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聽課反思

2021-07-10 21:42:28 字數 1698 閱讀 6668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平實、樸實、紮實」是我追求的語文課堂,「潛心會文、情滿課堂」是我追求的教學境界,「喜歡語文,獲得發展」是我所教的學生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楊氏之子》這節課就是我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導下利用學案完成得比較成功的一節課。通過實踐,本課體現新課改導學精神。

《楊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的古文,卻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學生認知的乙個全新領域。對於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針對學生初次學習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艱澀難懂,我是這樣組織課堂教學的:

首先,合理出示學案導學來確定教學目標:1、會讀「為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其次,精心組織課堂結構,善於利用學案導學盡可能地兼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課堂結構如下:

1、談話匯入新課。針對孩子愛看書的習慣,設計「談談最近你在看什麼書」的小問題,和學生親切交流後,推薦《世說新語》一書,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告訴孩子什麼是文言文,給予孩子對文言文的初步認識。最後引出本課的學習,揭示課題,讀一讀。

說一說課題的意思。特別是強調「子」在古代是指兒女,泛著孩子,感受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詞語精煉程度上的區別。

2、學生自由讀文,讀準字音。特別強調「為設果」、「應聲答曰」等詞語的讀音,然後請孩子完整地讀課文,鞏固字音。

3、教師範讀,強調古文在朗讀時的節奏感,通過孩子自己劃一劃停頓的節奏,增強孩子對句子節奏感的認識。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課文,讀出句子的味道。

4、學生交流朗讀:先自由練讀,然後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多讀幾遍,並把句子的意思說給同桌聽。交流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逐詞逐句的進行解釋,並連起來翻譯成現代漢語。

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反過頭來朗讀句子,使學生能較好地讀好文中的停頓,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5、通讀全文,讀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6、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講了乙個什麼故事。

7、小結時,鞏固孩子在學習本篇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釋,聯絡上下文等。最後以「下節課再來好好品味文言文的語言魅力」解釋課文的學習。

8、學以致用,完成語文課堂作業本裡的2、3兩題。鞏固本節課的一些知識點,保證課堂8分鐘的作業時間,讓孩子們在運用的過程中再次回顧知識。

縱觀一堂課,課堂結構緊湊,教學目標設計合理,帶領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而能達到目標,挺不容易。學生在一節課自始至終熱情很高,氣氛活躍,師生雙邊活動較融洽等,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整節課,學生既有嘗試練習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樂,還有從教師講解中收穫新知的驚訝。

他們良好的學習狀態帶給我的是一種叫幸福的體驗。而課堂中有些環節教師抓得過緊,如「句子該如何停頓」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扶的太多,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剝奪了學生**問題的權利,則是本節課的失敗之處。選擇每一句話來說說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通句子,教師對重點字詞做適當的點撥,這一環節充分尊重孩子學習的主體性,以學生的自悟自讀為基礎,使學生增強了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但是每一句子逐一講解,有點「平均主義」,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展開豐富的想象,趣味性不夠。

時間安排有點前松後緊,作業時間比較緊張,實為遺憾之極。在教導朗讀時,我做的還欠到位。過分重視停頓,而忽視句子本身的連貫性,反而失去韻味。

教學這門藝術,真是學之不盡,更重要的是運用、反思再運用。教學完這篇文章後,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於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

在以後的教學道路中,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充電」,不斷反思,使自己成為乙個優秀的語文教師。

楊氏之子聽課體會

10月6日我在實驗附小參加了語文精品課磨課的評比展示活動,感觸很深。我一共聽了5堂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午的第二堂課。說印象深,是因為這是一位教齡才兩年的年輕教師,佩服之餘深感慚愧。下面我就記錄一下這節課,讓大家一起學習 一 匯入環節激趣 上課了,老師問 同學們,你們會說話嗎?學生們一下子愣住...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楊氏之子反思回顧

楊氏之子反思回顧篇1 初次拿到課文 楊氏之子 因為是古文,雖短,但我的反應是不會教。這第一次需要教學古文,而學生也是第一次學到古文。雖然如此,總也不能不教。那麼我想,面對這第一次,該讓孩子學到什麼?首先,我認為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 孔君平詣其父 中的 詣...

楊氏之子反思

楊氏之子 是人教版五年級第三組的一篇課文,該組課文以語言的藝術為單元主題,通過古今人物語言的藝術,展示了語言的魅力。本課選自南朝劉義慶的 世說新語 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 楊氏之子 一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