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幾點思考

2021-07-22 14:43:57 字數 3597 閱讀 8812

當前,人的主體性發展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乙個人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誌。主體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教育。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乙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

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一、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麼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主動」發生於學生「願意」,而不是「強迫」,願意來自於對事物和活動的興趣。

因此,誘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教學氛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體性。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則應當成為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而並非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教師可以提出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學生的動機,教師也可以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考。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成為「居高臨下」的指導者,而應成為乙個「平等的」參與者; 教師也不應成為正確與錯誤的「最高裁定者」;而應成為乙個鼓勵者和有益的啟發者。在學校教室這個舞台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主持人」的角色。教師要引導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成為乙個鼓勵者和啟發者;當學生取得進展時,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樹立其學習自信心。

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就是允許學生在向未來挑戰的過程中犯點錯誤,並在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去體驗成功。為此,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六個「允許」,即:答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發問;不同意見允許爭論;教師錯了允許糾正;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

課堂上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善於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相反,如果不寬容學生學習上的失敗,就等於堵塞了學生探索性學習的道路,就等於限制了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只能循規蹈矩地按照傳統的學習模式被動地接受知識。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數學

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新課程的乙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只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會有體驗、有發現、有創新。

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意考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東西,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經歷有關的活動,獲得對有關知識的體驗,即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抽象過程,公式的推導過程,法則的歸納過程,規律的概括過程,結論的綜合過程,思路的分析過程等,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教學中,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成功愉快的體驗。

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凡是學生能看懂的,教師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索出結論的,教師不教;凡是學生能做的,教師不教;凡是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

三、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好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怎樣投入於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某種數學知識更重要。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作為新課標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乙個最明顯的特徵。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同時也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教學實踐證明,合作學習能增強課堂互動的有效性,通過同學間的相互交流,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做出適當的評價。合作學習還有利於教學的多邊互助,使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也有利於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關注學生的數學情感和情緒體驗

現代數學論認為,課堂教學除了知識傳遞這條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交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認知和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下完成的。學生有了對學習的熱烈情感,就會增加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為此,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重視數學情感的作用,努力實現認知過的情感化;第二,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其積極情緒體驗相結合,注重激發他們學習的好奇心,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挑戰性,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第三,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悅感、充實感的數學學習活動;第四,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五、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提出乙個問題比解決乙個問題更重要。」數學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如果學生能自己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並積極地去解決它,是最為難能可貴的,雖然人有好問的天性,但主動積極的問題意識,善於提問的能力和勇於挑戰權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說主要靠後天培養。因此,我們需要以問題為紐帶進行教學,即以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終,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和創新精神。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和諧、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不以權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監督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眼光注視他;當學生提出問題有偏差時,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肯定,讚揚學生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啟發。

其次,要充分相信學生有質疑的能力。教師應遵循不同年齡學生學習的特點,對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堅持不懈地訓練,使學生由感性問題的質疑逐步過渡到理性問題的質疑,進而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再次,教師應轉移備課的重心,把著眼點放在學生對新授知識產生問題、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自主解決問題上。教學時應在使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會問」上做文章。

六、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

教師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決策者。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不是簡單地執行大綱和教材,也不只是原原本本地按大綱和教材進行教學,教師要用自己對課程與教學的專業理解,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成為課程與教學的決策者。教師應成為課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由於數學物件的抽象性、數學活動的探索性決定了小學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數學活動的本質,必須要經過多次的反覆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調整才可能洞察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徵。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反思的內容主要有: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反思等。

在數學過程中,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提出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反思探索過程;當數學活動結束後,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過程中,並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看到,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並不矛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越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越充分,就越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另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教材裡的知識是客觀的存在的東西,而學生的認知結構是知識結構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要使知識結構成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必須有乙個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像照相機那樣一下子 影印 上去就行了。因為學生是能動的主體,他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吸收 同化新知識,充實 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

論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作者 王倩倩 讀與寫 教育教學版 2015年第05期 摘要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數學教學也在不斷地進步與發展。現在,初中教師在教學中逐漸從主角轉化為配角,在進行數學教育的同時,要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增強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們在實際生活中佔據主體地位,從容應對實際生活中的挫折...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已成為當前小語教改中眾人注目的重點,興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點 有興趣就有樂趣,有樂趣就能激發出更大的興趣。只要讓學生個體體驗到閱讀的興趣,就能增強他們在閱讀中的主體意識,實現個性閱讀能力的提公升。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卻發現學生對朗讀缺乏興趣。如何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