價值觀內在工作價值觀(工作的社會意義、自我實現意義)

外在工作價值觀(工資、休閒時間等)

倫理價值觀實用主義價值觀

道德權利價值觀

公正價值觀

③知覺:

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食物整體在大腦中的反應,世人對感覺資訊的

組織和解釋過程。分為社會知覺(對人和人際)和物體知覺(對物)。具有

選擇性、整體性(接近率、閉合率、相似率)、理解性和恆常性。

社會知覺歸因理論:在社會知覺方面,人們通常根據人的外部特徵對他的心

理狀態作出解釋。

凱利歸因模型:對個人行為的解釋可總結為三因素:行為者自身(內部

歸因)、行為所指物件(外部歸因)、行為發生的情境(外)

知覺偏見及解決思路:

a. 基本歸因錯誤:人在理解他人行為是高估他人內在因素,而低估外部環境因素的現象。

b. 行動者和觀察者的區別:人作為乙個評價者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往往傾向於做穩定的內部歸因,而當人們作為自我評價者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卻傾向於做外部歸因。

即觀察者高估個人特質因素,行動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c. 自我服務偏見:人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在因素,失敗於外在因素。

d. 暈輪效應(光環效應):知覺主體對知覺客體某方面有較清晰鮮明的印象之後,影響到他們對其他方面的理解和評價。

e. 投射作用:假設他人與自己想通,一次記進行歸因,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解釋。

f. 刻板印象:在評價乙個人或一件事時,基於對這個人或者監事歸屬的群體或型別。

g. 對比效應:評估某人某事時,受到最近接觸到的其他人或事的影響,導致對這個人或事的評價發生歪曲。

個體決策偏差: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利己、有限道德、有限意識

偏差的管理:換位思考、減少判斷偏差、考慮局外人觀點、理解別人偏差

⑤氣質個體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體現在心理過程的強度、速度與穩定性、指向性方面。

⑥性格性格是指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卡特爾16特質、麥爾斯-布瑞格斯型別指標mbti、大五人格

⑦能力人順利完成某項活動所必須具備的那些心理特徵。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情緒智力

⑧態度:

關於客觀事物、人和事件的評價性描述。

由認知、情感、行為構成。

工作滿意度:員工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情感和信念集合。(影響因素有人格、價值觀、工作情景、社會影響)

組織承諾:員工對自己所在組織的情感和信念。

第三節激勵理論

·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

①保健因素(偏向環境,薪金、地位等)和激勵因素(偏向工作本身、挑戰性、個人成長等)相和聯絡並能相互轉化。

②激勵措施的使用並不等於敖東生產率的提高。

③保健因素的滿足可以消除不滿,激勵因素的滿足可以產生滿意。

④主義激勵深度問題,內在激勵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如工作豐富化。

⑤中國大部分企業保健因素仍起到激勵作用。

⑥中國沿海部分企業員工收入水平和知識水平較高,應加強內在激勵。

· 阿德弗——erg理論

人們共存在三中核心的需要:生存需要、聯絡需要、發展需要

內容:①人的需要不是剛性的。②「受挫——回歸」現象發生。

啟發:①了解員工各個層次的需要,有針對性的給以滿足。

②防止「受挫——回歸」現象發生。

· 麥克利蘭——成就需要理論

人的基本需要分三種:成就需要、權力需要、歸屬需要

內容:①對權力需要高的人喜歡承擔責任並力求對他人施加影響,健談、好爭辯、直率、冷靜、善於提出要求、喜歡演講、愛教訓別人

②對歸屬的需要高的人通常從有愛中獲得快樂,注重保持融洽的社會關係。

③對成就需要高的人對成功有強烈需求,擔心失敗,寧願為個人成就而不是成功或獲得的獎賞而奮鬥。

啟發:①身居主管位置的人,成就需求比較強烈。

②高成就需要者並不一定是優秀的管理者。

③最優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權力需要很高而歸屬需要很低的人。

④高成就需要者接受難度適中的任務時,表現最佳。

⑤培訓可以激發員工的成就需要。

· 弗魯姆——期望理論:m=v*e

m:激發力量只調動乙個人的積極性,激發出人的內部潛力的強度。

v:目標效價。之大成木包後對於滿足個人需要其價值的大小。

e:期望值,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的主觀判斷,達成目標並導致某種結果的概率。

· 亞當斯——公平理論

當乙個人做出了成績並取得了報酬後,它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報仇所得的相對量,因此,他要進行種種比較來確定自己所獲報酬是否合理,比較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今後工作的積極性。

內容:橫向比較、縱向比較

啟發:管理者應積極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公平觀

①沒有絕對公平;②不要盲目攀比;③不要按酬付勞

· 斯金納——強化理論

當行為的結果對人或動物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當行為結果不利時,這種行為會減弱或消失,這是環境對行為強化的結果。

內容:①正強化:獎勵組織上需要的行為,從而加強這種行為。

組織行為學複習

p25 組織行為學研究中常用的技術方法 一 調查研究方法 交談法和問卷法 二 實驗方法 霍桑試驗 三 數量統計方法 四 理論模型方法 p43 需要的含義 需要是指客觀的刺激作用於人們的大腦所引起個體缺乏某種東西的狀態。p44 動機的含義 動機的原意是引起動作。心理學上把一起個人行為 維持該行為並將此...

組織行為學複習

一 名詞解釋 組織行為學 是行為科學在管理領域的應用,是綜合運用各種與人的行為有關的知識,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科學。暈輪效應 它是指人們在觀察某個人時,對他的某些品質和特徵有非常清晰明顯的知覺,由於這些特徵和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特徵和品質的知覺。團隊 ...

組織行為學複習

一。組織行為學的產生與發展 組織行為學是行為科學的重要內容及其新發展。a.1914年,吉爾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 管理心理學 b.二戰前,工業界廣泛應用工業心理學知識。c.1958年,萊維特 美 用管理心理學取代沿用的工業心理學,旨在讓人們注意考慮如何用心理學知識加強管理。d.20世紀60年代初,管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