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科學《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與反思

2021-07-13 07:49:58 字數 4935 閱讀 5175

粵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聲音也會停止

過程方法:1、在教師引導下經歷「假設與蒐集證據」的科學**過程。

2、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

3、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以驗證假設。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聲音的樂趣,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培養科學**中的事實意識。

【教學重點】經歷**聲音產生原因的過程,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理解「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觀察比較發聲物體與不發聲物體的區別,發現聲音產生的本質。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彈簧片、橡皮筋、揚聲器、公尺粒、電池等。

演示實驗:小鼓、桌球、玻璃杯、音叉、水槽、水、公尺等。

【教學過程】

一、導學生疑

1、猜聲音:請三位同學分別說一句話,其他同學判斷發聲者。

2、揭題:大家的聽覺非常靈敏!我們生活在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裡。今天我們將進入乙個奇妙的聲音王國。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出示課題)

3、猜測。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4、評價:大家說出了發出聲音的不同方法,這些方法為什麼能發出聲音呢?

二、合作**

1、使物體發出聲音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讓我們從能發出聲音的物體中來找找線索。

(2)演示:使鼓發出聲音

(出示小鼓)這是什麼?誰能上來使它發出聲音?

為什麼小鼓會發出聲音呢?

(3)分組實驗:研究皮筋、彈簧片是怎樣發聲的?

a、認識材料:(出示彈簧片、皮筋)你們能分別使它們發出聲音嗎?

皮筋和尺子是怎樣發出聲音的?

b、出示實驗要求:

1、 記錄使皮筋、彈簧片發出聲音的方法。

2、 皮筋和彈簧片發出聲音時,能觀察到什麼現象?

3、 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各有什麼不同?發聲時物體有什麼共同特徵?

4、 實驗要求:小組內分工明確,做實驗要有秩序。每個實驗要重複地做幾次。用你喜歡的方式(文字、圖畫等)及時做好實驗記錄。

c、領取材料,分組實驗。

2、觀察發聲的物體

(1)交流:皮筋和彈簧片發聲時的情況

a、你們用了哪些方法使尺子和皮筋發出聲音?發出聲音時,觀察到了什麼現象?

b、學生示範:聽到聲音了嗎?你看到了什麼?(皮筋在快速來回地運動)彈簧片發出聲音的時候也是快速來回地動。

c、小結:我們把彈簧片和皮筋這樣做來回、快速的運動叫振動。(板書:振動)

d、模擬振動:手臂前伸,上下快速擺動。

(2)觀察揚聲器發聲時的情況

a、出示揚聲器:如何知道揚聲器發出聲音時在振動嗎?

b、演示示:(展示公尺,把公尺放到揚聲器上)接通電源。

c、分組實驗:你們看到了什麼?這說明什麼?

d、小結:揚聲器發出聲音的時候在紙盤振動。

(3)觀察音叉發聲時的情況

a、認識音叉:(出示音叉)演示。

b、使音叉發出聲音。

c、聽「振動」:教師敲擊音叉後,將音叉放在桌面上。

d、看「振動」:(師演示:把音叉敲擊後放到水裡)看到了什麼?說明了什麼?

e、感受「振動」

a、師敲音叉,學生觸控。

b、解釋:他們的手指發麻說明什麼?(音叉發出聲音時在振動)

3、觀察聲音停止後的物體

(1)談話:從剛才的實驗中,大家發現小鼓、彈簧片、皮筋、揚聲器、音叉在發出聲音時都在振動。看來物體發聲時和物體振動是有一定的聯絡,物體停止振動,它還會發出聲音嗎?

(2)觀察音叉停止振動後的情況

a、第一次演示:(教師敲擊音叉後用手按住)聽到聲音了嗎?

b、第二次演示:教師將音叉敲擊後直接放到桌面上。聽到聲音了嗎?

c、提問:把音叉在手上碰一下,目的是什麼?(使音叉停止振動)

d、小結:音叉停止了振動,聲音就停止了。

(3)觀察小鼓停止振動後的情況

a、談話:我們再用小鼓來試一下。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使它停止振動?(手捂)

b、師生演示:師敲,生捂。

c、反饋:你們發現了什麼?(小鼓停止振動,聲音就停止了。)

(4)小結:通過剛才的幾個實驗我們發現當物體發出聲音的時候,它們都會(振動)。當物體停止發出聲音的時候它們都會停止(振動)。

(板書:振動產生聲音)

3、觀察氣體、液體發出的聲音

1、驗證空氣發出聲音的時候在振動

(1)出示空瓶子,瓶子裡有什麼?空氣能發出聲音嗎?

(2)使空氣發出聲音:誰能使空氣發出聲音?(生吹)

(3)學生解釋:(空氣振動產生了聲音)

(4)你看到空氣在振動嗎?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看出空氣在振動?(放泡沫)

2、驗證水發出聲音的時候在振動

(1)出示裝有水的燒杯燒杯。水發出聲音的時候會振動嗎?

(2)教師演示:將燒杯中的水倒到水槽裡。

(3)觀察到了什麼?說明了什麼?現在水已經停止振動,還有聲音嗎?

(4)小結:水振動的時候會發出聲音,振動停止了,聲音就停止了。

三、交流提公升

1、解釋生活中的其他聲音現象。

2、質疑。

四、拓展應用

從今天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固體、氣體、液體發出聲音時都會振動,振動停止了,聲音也就停止了。所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1、找聲帶

(1)我們說話是否也是物體振動產生的?

(2)驗證:用手指放在喉嚨處能感覺到在振動。

(3)認識聲帶:我們人發出聲音的器官叫聲帶。(出示聲帶**)

2、聲音的變化:我們為什麼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呢?它們的振動有什麼不同?

出示水杯。演示:一邊往杯中倒水,一邊用小錘敲擊杯口,出現有規律的聲音變化。

為什麼它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呢?我們下節課繼續研究。

3、自我評價。

【板書設計】

聲音的產生

振動 固體,液體,氣體

【活動記錄表】

《聲音的產生》活動記錄表:

在自主**中培養科學技能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

《聲音的產生》是粵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振動與聲音》單元第一課時內容。聲音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本內容屬於物質科學領域能量大概念的範疇。旨在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提公升科學素養。

本課是本單元中起始課,也是重點課,是後續《聲音的變化》、《聲音的傳播》、《樂音與雜訊》等課**活動的基礎。本課的教學著重突出以下三方面:

一、讓自主**成為小學科學課堂的亮點

「聲音的產生」適合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導學生疑;

二、合作**;

三、交流提公升;

四、拓展延伸。「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經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表象,而非發聲物體的變化。為此實驗設計關注的重點在於如何從經驗提公升到本質,揚聲器的運用起到了關鍵作用。

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畫、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指導學生「用力按壓鼓,彎曲彈簧片,拉伸皮筋」,觀察到物體同樣也受了力,也會產生運動,卻並沒有發出聲音的事實,與先前學生形成的認識產生了強烈衝突。引導學生充分討論和質疑:

物體同樣也受到了力,也產生了運動,為什麼沒有發出聲音?本課中通過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過程中自主建構科學、提高科學技能。

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觀察不深入、不細緻;他們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一些學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但是學生並不清楚聲音產生的本質是物體的振動,因為聲源的振動有時不太明顯,不易觀察,學生並沒有加以概括分析,只認為敲擊、摩擦、**等表象是聲音的**。這就需要老師調動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慾望,利用一些比較明顯的現象讓學生在自主**中親自體驗到。

二、關注科學技能的培養

小學生的科學學習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科學知識的獲取;二是科學技能的掌握;三是有關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我們的教師對於傳授科學知識最為駕輕就熟;對培養兒童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似乎也並不陌生;但在引導、幫助兒童掌握科學技能尤其是掌握科學**技能方面卻感到困難重重,力不從心。

科學技能是在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動作方式或操作順序。這種動作方式或操作順序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外部動作方式,稱為動作技能,也叫運動技能。

其特點是在腦外借助於外部動作進行,必須由視覺或動覺來控制;其物件是具有一定物質形式的客體,屬於實際活動的範疇;其結構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省略和簡縮。本課中對不同物體振動的操作就是一種典型的動作技能。第二類是內部動作方式,稱為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

進行科學假設和科學推理的技能,就是典型的心智技能。本課中通過比較物體發聲時和不發聲時的狀態,不同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點來培養科學推理技能。

三、有效的科學技能實施策略

培養科學技能,時間、示範、練習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三個方面。

1、充足的活動時間。目前的科學教學,相當多的課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只有 5—10分鐘,不太多的課有15分鐘,極少數的課學生才有20分鐘的自主**活動時間。目前科學課上最耗費時間的是活動指導,要提高活動指導的效率,把時間省出來,分配給學生活動。

當然要大幅度減少老師直接控制下的過程時間(每節40分鐘的課中控制到20分以下),每節課必須確定乙個重點活動,改變分割成2、3分鐘小活動的現狀以保證重點活動需要的時間。同時要解決課堂教學模式化的問題,不分青紅皂白都是一番顯得非常完美的**過程:先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讓他們進行猜想和假設,分小組制定計畫,然後才是觀察、實驗、製作,最後免不了請學生上前匯報,完成蒐集整理資訊、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的階段。

其實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實際的科學研究活動都不支援這種如此理想而完整的**過程,應該有重點、有取捨。本課在實驗設計上採用提供結構性材料的方法,減少課堂的活動轉換環節,節省大量時間,保證了25分鐘左右的自主**時間。

教學設計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樂山師範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製作 曹豔江 2011年7月20日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樂山師範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曹豔江 一 教材分析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選自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 物理 上冊第一章第一節內容,教學物件為剛接觸物理的八年級學生。從內容上看,本節課闡述的主要內容為聲音的產生 ...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遵義市新蒲新區新中中學 繆洪福 設計思想 一切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以學學以致用為目的。緊緊圍繞新課程目標進行教學。八年級學生由於剛剛接觸物理學科的學習,因此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這個內容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我的設計主要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 活...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與反思

出自 學科專家發布時間 2010 12 07 作者 蔣梅生資源縣瓜里中學 教學設計 一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聲音的產生 傳播,了解回聲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提出問題 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培養學生初步研究問題的能力。三 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