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

2023-01-29 18:42:03 字數 1237 閱讀 6963

蔡仁夫老師以其質樸的語言展現他古文的底蘊,而谷芬芬老師則以他的激情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冬景西湖圖。

谷芬芬老師抓住文中的兩個關鍵詞「痴」和「金陵」來解讀全文以及張岱所要表現的愛國情感。首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到一字評價張岱——痴,並引導學生去文中搜尋哪些方面表現出張岱的「痴」。這裡學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餘挐一小舟」,學生認為當別人在家取暖時,他選擇了去看雪景。

此時,學生已能找到,但谷老師為更凸顯其痴,便將張岱的《明聖三湖》中的詩句引出來。在這首詩裡,張岱明確指出他人喜歡在春、夏遊西湖,但他卻喜歡選擇秋冬二季。從這裡,學生並能總結出他在「行」上的痴。

除了「行痴」之外,還有什麼呢?學生便更進一步的挖掘課文中的「景痴」、「人痴」。谷老師不單停留的表層,更通過對「金陵」理解提公升了的主題。

即由「人痴」延伸到的主旨——亡國之思,故國之痛。整篇圍繞乙個「痴」字展開,並由「金陵」二字將思想推向高潮。

這堂課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對語言的分析更是精湛,如乙個連詞「與」。谷老師問學生:「文中的『天與雲與山與水』,作者明明可簡潔地說『天與雲與山與水』,為何又非要多添乙個『與』字呢?

」這便引發學生的思考,以乙個「與」字,用在這裡到底有什麼好處。後來學生聯絡整個意境的話,便自然得出。因為那時霧氣很大,用「與」可意為因看不清而連成一片,而不用「與」,就給人一種孤立的感覺。

當學生有了這層理解之後,再聯絡後面的「上下一白」,便能感受到一種浩大之氣。這便由一字引到一句,再由句引到一種意境,最後發出自身渺小之感。

除這裡之外,谷老師借用量詞替換法,來引到學生去理解古文背後的意蘊,即第一組是原文,第二組將量詞替換:痕(道)——堤、點(座)——湖心亭、芥(只)——余舟、粒(個)——人,量詞替換後,學生便自然而然體會到替換後的字將破壞原有的浩大之氣,且與當時霧氣大的環境相牴觸,最後引到「人生如滄海一粟」,作為明朝遺民張岱的滄桑之感。對於語言的品味,谷老師做到細緻入微,實乃令人佩服。

本篇用了白描手法,對於這點該如何讓學生找出呢?谷老師是這樣說的,「張岱太厲害了,單單幾筆便將這蒼茫浩大氣勢,人生感慨,西湖雪景勾勒出來。如果是我們學雪景,會用什麼方法?

」此時,學生會說用修辭、優美的語句等等,谷老師藉由學生的回答,再次反問,張岱為何只用寥寥幾筆便勾勒出?學生便說這裡用了白描手法。學生之所以能答對,可能是看了課後練習,可能是看了參考書,但什麼是白描仍是不甚了解。

谷老師便借助以中國水墨畫為模板的幻燈片來做了進一步的講解,學生此時恍然大悟。

這堂課優點很多,除上面所述之外,還有板書的新穎等等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古文的教學不單要將主幹理清,其旁枝亦要引導到位,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

家庭是幼兒語言活動的重要環境,為了與家長配合做好幼兒閱讀訓練工作,孩子一入園就召開家長會,給家長提出早期抓好幼兒閱讀的要求。我把幼兒在園裡的閱讀活動及閱讀情況及時傳遞給家長,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長朗誦兒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長共同配合,一道訓練,幼兒的閱讀能力提高很快。一般說來,教師 概念之形成經歷了十分...

湖心亭看雪 反思

白塔寺中學曹玉雲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覆誦讀,並背誦 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並運用白描手法。針對目標,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環節 1.導語 2.展示教學目標 3.學生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 4.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這裡包括教師範讀 學生...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 與山 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驚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