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複習

2023-01-02 08:51:03 字數 4868 閱讀 9865

一。組織行為學的產生與發展:組織行為學是行為科學的重要內容及其新發展。

a.2023年,吉爾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學》。

b.二戰前,工業界廣泛應用工業心理學知識。

c.2023年,萊維特(美)用管理心理學取代沿用的工業心理學,旨在讓人們注意考慮如何用心理學知識加強管理。

d.20世紀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學廣泛拓展,逐漸提出了組織行為學的概念,並被廣泛接受,在各類組織管理中得到應用。(產生)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內容分為4個層次:對個體行為的研究、對群體行為的研究、對組織行為的研究、對社會環境的研究。

二。組織行為的主要學派:

1、古典學派——通常被認為涵蓋「科學管理」的內容。

2、人際關係學派——重點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的學派。

3、系統學派——涵蓋「權變理論」。

三。泰羅(美):

1、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主要倡導人,「科學管理之父」。

2、主張: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認為通過勞動定額和工作標準化等手段可以達到效果最優。

3、他曾經進行過搬運生鐵和鐵產改造方面的試驗。

4、2023年發表《計件工資制》;2023年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

5、從實質上說,科學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業中工人的一種徹底的精神革命——是這些工人在對待他們的工作、同事、雇主態度方面的一種徹底的革命。

6、列寧對泰羅的科學管理作了全面的評論:「一方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豐富的科學成就」。

7、組織機構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決策「最優標準」。

四。吉爾布雷斯夫婦(美):

1、科學管理運動的倡導者。

2、莉蓮-吉爾布雷斯,是美國第乙個獲得心理學博士的婦女,「管理學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電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動作分解為17個基本動作,「動作的基本元素」。

4、吉爾布雷斯夫婦關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蘭克-吉爾布雷斯(重視工作效率):《動作研究》、《應用動作研究》;

莉蓮-吉爾布雷斯(重視勞動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學》;

人合著《疲勞研究》、《時間研究》。

五。亨利-甘特(美):

1、科學管理的倡導者之一。

2、貢獻:a.創制了「甘特圖」;b.提出「勞動報酬獎金制」;c.指出「在所有的管理問題中,人是最為重要的因素」;d.認為企業應將重點放在「服務」上。

3、主要著作:《勞動、工資與利潤》、《工業領導》、《工作的組織》。

六。亨利-福特(美):

1、福特汽車公司建立人,流水線大量生產管理技術的倡導者。

2、福特主義:將科學管理原理應用到工廠管理,使用單目標機械工具和裝配作業線進行生產的一種理論。

3、於2023年開始在工人中實行「利潤分享計畫」。

4、主要著作:《我的生活和工作》、《今天和明天》、《前進》。

七。馬科思-韋伯(德):

1、古典學派在德國的代表人,「組織理論之父」。

2、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重點研究組織設計、等級層次、組織結構等方面的內容,又稱為「行政管理理論」。

3、主要著作:《新教的倫理》。

4、組織設計中的權變因素:企業環境、企業目標和戰略、技術狀況、企業規模、企業發展階段、人員素質。

八。亨利-法約爾(法):

1、歐洲古典管理理論的創始人,「現代經營管理理論之父」。

2、2023年發表《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書,提出了:

a.經營六職能——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管理活動。

b.管理五要素——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管理過程學派的創始人」。

3、提出「法約爾跳板」,以溝通資訊、及時處理問題。

九。林德爾-厄威克(英):

提出了組織設計的8條指導原則。

十。哈羅德-孔茨(美):

叢林管理;提出了組織設計的15條基本原則。

「理性決策標準」

十一、斯隆(美):

1、事業部制(分權組織)的首創人之一,曾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總經理和董事長。「斯隆模型」

事業部型首創於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杜邦化學公司。

2、2023年出版《我在通用汽車公司的年代》一書。

3、1921—2023年期間,提出了一種叫做「集中控制下的分散作業」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以後發展成為事業部制。

十二、亨利-明茲伯格(加拿大):

1、經理角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

2、主要著作:《經理工作的實質》、《組織的結構:研究的綜合》。

3、經理擔任的角色:(3類10種)

人際關係方面——掛名首腦、領導者、聯絡者。

資訊方面——監督人、資訊傳播人、發言人。

決策方面——企業家、故障排除者、資源分配者、談判者。

十三、「霍桑試驗」:

1、20世紀20年代—30年代間,美國有關研究人員在美國西方電氣公司霍桑工廠,所進行的有關工作條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之間關係的試驗,旨在討論影響人的積極性因素的一次試驗,它是西方國家中企業管理行為學派早期研究的一項重要活動。

2、代表人物:梅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在這項實驗的基礎上,創立了早期的行為科學——「人際關係學說」。

3、霍桑試驗的兩個階段:

a.研究工作條件與生產效率的關係;b.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

4、人際關係學派的觀點:

a.人是複雜的人;

b.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影響員工士氣的主要因素;

c.非正式組織影響著員工的行為;

d.通過提高員工的滿足度來調動積極性。

4、根據霍桑試驗的結果,梅奧於2023年發表了《工業文明的人性問題》一書,正式創立了人際關係學說;2023年發表了《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進一步闡明了他的觀點。

十四、「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是西方國家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一種企業管理理論,它認為,在企業管理中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外條件權宜應變,沒有什麼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其主要內容為:

(一)企業的結構模式選擇。

代表人:瓊-伍德襖德(英);勞倫斯(美)

(二)管理方式的選擇。

1、麥格雷戈,於2023年提出「x理論—y理論」;

2、莫爾斯&洛希,提出了「超y理論」。

(三)領導方式的選擇。

十五、瑪麗-福萊特(美):

1、美國女管理學家,把科學管理同行為科學聯絡起來的學者。

2、主要著作:《新國家》、《創造性的》、《作為一種職業的管理》、《自由和協調》。

3、主張在組織中應變服從個人權力為遵循形勢規律。

十六、組織設計的權變因素:

(一)企業戰略——阿爾弗雷德-錢德勒。

(二)組織規模。

(三)技術水平——瓊-伍德襖德(英),提出組織的結構因技術而變化。

(四)環境因素。

十七、詹姆士-湯普森:

1、他是繼瓊-伍德襖德提出了技術的複雜性和技術決定論的觀點之後,第二位提出技術決定論觀點的學者。

2、重要貢獻:提出了三種技術互賴型別。

十八、查爾斯-漢迪:

1、根據他的觀點,經濟條件、工作實踐、社會態度的變化導致了組織文化的根本變革,由此影響了組織結構的設計。

2、漢迪指出:現代組織將逐步從「三葉草形式」,過渡到「聯合結構」,最後演化為「三i系統(思想、資訊、智力)」。

十九、倫西斯-利克特(美):

「密西根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4種制度組織理論(4種領導方式型別):

1、專權的命令式;

2、溫和的命令式;

3、協商式;

4、參與式。

前三種制度可以統稱為權力主義組織方式,只有第四種才是效率高的組織方式。

利克特認為,對人的激勵形式有經濟激勵、安全激勵、自我激勵、創造激勵。

二十、威廉-懷特:

在他的經典性的飯店研究中,表明了「地位」的重要性。

二十一、喬治-霍曼斯(美):

1、他參加了梅奧領導的霍桑試驗。

2、提出了「群體形成的理論」,在2023年發表的《人類群體》一書中指出,包括群體在內的任何社會系統都存在於乙個三維的環境中。

3、「三維環境」——物質環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

二十二、k-盧因(美):

1、「群體動力論」,他援引了場論和物理學中的立場概念,來說明群體成員之間各種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係。

2、組織變革理論,為了防止變革的失敗,他提出了「解凍、變革、重新凍結」的三步變革模式。

3、庫特爾-盧因提出了「力場分析理論」

二十三、弗論奇&雷文:

「權力結構」,他們指出:社會權力是指乙個人對另乙個人施加的潛在的影響,這裡的影響是指受影響人在認識、行為和思想上發生的變化。他們同時指出:

權力是同組織關係、領導關係、政治事件密切關聯的乙個術語,可以根據不同的基準對權力進行分類。

1、獎賞權;2、強制權;3、仿效權;4、法定權;5、專長權。

二十四、莫雷諾(美):

1、「社會關係測量法」,是在20世紀30年代創立的一種衡量和分析團體關係的學說,又稱為:團體成員關係分析法。

2、社會關係計量表(圖),莫雷諾認為,團體成員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的關鍵是彼此之間的好噁感情。

二十五、羅伯特-寶爾斯:

在哈佛大學社會關係實驗室進行了試驗,這是社會科學家首次以系統的方式對群體中的個體行為進行的分析研究。通過研究,提出了乙個綜合性的人類行為分類系統——「互動作用過程分析理論」。

羅伯特-寶爾斯的主要貢獻:

1、提出了12種人類行為型別;(群體功能理論)

2、提出了群體面臨的共性問題是內部溝通和群體的組織與維持,同時指出了群體的行為過程將要經過4大階段:定位、評價、控制、成員角色具體化。

3、他發現了乙個規律:群體中單個成員的行為可以分為四大類(在社會情感方面的積極行為、任務相關行為、與任務相關的諮詢行為、社會情感方面的否定行為),四類行為在不同型別的群體中所發生的概率是基本相同的。

4、指出了「角色區別」是群體中的乙個一般特徵。

二十六、梅雷迪思-拜爾賓:

他的著作把個人的個性特徵同群體的角色行為相聯絡,提出「團隊角色理論」。

組織行為學複習

p25 組織行為學研究中常用的技術方法 一 調查研究方法 交談法和問卷法 二 實驗方法 霍桑試驗 三 數量統計方法 四 理論模型方法 p43 需要的含義 需要是指客觀的刺激作用於人們的大腦所引起個體缺乏某種東西的狀態。p44 動機的含義 動機的原意是引起動作。心理學上把一起個人行為 維持該行為並將此...

組織行為學複習

第一節組織行為學概述 組織行為學 組織行為學是運用各種相關學科的知識,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從而提高管理者對本組織及其成員行為的 引導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實現組織目標的科學。科學管理前期 1900前 科學管理時期 1900 1945 泰勒 科學管理學 動作研究和時間研...

組織行為學複習

一 名詞解釋 組織行為學 是行為科學在管理領域的應用,是綜合運用各種與人的行為有關的知識,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科學。暈輪效應 它是指人們在觀察某個人時,對他的某些品質和特徵有非常清晰明顯的知覺,由於這些特徵和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特徵和品質的知覺。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