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同的管理者對管理理解不同

2021-03-04 05:32:41 字數 3271 閱讀 7546

針對「為什麼不同的管理學家對管理的解法不同」的問題,我有以下的理解:

針對問題我覺得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的產生源於兩種原因:

1. 不同的管理學家所處的環境不同。

2. 不同的管理學家對管理問題的切入點不同。

不同的環境我覺得包括地域的不同,所處時間的不同和所處背景不同。

就地域的不同來舉例,中國現階段行政管理模式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合作製,這其中是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和領導主體的一種管理模式,而美國的行政管理模式強調的「分權制衡」。地域的不同造成這種管理模式的不同,那麼作為管理學家來說,在行政管理模式上中美學家就會存在差異。

就管理學家而言,所處的時代不同,對管理的理解自然對存在差異,就中國的管理思想演變而言,中國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封建發展史。就整個封建發展史而言,「農本」及「重農輕商」思想是封建管理思想的主流形態。就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管理者做出一系列偏向農業發展的措施,無可厚非的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管理學家們自然傾向於農業,而對於財產的歸屬,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說法。

而新中國建立初期這種思想有了些許改變,管理學家們對管理有了新的理解,這時「均分」的思想變成了主導思想。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管理的理解在管理學家們的心裡又發生了些許改變。

在中國,時間的變遷讓管理學家對管理的理解發生偏移,在西方時間也會讓管理學家們對管理一再定義。最早對管理的定義是法國實業家法約爾於2023年提出的管理就是由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到了2023年美國學者福萊特對管理的定義為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

隨著時間的遷移,美國大師彼得·德魯克分別與1954,2023年對管理分別定義為「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管理是一門科學,管理學科把管理當作一門真正的綜合藝術」。時間到了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了管理及決策的觀點。而在往後的幾十年裡管理的定義又一度被更新和再理解。

1993與2023年管理學家海因策·韋里克和雷恩·瓊斯又分別發表了自己對管理的理解。而在2023年管理學的泰斗史蒂芬·p·羅蘋斯在《管理學》中說道管理是通過協調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相信隨著時間不斷的向前流逝,管理的定義將會再被更新與發展。

關於背景的不同,我以二戰後的世界格局為例分析。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格局被徹底顛覆,各個國家都急需一套適合本國發展與恢復的管理方針。中國作為亞洲最大戰場之一,經濟與人員損失慘重,作為中國的領導著他們需要快速恢復生產力的管理,所以開展了「大躍進」等運動;而美國希望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跳板一躍成為世界霸主,發起了「馬歇爾計畫」,其管理思想在於援助歐洲與日本牽制蘇聯;歐洲則是利用「馬歇爾計畫」大力發展早日在經濟,政治,軍事上擺攤美國的影響;而蘇聯管理家則把重心放在了重工業上,其目的是與美國抗衡。

由於所處的背景不同,想必處於不同背景的管理學家們對於管理的理解也會大相徑庭。總的來說,因為管理具有自然和社會的兩重性,因此管理是具有國界的,美國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不可能都適用於中國,反之亦然。

而所謂不同的管理學家對管理的切入點有不同,所以對管理的理解不同可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及「術業有專攻」。作為管理,是乙個很廣泛的概念,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需要管理。

從理論學術上說,管理學有古典學派、行為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組織行為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經營管理學派等等。

既然是不同的學派對管理理解自然不同,行為科學學派代表人物有梅奧、馬斯洛、麥格雷戈、盧因以及穆頓等,他們有的研究人際關係,有的研究人的需求與行為關係,也有的**人的本性及相應管理的問題,還有的研究正式組織中非正式組織問題以及雙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歸結為組織的動力學過程,後者可歸結為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

社會系統學派代表人物巴納德,其研究成果不過是從經理人員在組織中的作用角度看組織如何有效運作。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西蒙(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決策貫徹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組織就是決策,組織是由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然綜觀其著作,除上述觀點為組織方面的外,其餘主要是發展了決策的科學方法體系。

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等等研究內容不過是組織及組織內管理的科學方式方法。

經營管理學派是專門研究經營理論及經營中的管理問題。

各流派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從另乙個方面來看,20世紀的管理理論學派儘管派別林立,實際上從分析方法來看,每個學派均有那些代表人物習慣的學科分析方法來對管理進行研究。

行為科學學派是用典型的心理學知識、行為分析方法來研究組織、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人際關係;

系統管理學派用系統理論和觀點來考察企業組織,分析組織的構造;

經驗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為德魯克、戴爾等,他們的研究方法是實證的、案例分析性的,物件直接是組織、組織中的管理問題。

管理科學學派數理分析方法:

組織行為學派群體心理學分析方法根據上述分析,狹義的管理學主要由組織研究和管理方法研究兩塊內容構成;廣義一點的管理學則還要加上經營領域的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與經濟學相關。這三個方面的演進在過去5o多年中,基本上遵循了下述路徑。

而不同的學派在各自的理論中隨著時間的推進又有了更進一步的演變,如:

組織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

古典組織理論(古典理論、20年代)——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40年代)——組織(社會技術系統60年代)——領導科學(經理角色,7o年代)——組織文化(企業文化80年代)——?(90年代)

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進路徑:科學管理理論(泰羅20年代)——行為科學(梅奧30年代)——管理科學理論(伯法50年代)——決策理論(西蒙60年代)——生產管理、資訊管理方法(7o-80年代)——?(90年代)

經營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廠商理論(2o年代)——產業組織(貝恩、40年代)——市場學(科特勒60年代)——消費者理論(70年代)——策略學(戰略管理)(波特80年代)——?(90年代) 在上述三個方面的演進路徑中,90年代管理學的進展均為空白,這並不說明90年代管理學在上述三個方面無進展,而是難以將90年代管理學的進展分類,進而填入上述三個方面的空白之處。

不過仍可以一試,

管理方式研究領域哈默和錢比的《企業再造》;

組織理論研究領域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

經營管理理論研究領域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的《競爭大未來》、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

從實踐管理上說,管理又分為管理與科學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農村經濟管理,文獻資訊管理等,而它們的下面又有許多分類,用**表示大概可以表示為:

所以涉及不同的管理領域對管理的理解自然不同,就好比旅遊管理學者對管理的理解與社會保障學者對管理的理解能一樣嗎?

我覺得管理是沒有乙個確切的定義的,或者說管理的定義是動態的,因為有社會活動就會有管理,而社會活動和社會主流是會改變的,。作為管理而言,也需要我們不斷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意識形態,讓管理不斷發展,不斷突破,從而適應社會的發展,時刻走在趨勢的前端。

對管理者的採訪

對管理者的訪談 報告小組成員 123 456班級 會審1202 2013 3 10 閱讀課件 了解課業目的。小組討論,確認採訪物件和需要 的管理要點。由組長確認分工和完成流程。收集資料,起草會談和調研大綱,製作調研問卷。進行訪問並記錄。完成報告 進行總結。訪談時間 2013年3月9日 10日。建築公...

管理者為什麼會再計畫中失敗

管理者為什麼會在計畫工作中失敗?次 對計畫工作的拖延推遲雖然從最高管理層到最低管理層,大家普遍都認識到了計畫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更常見的情況是各級管理者對計畫工作沒有真正承擔起責任來。他們有一種自然的傾向,就是讓今天存在問題排擠為明天的機會而進行的計畫工作。也寧願去 救火 應急 打蛇 也不願去做計畫,...

管理者最大的忌諱是什麼

第三,他的班子成員中,除了一位新招聘的同齡人之外,其他人的年齡都比他年長十歲以上。第四,他是在前一年由公司董事長火線提拔的。第五,他這次召集的會議是乙個臨時的事務性碰頭會。第六,他在這個惹事兒的 中沒有詢問對方在做什麼或者是否方便 而是直接問你在哪兒呢 第七,當我反問他,你認為這個衝突中誰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