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2022-12-28 14:09:05 字數 5246 閱讀 9976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體會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3.誦讀課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4.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和閒情雅趣。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課型:賞讀課

教學方法:讀讀,說說,議議。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有沒有同學去過杭州西湖呢?

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

1、 【唐】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貿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歌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陽裡白沙堤。

3、 【宋】蘇軾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4、 【宋】楊萬里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5、 【宋】林公升 《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請同學們欣賞一組杭州西湖風光**。

第一組:(春夏秋冬) 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

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乙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隨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賞雪景並體會作者情感。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簡介: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

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

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

1.注音:

崇禎 (chóng zhēn) 更(gēng)定毳(cuì)衣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 氈(zhān) 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聽朗讀錄音,把握字音及停頓。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是日更定:是,這。 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算起。定,開始.

餘挐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冰花一片瀰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較這裡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別。)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下船:等到。

4.試譯下列文句,突破難點

a、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b、擁毳衣爐火

c、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d、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有兩三粒而已。

e、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f、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請同學試譯課文,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舉手提問或同學討論;如無太多疑問,則請同學試譯段落(可直譯,可意譯),其他同學評價。螢幕顯示課文的譯文,供學生參考。)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好幾天的大雪,湖中沒有人的說話聲也沒有鳥叫聲。這一天初更以後,我劃著乙隻小船,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乙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

冰花一片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一道痕跡,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點,我的船像一片飄在湖中的芥葉一樣,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公尺粒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面對面坐在那兒,乙個小書童燒著火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的說:「想不到在湖中還能遇見你這樣(痴情賞雪的)的人。

」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痛飲了三大杯酒後告別。我問他們的姓名,(他們回答)說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我到達自己船的時候,船伕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痴,還有像先生一樣痴的人!」

四、 整體感知文意

1、本文寫誰做什麼?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能根據課文大意來評價一下嗎?

(張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個「痴人」。)

2、你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個「痴人」?

(學生討論並明確課文所寫「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獨行

痴景(奇景)(白描): 上下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樂醉情自然

3、「痴」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內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五、 合作**:

1、說說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麼特色?

(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會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教師點撥: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

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

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1) 作者疊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表現了出來。這是對湖心亭雪景的總體描繪。

(2)「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作者通過這些高度準確而形象的數量詞,暗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列舉白描(抽象、概括),、渲染(形象,具體)的例子: 以及其他描寫方法讓學生辨認

3、湖心亭巧遇是敘事、是抒情?

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卻又寫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壞了?

讀「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以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答作者之所以選擇更定後獨往觀雪,是因為不願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也因為此時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此時此地此景,能夠遇見遊人,不能不說是奇蹟,那兩人也都「大喜」,感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幾人痛飲而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寫「兩人」「大喜」,即寫自己大喜,寫「餘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此處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變化。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

4、「問其姓氏」,「客」卻未答姓氏,僅寫其籍貫及來由,何故?

明確:及寫到「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難言之隱。1、可能如作者一樣孤高傲世,不屑與他人相識,因此回答時故意語焉不詳,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

2、他可能也是明代遺民,客居在這裡,不便明言。3、一方面是由於張岱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至於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里等世俗的問題並不在意;4、另一方面能夠真實地體現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詢問對方身份之時,也是彼此分別之時,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這怎麼能不叫人遺憾!

5、 品味舟子的話: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個「痴』』字,收束全文:體現了俗人之見,但「痴」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呢?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鳥聲俱絕」仍出來賞雪。

「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說明是早有準備,更體現了他們共同的「痴」。 學生由此生髮開去,大膽提出自己的理解。

6、從「獨往湖心亭」中的「獨」字可見是一人前往,為何又寫「舟中人兩三粒」,結尾又寫舟子?是否矛盾?

明確:這裡並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為之。在作者看來,茫茫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強烈的自我意識、自我情懷的一種寫照。

文中人物雖不多,但形象各異。煮酒的童子默默無聲,顯然已深諳自己主人的性情與志趣,早就見怪不怪,甚至很可能已經受到了一些感染和薰陶。舟子則直人快語,過慣了凡夫俗子的現實生活,他整日的操心勞力可能就只是為了自己或者一家人的柴公尺油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沒有那份閒情逸致,所以他對這些「怪異」的行為是百思不得其解。

7、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

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

8、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係的?(聯絡全文)

明確:敘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開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中間交代了遊蹤「到亭上」「及下船」,並且記敘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敘事中處處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後,人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出一股肅殺、冷寂,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及與眾不同的情趣。再如「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看似矛盾,實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有獨自賞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驚喜,有分別的傷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這正透露出作者遊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此正謂: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寫景、敘事、抒情融於一爐,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湖心亭看雪 教案

教學活動設計 年月日第周授課時數 1課時課題 第29課湖心亭看雪 新課程標準 對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提出了要求 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 教學物件分析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粗步理解 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 雅情操與趣味的薰陶。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反思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 與山 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驚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導學案 劉翠真教學目標 1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指導學生背誦本文。2 通過反覆朗讀 小組合作交流 教師精講點拔的方法,解決疑難問題。3 通過對比賞析,體會本文的用詞簡練與白描的寫作手法。二 重點難點 1 重點 體會本文的用詞簡練,指導學生背誦。2 難點 用詞簡練與白描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