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2021-03-04 08:15:09 字數 5197 閱讀 5177

莘縣張寨鎮蘇村小學

一、開展的活動

案例:實踐中發生的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記錄下來,並進行反思與感悟。

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案例研究,探索開發小學中、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模式,構建和形成小學中、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標、內容,研究尋找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途徑方式等,把學生生活融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中。

2、支撐性理論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 」 、 「 教學做合一 」 「為生活而教育 」 。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導每乙個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源於生活,適應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學更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生活的教學就失去兒童主動性學習的心理基礎。

三、課題研究目標

小學中、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案例研究目標:

1、探索「自主、合作、**、展示」型的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生活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2、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數學學習內容生活化的再改造,讓學生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

3、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積累經驗,逐步形成一條「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之路。

四、實驗的具體實施過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生動有趣的,我們根據實際情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的研究

所謂「數學問題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絡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根據這一理念,我們在實驗中注意了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的體現,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作了嘗試。

1、 從生活中來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對做過的事情印象最深,學習也一樣,自己感受過的,往往記得最牢。數學課堂中,創設「生活數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再現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

如簡便演算法「378+98=378+100-2」中,原來是加法,為何要減2呢學生很難理解。教學時,我組織學生體驗實際生活中「付整找零」的市場交易事實:「媽媽買上衣要378元,買一條裙子要98元,現在她—共要付多少元 」讓學生表演交易活動。

通過這種生活化的表演活動,學生不但真正體會數學、理解數學,而且在活動中喚起了創新的意識。

2、 到生活中去

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中的應用價值。

」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於生活,應用於生活,並讓學生學有所用。因此,學生在學完新課後,我們經常出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問題能力。

例如:在講完統計的知識後,我布置了這樣乙個活動,讓學生分小組去調查我班同學家中擁有的電器情況,並填好事先畫好的統計表,自製乙個統計圖,做好後,分析一下發現了什麼。我發現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可高了,並且大部分小組統計的數字都是準確的,他們還從這次統計中積累了好的經驗,如有個小組給每個同學發了乙個小紙條,讓他們寫上自己家中所有的電器,這樣就比乙個個去問高明得多。

學生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現在我們的家庭生活都好了,擁有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都不足為奇,很多家庭都已經有了電腦、數位相機、攝象機了,而且有的家庭擁有的數量還不止是一台。

(二)創設生活情境的研究

情境是某種場合下的一種氛圍,是人們的身心投入在情景的一種狀態。在數學課堂中,我們往往從生活實際中攝取一些場面,畫面、實物等,從中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好的情境創設,有利於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慾,從而是學生自覺興奮的投入到學習和探索新知活動之中。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知識的心理基礎,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情緒體驗,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有意設計學生認知的矛盾衝突,以激發學生主動**新知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

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創設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空間,模擬的貨架上、櫃檯裡擺了水果、蔬菜等各種生活用品。請每個學生猜一猜:這一堆雞蛋大概有多重?

那一包洗衣粉、鹽估計又有多重呢?學生置身於這樣乙個購物情境裡,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稱一稱,弄個究竟。因此課堂氣氛高漲,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學習數學的實踐活動,感到既輕鬆有趣、又特別難忘。

2、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

現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儘管學生的學習是需要感知的,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

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也就不會去思考。教師要善於巧妙地把數學教學內容轉化成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情境,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創設情境,努力營造積極參與的氛圍,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直至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這一課時,學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課時,我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個人觀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曆卡,然後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通過交流,孩子們都能發現一年有12個月,其中又分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出示了2023年至2023年來的2月份的天數,同樣由學生自己找規律,促使再思考、再分析。學生經過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閏,及判斷平、閏年的方法。這堂課,教師把研究的過程展開了,引導學生重視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不僅學會了自己去「發現」知識,而且還培養了他們自己學習的意識和創新能力。

3、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在自主**中體驗成功。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乙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是成正比的,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也越強。教師在教學中,應創設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體驗數學的機會,通過數學活動促進學生不斷增強自信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他們得到成功的喜悅。

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們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自己動手去尋找和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通過剪、移、拼等活動,有的學生發現用乙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也有的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乙個平行四邊形;也有的學生只用乙個三角形通過割補方法,也能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再根據兩者關係,都能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的這種學習、體驗的過程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嗎?

在自主的體驗中,孩子們獲得了成功的快樂。

(三)數學應用方面的研究。

如何將數學方法靈活的運用到生活中,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因此,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在數學應用中,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得以完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設計一些生活化的練習,以提高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主要形式有:

找一找、練一練、做一做等。

例如:在學習分類後,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讓大家分一分,在學習了小數後,組織學生進行"逛超市"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很有用,自發產生一種探索興趣,樂於創新。 教師應該適時組織學生參加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的機會,並鼓勵學生主動在生活中大膽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1、創設情境的教學模式

過去,我們經常這樣開始上課:「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什麼,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什麼什麼。」倒是簡單明瞭,開門見山。

可是卻把知識的前後聯絡、數學自身的魅力、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心理需求顧及甚少,這種情境冷冰冰、硬邦邦的教學模式顯然太陳舊了。近來大家都非常重視創設教學情境,我們知道數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環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因為只有在各種有益的環境中,或者說土壤中,才能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起學生內部逐步形成的知識、經驗、策略、模式、感受和興趣,甚至是衝動。

我在教學中也作了嘗試,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

提出中心問題

師:請同學們選擇,哪條線路最先到達塘頭。

當相關的舊經驗被啟用時,學生才能夠得到促進。這樣的匯入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喚起了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慾望,讓學生思維得到了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也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課從學生感興趣的春遊活動談起,給學習創設了乙個有效的問題情境,又為學生提供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現實背景,從中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加了參與意識,教學效果良好。

2、學數學與用數學相結合的模式

小學生都知道要學數學,而且要學好數學,但是,學了數學有什麼用,怎麼用?他就不知道了,認為那是將來上班工作以後的事。其實「學數學」與「用數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把它們結合起來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連乘應用題》的教學設計中,教學片段:

(1)提供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課前都做了調查是嗎?誰來說說,你們家一天大約丟棄多少個塑膠袋?

(學生匯報,教師依次板書:0個、1個、2個…… 與學生達成共識後選用2個,並板演:每個家庭每天丟棄2個塑膠袋。)

師:(出示**:一座居民樓,有4個單元。)這是老師所住的居民樓,從這幅圖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數學資訊?

生:這座居民樓共有4個單元,每個單元有12戶。

(2)提出中心問題。

依據課前調查和數學資訊,你能提出乙個什麼問題?(這座居民樓一天共丟棄多少個塑膠袋?)從而得到一道完整的連乘應用題:

一座樓房有5個單元,每個單元有12戶,每個家庭每天丟棄2個塑膠袋。這座樓所有家庭一天共丟棄多少個塑膠袋?

創設這樣的生活情景和中心問題,本來是枯燥乏味的連乘應用題,變成一道樂於探索,興趣濃厚的實際問題,啟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發了認知衝突,同時給了學生探索、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力量,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同時這種教學模式強調了小學生學習數學行為的生活背景。這個行為與背景的關係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小學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數學來自於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再運用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小學數學內容的基礎。第二,小學生應該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即學生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自己逐步發現和得出數學結論。簡言之,就是讓學生在身邊的事情中發現數學,通過身邊的事情學習數學,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莘縣張寨鎮蘇村小學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問題 1 課題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各種教學設計理論和模式層出不窮,五星原理中的首要教學原理主要關注創設學習環境或規定學習結果,其中五項首要原理表明 1 當學習者介入解決實際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2 當啟用已有知識並將它作為新知識的基礎時,才能夠促進學...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課題研究論證報告 課題名稱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課題主持人 奚曉娟 立項時間 2012年2月 一 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1 現實背景 數學課程標準 指出 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課題研究論證報告 課題名稱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課題主持人 奚曉娟 立項時間 2012年2月 一 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1 現實背景 數學課程標準 指出 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