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主題設計的思考和實踐

2023-01-30 23:18:06 字數 4631 閱讀 5106

尼采曾經說過:教育乃是對創造物的愛,是超出自愛的厚愛。

教學不僅是一種智力活動,而且與德性習得緊密相連。因為在教學中除了傳授給學生知識外,還要考慮到這些知識對其所要成為的「人」的影響。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常常思考:

通過一堂歷史課,應該讓學生得到些什麼?除了歷史的基本知識外,是否應該考慮更加長遠的目標。隨著新課程的全面鋪開,這樣的機會也來了。

一、審視課程改革解析教學價值

作為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於2023年4月頒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高中課標》)。這是教育部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研製組,在完成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研製後,繼續推進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的階段性成果。新頒布的《高中課標》反映了世界各國的基礎教育發展趨勢和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的快速發展的實際。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①,也就是說課程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課程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課程要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高中課標》清晰地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程序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學科」②。

在課程目標上,《高中課標》繼承了2023年頒布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關於教學目標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歷史意識」、「國際意識」、「公民意識」、「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養」等的優點,對歷史課程價值與功能的表述做了更全面更科學的敘述。它把「課程目標」分為三部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了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尤其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取代「思想教育」,更務實,適當淡化了歷史課程的政治功能,突出體現了歷史課程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

在課程內容上,《高中課標》提出要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絡,這樣就密切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絡,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性,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利於**性學習的開展,符合課程改革的精神。《高中課標》指導下推出的新教材打破了傳統「以時間為主線」的簡明通史和章節體體例,改變了長期使用的通史體例,將所要求的課程內容按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分成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模組學習內容,涵蓋人類歷史發展的主要領域,選取這些領域發展程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實,加深學生對歷史發展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歷史思維能力。同時為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設計了歷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和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文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六個選修模組。

新課改給我們帶來的是新的核心理念、新的課程目標、新的課程內容,學習模組從體系、結構和內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現,對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如何在課堂中讓學生真正實現「三維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筆者認為,由於歷史學科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性和幫助學生構建思想、完善人格的職責,這賦予歷史教學應該體現以思想感悟為主體的教學「主題」的使命。所以,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確立教學「主題」或教學「立意」對實現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有著重要意義。

那麼,何謂教學「主題」呢?

《現代漢語詞典》指出:「主題」是指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正如寫一篇文章必須要具備中心思想來反映作者的寫作意圖一樣,一節課也需要中心思想,即教學「主題」,也可稱為教學立意、主題立意。

教學「主題」是教師構思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和根本意圖,是教學目標最主要的體現,是歷史課堂教學的「思想靈魂」,是教師個人實現其教學價值的核心。它具有獨特的個體性。合理的教學「主題」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思想內涵和增強歷史教學育人功能。

中學歷史教學的學科特徵和教學要求,都決定了構建以「主題」為中心的歷史課堂教學的特殊意義。

課堂教學本身是乙個藝術化的實體,是不同物件圍繞適當的話題進行思想交流而實現育人共進目標的過程化載體,是乙個藝術化的思想運作系統。通過確立教學「主題」,教師根據「主題」重新規劃教材結構,進行實效化的教學環節設計,使教學邏輯嚴密而緊湊;學生依據「主題」實現思想交流,思考學習有了明確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間。

如朱能老師《發現·傳遞——探尋2023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後的百家爭鳴》一課設計的教學「主題」是「面對多元價值,傳遞文化精神需要我們有度地對待經典」。簡單一點說,就是「有度地認識經典思想」。圍繞這個教學靈魂,朱老師選擇了讀(朗讀諸子名言)、思(結合歷史和現實,社會與個人的思考)、 說(積極表達,與他人交流共享)三步走的教學方法,達到了師生雙贏的效果。

二、審視課堂現狀明確改進方向

構建以「主題」為中心的歷史課堂教學對實現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有重要意義,但走進今天中學歷史課堂,不難發現這樣一些問題:

有的歷史課堂沒有「主題」,僅僅是歷史知識的簡單堆砌和解釋。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則只知「書上是這麼說的」,卻不了解史實之間的相互聯絡,更不理解史實背後所隱含的思想內涵、人文背景,整堂課結構鬆散、思想沒有深度。教師不能正確區分教學主題與教學重點、教學目標等概念,認為只要講清了重點,就能達成教學目標,也就實現了歷史教學的價值。

有的歷史課堂有「主題」,但主題定位不合理。或者過深,或者過淺。主題定位必須要符合學情,主題定位「過深」,學生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存,所謂「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制約了學生思考空間;主題定位「過淺」,答案得來不費吹灰之力,學生學習沒有成就感,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會被消磨殆盡。

例如,《歷史》必修ⅲ專題七第二節《追尋生命的起源》一課,如果將主題設計為「進與退:科學與宗教的關係」,選題雖好但超出了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

有的歷史課堂「主題」多重性,有幾個教學重點就有幾個主題。這樣教學重點不但不突出,反而失去了重點。什麼都是重點,結果都成了非重點。

教師越是什麼都想給學生,學生越是學不好,導致教學過程艱澀遲滯、效率低下。如《歷史》必修ⅰ專題三第三節《新民主主義革命》一節知識點多,如果每個知識點都定為主題,不僅會影響教學進度,而且對學生學習也不利。

為什麼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上述問題?筆者認為一是教師對「主題」概念不清;二是教師「主題」意識不夠;三是教師「主題」定位策略失當。

據海寧一中老師對該校高中部全體172位教師調查所知,有98位教師從來沒有有意識地實踐「主題下的課堂教學」,佔全校教師的57%,他們共同的原因都是不知該如何確定教學主題,其中又有43.8% 的教師連「教學主題」、「主題立意」的名稱都尚未聽說過。③筆者對本校9位歷史教師進行調查,有5位教師在教學中實踐過「主題教學」,佔全體歷史教師的55.

6%。這說明歷史教師的「主題意識」較其他學科強一些,但這個數字依然不容樂觀,而且多數老師對「主題」定位是否合理性產生懷疑。這串資料充分印證了筆者的分析。

三、確立教學「立意」 實踐「主題」教學

教學「主題」的確定,是乙個從歷史材料到歷史認識的歸納、提煉過程,也是舊認識基礎上的再認識的過程,它包含對教師教育思想、歷史認識、史料積累、思維論證等多方面能力的嚴峻考驗。教學「主題」在課堂教學中具有特殊地位,一堂課的教學「主題」並不是唯一的,應當是有所選擇的。教學「主題」的定位能夠衡量教師構思教案思想的認識程度和合理化比例。

那麼該如何確定「主題」呢?

1、教學「主題」確立要體現新課標要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④,是當代中國加快現代化發展程序賦予教育的歷史使命。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務,在貫徹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凸顯新課程的理念,尤其是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站在新課程理念的高度,遵循《高中課標》(浙江省體現為《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要求,以適應教育教學的新趨勢。

教學「主題」的確定必須基於課程標準,而不能超越甚至是脫離課程標準。例如必修ⅲ專題七第二節《追尋生命的起源》一課,《高中課標》和《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教學指導意見》)的要求分別是:

【課標內容】簡述演化論的主要觀點,概括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源。

【教學指導意見】

《教學指導意見》中的「基本要求」是全體學生應達到的要求,屬於歷史會考範圍;「發展要求」是有志於向人文社會學科方向發展學生應達到的要求,屬於歷史高考範圍。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時,只要根據「基本要求」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主題」。如果將教學「主題」設計為「了解科學與宗教的分歧及其鬥爭」「了解科學與宗教的關係」「感悟完美精神世界的必需要素」等則與《教學指導意見》的要求有相當的距離。

所以根據《教學指導意見》將教學「主題」確定為「感受科學精神」、「理解個人因素在歷史程序中的作用」、「真理的追尋」、「讓偉人的科學探索精神薪火傳承,生生不息」等等應當都是不錯的選題。

4、「我邁出了一小步,但人類邁出了一大步。」這句話是阿姆斯特朗說的。2、教學「主題」確立要依託教材內容

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得不受制於教材。在新課程背景下,教材的地位雖然已經明顯下降,但畢竟是學生手中的主要學材,也是教師手中的主要教學資源,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得不受制於這一現實。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主題」的設計不但要有意義,而且要有一定包容度,即能夠盡量多地涵蓋所教學的內容。教師可以從歷史教材入手,理解整合歷史教材內容,挖掘史料內容的思想性,提煉與教學材料相匹配的教學「主題」。

7、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屬於化學反應。硫酸銅溶液的顏色是藍色,將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我們發現鐵釘變紅了。《歷史》必修ⅰ專題三第三課《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以從「五四運動」講到「開國大典」,包括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從教學容量上看,本節內容繁多,時間跨度大,涵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近30年的的歷史,包含了很多重要歷史事件: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革命運動、「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闢、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開國大典等;從課時上看,這一課的內容過去要用二十個課時左右才能完成,新課程則安排在一課(2課時)內,這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挑戰。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途徑探索

作者 楊金蓮 中學課程輔導 教師教育 上 下 2017年第10期 摘要 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就必須轉變教育觀念 重視學科核心素養 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因時因材施教 改變單一的評價模式,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適應資訊時代和知識社會...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堂教學的「活化」

作者 蔣華強 江蘇教育研究 2012年第11期 歷史是絢麗多彩的,歷史課堂教學也應該精彩紛呈。如果歷史課堂教學淪為簡單的知識灌輸和機械的重複訓練,必然枯燥無味,缺乏活力。一 課堂教學的 活化 指向學生主體意識的啟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主體意識的啟用必須著重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啟導學生的思維,喚起學...

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教好高中歷史課程

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如何教好高中歷史課程,一直是我多年認真思考的問題。根據多年的實踐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一些認識。1.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古今的聯絡,應當認識到以下方面 歷史教學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是新課改所倡導的精神,歷史課程標準 也提出歷史課 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