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生厭學情況的研究

2021-07-31 15:00:35 字數 4949 閱讀 2822

《關於小學生厭學情況的研究》結題報告

一、研究背景和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2023年診治了300多位學生,80%都有厭學的情緒障礙。

▲來自北京部分中小學的調查資料顯示,目前中小學厭學率達到30%,而實際情況比這個資料還要嚴重。

▲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一課題組對兩所中學的調查顯示,59.3%的學生有厭學情緒。

▲《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完全手冊》指出,厭學,作為一種心理狀態,不是特定學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共同潛在的問題,一旦造成厭學的客觀條件對其產生作用,便在行動中表現出來。

▲有專家建議,在評價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的標準上,除了看各種公升學率外,有必要引進「學業厭學率」作為評估指標。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單樹增認為,學生厭學主要表現在知識障礙和人際關係障礙,這會成為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主要因素。當前,厭學不僅常發生在學習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很多成績不錯的孩子也厭學。

從上述材料不難看出,近些年來,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學生中的厭學現象越來越突出。厭學造成的直接危害是影響青少年的自身成長。正值發育成長期的青少年是社會化的最佳期,個體成長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道德品質,個性品質都在這一時期奠定基礎,失去了這一時期,幾乎可以說失去了整個一生。

由厭學引起棄學,更是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輟學生所佔的比例很大。因此,預防和矯治學生的厭學行為是乙個十分急迫的任務。

我校學生**複雜,有來自機關幹部的;有來自教師家庭的;有來自民營企業主家庭的;也有來自臨近市區的農村孩子。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的程度參差不齊,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千差萬別。學生的學前教育、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相差極大,這就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諸多不便。

雖然我校學生中有嚴重厭學現象的學生不多,但或多或少存在厭學情緒的學生卻並非個別。如不及時矯治,他們的厭學情緒會越來越強烈,甚至有可能影響他們一生的學習。

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了「關於小學生厭學現象的研究」這一課題,試圖通過調查、觀察,分析產生厭學情緒的根源,並找到矯正的路子,重新點燃他們學習興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樹信心,變「厭學」為「樂學」,為生命奠基。

(二)概念界定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表現在學習活動上的厭學是學生的主要問題行為。厭學是學生對學校的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持冷漠態度等心理狀態及其在行動中的不良表現方式。一般認為,厭學學生的標準為:

①對各種學習失去興趣而不願繼續學習的學生。②目前在校學習完全是被動地混日子等畢業的學生。③因不努力導致使學習成績差,又毫不在乎的學生。

「關於小學生厭學現象的研究」就是結合當前社會和我校實情提出的乙個問題。根據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心理輔導和矯正,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力量,家庭、社會和學校形成合力,採取積極主動的對策,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他們盡快從厭學情緒中掙脫出來,還他們乙個艷陽天!

二、理論依據及研究原則

(一)理論依據

1、教育學理論

古羅馬的昆體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論家,他非常重視家庭、學校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學校裡,緊張的智力活動與遊戲、休息應交替進行,對自卑、脆弱、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教師應多加鼓勵,避免體罰孩子,充分考慮孩子身心健康,15世紀義大利的人文主義教育家維多利諾(vittorino)主張,應該創造幽雅的校園環境和寬鬆的課堂氣氛來促進兒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創辦的宮廷學校取名為「快樂之家」,校園地處郊外湖濱,四季花香,綠草如茵,校園內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師的教學手段生動有效,教育目標旨在培養精神、身體、道德都充分發展的人,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漢朝的王充等就學習心理也有不少精闢的闡述。

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實踐活動對我們的研究很有啟發。現代教育理論提出要讓學生全面發展,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不強迫學生,這樣學生才會學得開心,才會喜歡學習。

2、心理學理論依據

《心理學》指出: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結果。學生的學習過程又是一種運用學習策略的活動。

所謂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活動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而學會學習的規則、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學會學習。(具體見《小學生心理學》)學生只有既「會學」,又「愛學」,才能使學習活動高效而順利地進行。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針對學生厭學原因,採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則需要教師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願意學、樂意學。

3、積極心理暗示理論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班拉圖認為,人總是按照他自己的估計,他自己頭腦中的自我形象去行動的。他認為當乙個人內心有了乙個非常高大、非常健康、非常良好的自我形象時,他的自身素質便會提高,他的行為將越來越走向健康和陽光。

教育之為教育,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馬克思語)積極心理暗示是遵循學生心理特點,運用教育教學不同的載體和渠道,探索、激發、挖掘學生自身內在的教育潛質,變心理的被動承受者為心理的積極自我維護者和積極應對者,進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做到自悟、自導,形成一種有針對性、實效性、具滲透特點的 「心理生態效應」,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提高教學效率,塑造學生的自我教育人格。

(二)研究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分析與研究中樹立系統觀、整體現,對研究物件進行全面分析,包括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以及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因素,透過各種錯綜複雜的現象從中找出主導性的因素與線索,從而作出更有效的決策。

2、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始終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尊重學生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動態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小學生,力求通過動態考查把握學生出現厭學情況的來龍去脈和問題癥結,不能靜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現象或行為表現,應由果溯因,以動態的視野尋求其心理機制的執行和外部影響的發展脈絡,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分析與研究中,既要重視心理學方法和技術的使用,又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的方法和技術,以利於發現厭學的根源,採用有效的措施。

5、指導性原則

教師在找到學生厭學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確的判斷之後,要組織力量(或家長或老師或其他重要人物)對研究的物件進行必要的指導與教育,以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解決問題,走出困境,更好地促進他們發展。

6、異同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物件的一般心理特點和行為發展規律,又要充分考慮年齡差異、性別差異、知識水平差異,理解接受能力差異、家庭環境差異等影響,努力做到共性、個性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7、保密性原則

在研究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對學生的談話內容結果予以保密,強調對研究物件的人格與利益的關係,學生的名譽和隱私權應受到道義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證。

8、主體性原則

在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和尊重學生激發和調動學生的自覺和積極性。

9、寓教於樂原則

要求教師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和形式,以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學生懷著快樂——興趣的情緒學習。

三、研究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各種渠道對小學生厭學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探尋其厭學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決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希望通過實踐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設計一張比較科學的小學生厭學原因調查問卷。

2、班主任工作更加細緻、合理、有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更多的溝通,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3、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4、家長的教育方法更得當,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更密切。

5、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學習效率有所提高。

(二)研究內容

本課題以研究本校厭學學生為主,以研究家長的教育方式、教師的教學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學生的厭學原因,尋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幫助厭學學生更好地學習,健康全面地發展。

四、研究物件、方法及程序

(一)研究物件

黃岩實驗小學四年級——六年級16個班級中厭學現象的學生以及厭學學生的家長和相關教師(以班主任為主)。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談話與問卷)

通過談話與問卷了解各班級中有哪些學生有厭學現象及厭學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學生更客觀地了解自己,讓教師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具體的教育目標和方法。

2、觀察法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語、表情、動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學習、勞動、遊戲中的活動表現,了解存在的問題,在掌握比較詳實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分析與研究。

3、個案法

教師通過詳盡蒐集厭學學生的有關資料,系統整理,綜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與合理性。

4、資料文獻法

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加強理論**,為實踐指明方向。

5、經驗總結法

總結研究中的有效經驗,提煉概括,撰寫**。

(三)研究程序

1、準備階段(2023年10月——2023年1月)

(1)組成課題實驗組:構建課題目標,確立研究內容,制訂實施方案。

(2)課題組成員學習培訓。

(3)專家引領,各方收集資料,設計問卷。

(4)問卷調查,了解班中學生厭學現象,作好資料統計。

2、研究階段(2023年2月——2023年6月)

(1)教師對厭學學生進行家訪,了解家庭教育情況。

(2)向有關教師了解教學情況及研究物件的課堂表現,並改進教學方法作跟蹤調查。

(3)對實驗物件作心理測試,並根據調查的情況對問卷作修改。

(4)課題組成員進行分析與研究,交流成果與經驗,撰寫個案。

3、總結階段(2023年8月——2023年10月)

整理相關資料,撰寫結題報告,成果送審。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和應用

1、專家引領

關於對厭學問題的調查,目前尚無現成的調查問卷可供選用。這就要求課題組成員白手起家,設計出相對科學、實用的調查問卷。為此,我們專門請長期在黃岩中學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林曉波老師作講座,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心理健康測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完全手冊》、《人際關係心理學》等專著,為設計高質量的調查問卷作準備。

小學生厭學心理研究總結

富源鄉中心小學劉傳武 2013 6 30 一 小學生厭學心理研究的意義 孩子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關注。厭學是學生對學習採取敷衍態度或排斥 拒絕行為的一種消極現象,是學生的學習需要得不到滿足或缺乏學習興趣時對學習喪失信心的一種心理反應。有調查結果表明,現在的小學生學習科目...

小學生厭學的心理分析

農村小學厭學學生的心理分析研究報告 安化中心小學趙文革 在實施素質教育今天,如何營造農村小學生生積極 健康 向上的心理狀態,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乙個重要問題。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們國家,農村學生的厭學率比較高,保守的統計資料是在20 到30 之間,單就我校以及周邊學校來看,學生的厭學率比這個數字...

小學生厭學的原因探析

作者 劉佳欣 新教育時代 教師版 2018年第04期 摘要 小學生厭學問題是我國當前教育中存在的乙個嚴重問題,它不僅直接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而且嚴重阻礙了學校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影響了學校班級的管理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從小學生多種多樣的厭學表現入手,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分析了小學生厭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