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2023-01-29 07:48:02 字數 4397 閱讀 1503

篇一:《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李春燕

岑溪市安平中學李春燕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後,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全班交流小組裡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乙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為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秘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乾的心靈」等,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乙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後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麼是象徵,接著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加以說明,例如,梅花象徵高潔,鴿子象徵和平,烏鴉象

徵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徵」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徵著「重重困難」並不是

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徵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著再點出文中的「海」象徵「理想的境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象徵的含義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呢?

我認為自己今後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乙個問題。

篇二: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青原區思源實驗學校曾茶香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詩歌是我一直比較喜歡的的文學體裁,我在兩個班同時上了這一課,給我很多感受和思考:

一、心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為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首先,我把這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品味詩歌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三次朗讀。一是學生自由讀,讀準字音;二是教師示範讀,讀準節奏;三是學完課文後,學生齊讀,讀出情感。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秘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乾的心靈」等,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乙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

課堂上,我以「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為例句,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賞析,接下來學生自由發言不是很積極,像「隱秘的想望」、「飄來的種子」如何理解都沒有學生說到。至於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可能也不是自己悟出來的,大部分同學是課前通過預習查閱了資料書。

二、思考

課後我一直在想:1、為什麼第一節課在七(2)班沒有根據自己的預設上得效果更好,第二節在七(6)班按課堂設計來上效果反而不怎麼好,是對學生不了解,還是沒以學生為本?2、我們的語文課堂都按高效課堂這幾個環節進行是不是少了點語文味,好像有點在講習題,我認為自己今後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乙個問題。

2023年11月28日

篇三:《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學習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掌握初中語文「自動·互動·擴充套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1.重點: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掌握初中語文「自動·互動·擴充套件」的學習方式。

2.難點:初步領悟課文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

學習準備:製作多**課件,**朗誦錄音。

學習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型:自主學習課

知識鏈結

.作者簡介:王家新,2023年出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2023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2023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

2023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2023年離開。2023年去英國。2023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2023年)、《游動懸崖》(2023年)等。

課堂匯入:

同學們你有快樂難忘的童年嗎?你能告訴我它的樣子嗎?是啊!

剛才同學們都談得很好,這裡有我在初中時寫過的一首懷念童年的小詩。一塊欣賞一下。每個都有自己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的作者就告訴了我們乙個孩子的夢想和尋夢的過程。

他真的能找到大海嗎?讀完本詩你來告訴大家,好嗎?

預習展示

1.給黑體字注音,解釋劃線的詞語。

(1)(chī):發呆地想。(2)(3):凝結成。

(4)**(you):吸引,招引。(5)喧騰(xuān):喧鬧沸騰。(6)漫溼:水滿濕潤。

2.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1)朗讀指導,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或聽課文錄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合作**:

一、出示互動學習任務:請同學們通讀全詩,完成下列問題:

1、「我常伏在視窗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麼?在這裡有什麼含義?

2、為什麼說是「隱秘的想望」?

3、為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4、「給我的幻想打了乙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二、請同學們自讀全詩,獨立思考以上問題;

三、把自己的對問題的思考在互動小組內交流、討論;

四、請小組代表發表本組意見;其他各小組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

交流展示:

1、「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裡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2、因為「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是「隱秘」的。

3、「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裡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運用的是擬人手法。

4、「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課堂檢測:

1、有感情地熟讀全詩;2、《同步》p1整體感知、基礎訓練1—4題。

第二課時

課堂匯入:

預習展示:

朗讀比賽:

小組間比賽:1、各抽一人比比賽;2、小組齊讀比賽;

合作**:

(一)通讀全詩,在獨立思考地基礎上在合作小組內交流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2、詩歌兩部分的內容請各用一句話概括出。

3、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請同學們自讀全詩,獨立思考以上問題。

(三)把自己的對問題的思考在互動小組內交流、討論;

(四)請小組代表發表本組意見;其他各小組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

交流展示

1、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因為詩人領悟到媽媽所說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海」是指理想的境界,「山」是比喻重重困難。

2、第一節內容是寫童年時對山外世界的嚮往;第二節寫長大後對理想的追求和奮鬥;

3、戰勝困難,實現人生的理想。

課堂檢測:

1、請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詩句,試談談你喜歡的原因。

2、再讀詩文,請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詩句,讓大家幫你解答。

3、在你的人生中肯定也會遇到這種幻想,請你說出大家聽聽。

4、讓我們再次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這首詩中詩人借助於群山和大海這兩個意象,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與哲理,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終究將會實現。

五、板書

海比喻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1 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作為第七冊的第一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奠定基調的作用。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在第一節課上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刻意放大了學生討論 發問 自由交流等環節所佔的比重,以此喚起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學校要求培訓回來後上一節回報課,於是,我按教學進度備了 在山的那邊 在山的那邊 是詩人王家新大學時代的一首詩,這首詩安排在莫頓.亨特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 之後,學生理解起來並無多大障礙。但新課改要求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即在聽 說 讀 寫上做文章,彰顯語文課的語文色彩。因此,在這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設計...

在山的那邊 反思

1 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在第一節課上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刻意放大了學生討論 發問 自由交流等環節所佔的比重,以此喚起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為今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2 以讀為本。在學習這首詩時,教師充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