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

2021-07-03 15:31:08 字數 5092 閱讀 8835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一、背景

面向21世紀的教學教學,,我們的教學理念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我們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經驗」。

然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絡。使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就在身邊,感受到「在情景中學習數學是最有趣的,為生活而學數學是最有價值的。

」從而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並能隨時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基於以上的原因,我覺得目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從小學低、中年級開始實施課堂教學「生活化」很有必要。

二、理論依據及實驗假設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導每乙個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作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活動建構的理論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為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反對讓兒童被動地接受**的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原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活動內化的理論,和皮亞傑的認識建構理論都指出學生基本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集訓結構的。

3、創新教育理論

創新教育要求我們從現代社會發展變革和人自身發展的高度來審視學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實施教育過程中,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把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戊度,創新能力和創新型個性品質置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創新教育要求把課堂換給學生,給學生創新的空間。因而陳舊而僵化的課堂教學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沒有課堂教學生活中教師和學生的創新,對於師生雙方無異於精神的勞役。

基於以上理論,我提出了如下的實驗假設:通過尋找學生生活中的數學,能從現實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數學知識,將其帶入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在課堂中實施教學生活化,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數學」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數學,也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學習數學的目的性,並能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數學,並通過參與一些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他們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三、研究的內容

從2023年我校的課題確立到現在已有近四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努力著、探索著,並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教學內容生活化的研究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教學中,在不違背教學宗旨的基礎上,應盡量優化以「生活」為背景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中感受數學是從生活中而來的。

例如我在教《乘法分想律》時我就以學生最為熟悉的買賣問題並結合學校正在增訂的校服來引入新授的內容,對於買東西學生是最熟悉不過了,所以一下子說了好種買衣服的結算方法,但同時又讓學生清楚的看到不論這樣買花錢是一樣的這樣就得到了等式從而找到規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更清楚的看到教學就是從生活中來的,並不是高不可攀的。

例在教加減法的速算過程中,有這樣乙個例題:324—199,學生對於減去200的同時要加上的算理,難以理解,我就在教室裡創設這樣乙個買東西找零錢的生活情景:我當顧客學生當營業員,我帶324元去買一盒199元的補品,我付給營業員200元(先用324減去200元),又找回一元(再加上1元),因此多減的1要加上。

這裡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的教學,使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生活經驗的支援,提高了解題技巧,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趣味性的實用性,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放教學內容,體驗生活實踐。

2、對課堂中創設生活情意的研究

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況,採用語言直觀、實物演示、遊戲、多**教學、數學實踐等手段,創設生活情意,從中引出教學問題,溝通教學與生活的聯絡。每次考試結束讓教師們感到痛心的就是概念題失分概率最高,追究其原因還是學生對某些概念的內涵不了解,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明白這些概念的含義呢?我覺得不妨給學生提供一些豐富的、現實的為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意,引導學生在生活情意中構建新知,在生活化的活動情意中讓學生實踐感知,參與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概念才不會乏味,這樣的知識學生才會感到有趣、有味、有價值,才會學得紮實。

如對於長度單位中的公尺、厘公尺、分公尺,學生能理解,而千公尺的認識就困難些,從和公尺的關係只知道1千公尺=1000公尺,那它究竟有多長?學生心中還是模糊不清,作為教師的我就創造乙個生活情境,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先告訴學生操場一圈有400公尺,1千公尺有二圈半,請學生跑一跑看要幾分鐘,然後請學生估測學校門口的水泥大道有多長,—250公尺,然後精確測量一下,這樣有層次地展開對1千公尺這一概念的感知、體驗,讓學生在喜悅中積累了250公尺、500公尺、1千公尺的豐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抽象感、陌生感,使學生感到數學概念原來就是這樣活生生、豐富多彩而與生活又是那麼地聯絡緊密。

3、對家庭作業設計的研究

課堂練習是教師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途徑,要使課堂教學生活化,使學生把數學知識成功的實踐到生活中去,教師的前提就是要精心的設計課堂練習。我們需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挖掘出開放性的素材,練習題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很難直接反映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例:

在學生學習完小數的加減法後我布置了這樣乙個作業,請同學們調查你所感興趣的幾樣物品的**,再根據調查內容提出問題,並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現在開了很多的大買場,很多大買場實行會員制,商場裡的產品有會員價和非會員價,有同學在樂購超市對幾樣物品進行了調查,如下表:

計算一下三種物品非會員價為4.50+2.95+8.

80=16.25元,會員價為4.35+2.

80+8.50=15.65元,比較一下會員價比非會員價便宜16.

25—15.65=0.60元,看來如果經常到樂購超市買東西,辦一張會員卡是比較省錢。

做完這道題後有的同學甚至建議爸爸媽媽去辦一張會員卡。

我覺得在這樣的作業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現實生活中去,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並運用於生活。從這個作業中看到學生根據自己所蒐集的資訊,利用已學的知識加以計算,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選擇、處理資訊的能力。因此,我覺得教師設計的習題應盡可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使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盡量避免讓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無意義的練習。

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性。

四、取得的成效和反思

我們能根據在課題研究中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積極撰寫教育教學**,寫了《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和《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的**,在上完《面積與面積單位》後寫了《讓數學融進孩子們的生活》的案例。當然還存在很多的不足。

a、自己的教育理論有待提高。實驗推廣過程中,自己發現了一些問題,卻沒有及時總結、形成書面材料,使一些可貴的發現就從身邊溜走了。

b、缺少豐富的活動充實研究。

c、數學生活實踐課的開展要走向課堂外、走向社會,那麼如何取得老師與老師,老師與家長,學校與社會的合作,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完善。

以上是我對於課題研究的階段總結,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這也正是我在今後的研究中應重點提高與改進的地方。在今後的研究中我還將一如既往,不斷探索,繼續鑽研,為這一課題的繼續實施進一步努力。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綏德縣江德小學課題組執筆:賀淵

一、課題的提出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教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經驗」,然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絡,使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並能隨時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基於以上的原因,我黨得目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從小學低、中年級開始實施課堂教學「生活化」很有必要。

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圖體現「生活——數學——生活」的回歸,體現「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和方法,把學生生活和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數學地思考周邊事物和問題的應用能力,運籌優化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理論依據,及實驗假設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導每乙個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要培養適應社會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活動建構的理論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為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反對讓兒童被動地接受**的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原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活動內化的理論,和皮亞傑的認識建構理論都指出學生基本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集訓結構的。

基於以上理論,我提出了如下的實驗假設:通過尋找學生生活中的數學,能從現實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數學知識,將其帶入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在課堂中實施教學生活化,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數學」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數學,也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學習數學的目的性,並能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數學,並通過參與一些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他們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四、研究的主要成員與方法

(一)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組組長:馮治剛

課題負責人:賀淵

成員:袁媛郭雨劉巧英張娜李潤芳馬吉林

共中低年級主要研究:《聯絡生活,學習數學》,中年級主要研究:《數學問題生活化》,高年級主要研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研究

作者 陳娟華 考試週刊 2012年第93期 一 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小學學科教學 尤其是語文 數學 英語 偏重 科學世界 而忽視學生的 生活世界 和 精神世界 導致學生不喜歡語文課 數學課,覺得語文課 老一套 數學課 太枯燥 究其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缺少與生活的溝通,固守舊有的教...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教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張小華教學目標 1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 觀察 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 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絡,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 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難點 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 立體圖形的識...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莘縣張寨鎮蘇村小學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問題 1 課題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各種教學設計理論和模式層出不窮,五星原理中的首要教學原理主要關注創設學習環境或規定學習結果,其中五項首要原理表明 1 當學習者介入解決實際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2 當啟用已有知識並將它作為新知識的基礎時,才能夠促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