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專業外語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2022-09-01 07:18:02 字數 1129 閱讀 6132

[摘要]專業外語學困生智力正常,但在外語聽、說、讀、寫、譯某幾個或所有方面學習效果欠佳。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學習效果,如自我效能信念,它通過影響人的選擇過程、認知過程、動機過程和情感過程調節著人的活動。根據學困生的心理特徵與外語教學的特點,培養學困生自我效能感,有望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提高學習效率。

[摘要]學困生外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培養途徑

學習者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不同的學習者認知態度、動機、自我效能感水平各不相同,這直接導致不同的認知結果。在影響外語學習程序的諸多變數中,學習者本身心理上的個別差異就是最重要的變數。(朱純,1994:

341)在學生智力水平相當的情況下,決定最終外語學習結果的是學習者本人。

一、學困生的定義及其成因

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聽說讀寫算以及推理等方面出現明顯的困難,學習成績低下,學業暫時達不到標準,學習心理有障礙,學習方法不對頭的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自卑——厭學——拒教」是學困生的三大特徵。

郭斯萍等(2006:89)認為,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發展的因素有三:學困生本人的原因;學校的原因;家庭的原因。

學習目的不明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會導致低的自我效能感;學校以學生的成績論英雄,反覆失敗的體驗讓學困生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從而損害他們自我效能的發展;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自我效能的發展,百依百順或過分嚴厲都會導致學困生低下的自我效能感。專業外語學困生是指在聽、說、讀、寫、譯某幾個或所有方面學習成績達不到標準的學生。

二、自我效能感的**及其作用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於2023年最早提出的(張大均,1999:98)。20世紀80年代以前,班杜拉把自我效能解釋為個人對自己實施成功所需的行為能力的期望,之後(2023年),在美國心理學會為其頒發傑出科學貢獻獎的授獎大會上,他做了題為《人類行為中自我效能機制》的演講,進一步豐富了這一理論。

80年代以後則又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對行為操作能力的知覺以及有關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認為「人們對組織和實施要達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動過程的能力判斷」是「知覺到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其結果就是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價值系統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

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具體策略

教師通常傾向於將男生的成功歸因於能力,失敗歸因於發揮失誤 不努力 而將女生的成功歸因於運氣好 任務容易 刻苦等,失敗歸因於能力不行。在進行歸因引導時,就應該注意消除對於男女學生的偏見,對男女學生一視同仁 平等對待。盡可能多地收集關於學生的資料 盡可能客觀地分析學生的行為,對於歸因偏差的消除很重要。3...

提公升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

提高研究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途徑的分析研究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應對不同環境的需求或面臨新環境時的一種總體性的自信心。它是一種概括化的自我效能信念,能在較為廣泛的情境中對個體的行為進行 應對個體在面臨壓力時為減輕其負面影響而做出的認知和行為的努力過程。它作為應激和健康的中介機制,對身心健康的保護起重要...

論自我效能感在維護教師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摘要 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是非常明顯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決定了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現在教師自我效能感決定教師的應激焦慮水平 決定教師的自信心 防止教師職業的習得性無助感,形成教師心理健康的馬太效應。教師可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 對問題的合理歸因與適當的情緒宣洩方法達到提公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