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教學中道德的缺失現象及自我診斷

2021-07-10 10:47:07 字數 3305 閱讀 5000

對學生而言,道德課堂強調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在充滿尊重、關懷,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發展。對教師而言,課堂是教師生命延續的舞台,是教師追求卓越的過程,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完善人格,實現生命的價值和幸福。道德課堂上教師應以實現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達到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變會學、願學到樂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目標。

案例一:

一學生因數學課上「交頭接耳」而遭任課教師體罰。課堂上,許多教師生怕完不成教學任務,師生互動僅限於齊聲回答:「…對不對…」、「…是不是…」,而更多的時間傳來的只有一種聲音──教師的聲音,教師口若懸河,一講到底,學生保持極度的沉默,「虛心」聽講。

反思:教師──霸權和控制;學生──極度壓抑的個性。

在實際教學中,受傳統授受思想的影響,教師往往扮演著執行教學任務、代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啟動者角色。某種程度上視學生為沒有個性特徵的毫無生機的容器,教師則是任勞任怨地把應試知識灌入「容器」;他們也自覺不自覺地製造一種思維模型『加工場』──以乙個模子、一種方式、乙個標準把原本生動活潑富於想象的孩子加工成『標準件』;他們通過命令、威脅、責罰表現自己的權威,通過批評學生行為提出硬性的要求(如案例中的體罰),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學生,成為絕對的課堂權威和課堂學習的控制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教師的服從往往只是對霸權與控制的服從。

而多數學生也習慣了以書本為準,以教師為準,不懂得更懶於反思和創新,經過「填鴨子──考鴨子」最後成了名符其實的「板鴨子」,失去了自然常態下應有的心理和行為反應。這種只盯「物」忽略「人」的教育結果必然是:課堂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型的挑戰和求知慾的激發,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湮滅。

長此以往,教師成了「殭師」,學生成了「僵生」。角色的錯位,打破了課堂的共生性和動態平衡性,使課堂生態因子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成了失落的「花朵」。

案例二:

目前,有的老師為了提高公升學率,不惜搶占學生節假日和課餘時間,加班加點補課,學生幾乎成了「鎖」在鳥籠裡的小鳥;課堂上傳授的知識也侷限於高考、中考的考試知識,與社會生活脫節。

反思:危險的「花盆效應」。

生態學認為,花盆是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間上有很大的侷限性;其次由於人為地創造出非常適宜的環境條件,如溫度和濕度,一段時期內,作物和花卉可長得很好。但是它們對生態因子的適應閾值在下降,一旦離開人的精心照料,就經不起風雨考驗。

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如在花盆環境中進行。案例中提到的這種教學模式,學生整天被關在教室裡,進行閉鎖式的小迴圈,以科學世界和書本世界來統攝生活世界,造成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致使課堂教學嚴重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缺乏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全面關照,知識目標至高無上,科學主義唯我獨尊,學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成了課堂教學被遺忘的角落,難以體現課堂教學全部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充斥著單調、枯燥和乏味,學生缺少對現實社會的認識,對真實生活的體驗,對人文精神的感悟和對未來的憧憬,他們的道德生活、審美生活乃至整個精神生活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總之,花盆效應,學生的探索和體驗、個性的發揮、實踐精神和創造性研究能力的培養被抹殺和泯滅,也從根本上漠視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

案例三:

教師布置作業整齊劃一,統一要求學生必須全部完成。

反思:作業布置的統一性,完全違背了因材施教的規律,不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不了解學生個體學習的度,這種作業的完成,不僅不能起到鞏固提高之效果,反而成為學生學習的「枷鎖」,學生不敢放手,束縛了自我發展的自由空間。

二、構建道德課堂

課堂中出現的種種不和諧現象,要求我們從道德角度重新審視並建構,創設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師生可持續發展的課堂。

(一)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要求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發動學生。學生反對的事堅決不幹。不偏袒學生,關注課堂上的每乙個學生,特別是後進的學生。

要向魏書生教師學習,學習他與學生商量的精神,商量就是民主、就是尊重,尊重是心靈溝通的「靈丹妙藥」,民主則象一座搭在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民主程度越高,這座連通心靈的橋就越堅固、越寬闊。

(二)建立多維互動的課堂

1.師生互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困惑和失敗的根源就在於,教師忘了上課是師生的共同勞動。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師生是「學習共同體」,教師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來引領學生,教學相長,抱成一團,滾動發展。教師通過平等對話、提問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空間、充足的活動時間,敞開心扉,自由地做思維體操,在新異的話題裡馳騁思辯的語言,將教學過程變為師生積極主動交往,潛移默化地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並學習教師的興趣、愛好、情感、理念等人格魅力。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發展。

2.生生互動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即作為課堂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活躍的生態細胞---學生,應該讓他們動起來。

教師應創設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讓學生與學生互動影響著價值觀和能力態度,影響學生人格和健康心理成長,學會用他人的眼光看待問題,獲得更多的主動參與機會,培養主動性和創造性,彌補課堂上教師無法滿足多層次學生需要的缺憾,拓展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實現同伴間的有效合作。

(三).構建彰顯個性的課堂

案例中的「滿堂灌」教學和統一的作業布置,卻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相同的教學方式對待每乙個學生,這樣的教學只使少數學生得到發展,卻使很多學生失去了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要樹立「尊重差異,追求個性、寬容另類」的觀念,要承認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如不同的成就感,學習能力傾向、學習方式、興趣愛好及生活經驗;根據學生不同需要進行多樣化的教學,如:師生對話、學生討論、學生活動等,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同認知水平和認知方式,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

總之,教師要空,學生則靈,教師無為,學生則有為,教學多些教學空白,不越位和越權,讓教育因學生的靈氣而精彩。

(四)築就適度、開放的課堂生

反觀案例二中的課堂,注重科學世界和書本世界,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課堂教學失去了應有的生命意義和生活活力。所以課程理念下提倡生態系統的開放性,要求教師從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師生關係上開放,要求我們教學必須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大課堂,從課堂向課前、課後、課外開放,從生活中提取源泉豐富課堂,同時要解放學生的心理,給學生創造乙個寬鬆、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讓學生帶著知識走出課堂,用科學思維方式來觀察社會。書本知識只有走進現實生活世界,才能實現其價值。

「馬廄裡訓練不出千里馬,花盆裡栽不出萬年松」。

開放拉近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了他們在心理和空間上隔閡,增加交流,促進課堂的多元交往,由此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際關係,使課堂成為乙個具有生態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學習共同體」。

因為缺乏細密的思考,導致了教學中的不到位,過於高估了課堂應變能力,結果適得其反;因為缺乏對教材的深入研讀,導致目標定位偏頗,教學流於形式、浮於表面。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

作者 向菊 南北橋 2018年第21期 摘 要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經歷了小學時系統的知識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門注重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制意識的課程,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有助於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的個人能力,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對於初中生來說有重要意義。本文就...

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措施

通道三中2012年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今年是我縣的師德師風建設年,為了有效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結合我校的實際,根據各級教學常規管理實施細則,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 通過廣泛宣傳和不斷學習,提高三個認識。1 確立教學工作始終是學校中心工作的認識。學校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進行宣傳發動,使全校各級領導及全體...

農村學校教育的現狀及建議

山西大同大學外語學院解欣 教育是乙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我國這樣乙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達8.8億,相應的農村教育就更應加強。為更好地了解農村教育現狀,暑假期間,我對萬榮縣烏蘇村以及鄰村的農村小學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農村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 辦學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