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2021-05-16 01:02:26 字數 2452 閱讀 3378

二、自我效能感在教師層面的影響

在教師層面,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認為,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個行為的期望,它包括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兩部分。所謂結果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某種行為可能導致什麼樣的結果的推測,而效能預期則指個體對自己實施某行為的能力的主觀判斷。班杜拉進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會對行為的選擇、努力及堅持程度、情緒的激起與成就表現等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關於教師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會影響到教師在班級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可能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產生作用。

教師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夠最終影響學生的成就,是因為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其外部的行為表現,而這種行為表現又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能感進而支配學生的學習行為,最後影響其成就。gibson 等運用課堂觀察法對小學低年級的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的測量中發現,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師在課堂上對教學活動的投入和關注比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師要多,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師則將較多的時間消耗在教學之外。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注意對整個班的學生進行指導,不易受個別學生搗亂的影響,因而較能自如靈活地執行教學計畫。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師則很容易受到干擾,花過多的時間來解決個別學生的問題,從而忽視了對大多數學生的指導,對困難的處理顯得呆板,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計畫。ashton 等的研究也發現,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師一般迴避安排他們認為是超過自己能力的教學活動。他們在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方面缺乏足夠的耐心,不願花更多的精力去尋找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教學參考資料。

woolfolk & hoy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師比低的教師在對學生的控制中更易採取民主的態度,傾向於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自律精神。

我國學者李曄等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師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師在課堂時間的安排、課堂提問的認知水平、提問物件以及對學生的反饋方式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且均是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師的教學表現及效果更好。另外,台灣學者孫志麟的研究也發現,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與班級管理取向有關。

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師具有人文取向的控制意識和自主取向的動機信念;而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師則具有監控取向的控制意識和控制取向的動機信念。可見,教師的自我效能感不僅是教學效能的重要指標,而且是影響教師教學表現及學生學習表現的中介變數。

教學實踐層面,我們也能發現高效能教師認為和學生一起活動是重要和有意義的,認為自己對學生學習有正向作用而低效能教師對教學感到挫折和沮喪。對學生行為和成就的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師期望學生進步,而且往往能發現學生達成其期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老師預期學生失敗,且對教學努力有負面影響,以及不良行為。

為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促進自己的發展,積極正面的影響學生。

三、自我效能感在學生層面的影響

在現代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為引導者。自我效能感的強弱能對學生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表現的比較突出。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程度較高, 而且個體對自己有能力完成學業充滿信心,並為之努力。

學習能力的自我效能感還可以通過影響認知策略來間接影響學業成就;另外,自我效能感在成功歸因和學業成就也可起到中介的作用。在考試焦慮和考試成績之間也是中介作用。

另外,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個體關於成就情境、成就活動、成就活動目標、成功的意義和成功標準認知的信念強烈。自我效能感在成就目標定向和反饋尋求行為之間起著中介作用,成就目標定向是通過影響自我效能影響著反饋尋求行為的努力和數量。另有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與一般學習定向、學業學習定向和學業證實定向成正相關,與學業迴避定向是負相關,影響個體目標的設定。

我們還能常常發現,班級中一些優秀的學生有很強的自我監控學習行為,能有效的對自己所進行的活動進行自我調節與控制。與學習成績有密切的關係,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的組織、評價、計畫、目標設定、控制等學習自我監控行為都呈現出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感越強,越易採用自我監控的學習行為。

當然,這些群體中,一些學生能夠為自己學習活動設定明確目標,自覺地運用多種型別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執行性控制過程建立學習計畫,並有效對學習程序進行監控和調節,高效完成活動任務的學習者。自我效能感還影響個體的記憶。研究證實:

自我效能感越高,被試對fok的判斷等級也越高,準確性也越高,反之亦然;同時還證明了當自我效能感高時,高成就動機的被試比低成就動機的被試選擇的fok判斷等級高,其對fok判斷準確性亦高。

由此,在教育教學中,可通過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學生滿懷信心學習,進而增加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四、小結

自我效能感決定了教師和學生的行為選擇,決定了對該行為的堅持程度和努力程度,同時還影響了在處理事務時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換句話說,如果乙個人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那麼他就越有可能獲得他所期望的目標。通過了解自我效能感的現狀就能發現自己效能感中存在的問題,就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這樣不但可以對自己的行為以及學習效果帶來較好的影響,提高行為的有效性,同時還可以培養積極的自我概念,使自己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更為有效。

我們不難發現,自我效能感無論是在對於人的發展上、在對於人行為的有效性上,還是在對於人接受教育的有效性上,其作用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大,我們要在實踐層面增強自我效能感,促進其自身的發展。

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具體策略

教師通常傾向於將男生的成功歸因於能力,失敗歸因於發揮失誤 不努力 而將女生的成功歸因於運氣好 任務容易 刻苦等,失敗歸因於能力不行。在進行歸因引導時,就應該注意消除對於男女學生的偏見,對男女學生一視同仁 平等對待。盡可能多地收集關於學生的資料 盡可能客觀地分析學生的行為,對於歸因偏差的消除很重要。3...

提公升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

提高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途徑的分析研究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應對不同環境的需求或面臨新環境時的一種總體性的自信心。它是一種概括化的自我效能信念,能在較為廣泛的情境中對個體的行為進行 應對個體在面臨壓力時為減輕其負面影響而做出的認知和行為的努力過程。它作為應激和健康的中介機制,對身心健康的保護起重要...

結合自身實際 分析你的自我效能感

2 結合自身實際,分析你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能力及行為能否產生預期結果所抱的信念。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 bandura,1977 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種或某類任務,是個體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