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 反思

2022-10-23 22:06:06 字數 5341 閱讀 9063

1、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在第一節課上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刻意放大了學生討論、發問、自由交流等環節所佔的比重,以此喚起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為今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2、以讀為本。

在學習這首詩時,教師充分注意和發揮了朗讀的作用,靈活地運用範讀、指名讀、齊讀、快速讀、激情誦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悟哲理,品味意蘊,培養朗讀能力。

3、賞識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我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沒關係,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們比我想像的還棒」、「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雖然你的不夠完美,但你的思維很開闊」等等。這些激勵性的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山的那邊》作為第七冊的開篇之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在通過它向學生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知識的傳授反倒稍顯次要了。

《紫藤蘿瀑布》課後反思

前兩課時主要從作者的寫作背景、字詞的認識以及課文的內容、重點語句的分析上來講解。前兩課時的重點放在對文章的語句分析,從而來解析作者的寫作意圖。而第三課時的重點放在對文章的結構、寫作特色、寫作方法上進行講解。

因為作為七年級學生即將面臨著作文的挑戰。雖然小學的作文有一定的基礎,但初中的作文卻在量上有了較大的提高。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乙個難題。

因此,在開學初就應加強這方面的知道。這樣就可以結合課文作者的寫作思路來為學生找到一條寫作的路徑。

一、寫作結構:

這部分主要針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乏條理性而言可以規範學生的寫作。因此我根據《紫藤蘿瀑布》的寫作方法入手然後再從作者看到盛開的藤蘿花引出對文章結構的分析。通過賞花——憶花——思花的過程來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寫作順序。

在這方面我重點對段與段之間的聯絡進行了指導性的分析,主要讓學生知道每一段落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絡。自己在寫作中應怎樣安排自己的文章段落。

二、在寫作特色上重點對文章的寫作方法以及語言特色上進行分析。。可以豐富他們的寫作技巧。

三、修辭方法:

這篇文章在修辭的運用方面也比較有特色。是初中學生轉變寫作技巧的最好的教材。我就利用它的分析來擴充套件他們的練句水平。

可以豐富語句的生動性。通過對文章的閱讀,結合三方面的分析即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又把學生的寫作結合。這樣為他們的文章的寫作起到乙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的信念》教學反思

《我的信念》講完了,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不知是自己被自己感動了,還是自己被居里的偉大人格魅力所折服了。這位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竟然把自己看得如此平凡。讀這篇文章,不僅要用眼讀,更要用心讀,用你的心去貼近那顆偉大的水晶般的心!

在教學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做得不好。

一、學生「梳理」課文的時間不太充分。

這篇課文篇幅相對來說比較長,這就給「梳理」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學生必須對課文經過一番梳理才能到達融會貫通,但我給學生的時間比較少,致使學生在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上比較費勁,最後經過了老師的點撥才說出了以下三個方面:

①科學工作者的宗旨是**真理,而不是謀求物質上的利益。

②科學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寧靜、需要時間。

③科學研究需要奉獻精神。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尤其是這種篇幅較長的課文,需再給學生較長的時間,哪怕用一課時來讀,也要讀透徹。只有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才不會那麼吃力。

二、對於「獻身」的理解還需加強。

獻身精神是全文核心,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質的根本,把握這一點,才能融會貫通。學生理解的不透徹。他們只看到了居里的研究環境非常惡劣,並沒有理解到她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什麼。

一種信念,一種對科學的執著。讓學生真正理解:既沒有閒暇、也沒有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

這句話所體現出來的真正東西非常重要。居里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和任何乙個榮譽上盡情的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沒被美譽所累。

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直到她死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裡,還有射線在不停的釋放。愛因斯坦說:

「在所有的世界知名人物中,瑪麗·居里是惟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她淡淡的生活,靜靜的思考,執著的進取,直到智慧型的高點。這都需要學生去認真理解,體會「獻身」的真正含義。

而我在教學中這方面點撥的不夠,應該讓學生有一種敬畏-對這位豎立在智慧型高地上的偉人!這才是教學所需的效果。

《秋天》教學反思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歡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別喜歡《秋天》這首詩歌。這首詩的作者以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視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動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詩歌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描寫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語言優美生動,易於朗讀和背誦。

在作者的筆下蘋果姐姐會因為天氣涼了,嚷著要披紅襖;葡萄妹妹要披紫袍……這首詩富有童真童趣,貼近學生情感,學生學起來自然興趣盎然。

在本課的教學之前,我先布置學生請爸爸、媽媽帶領自己去觀察秋天,描繪秋天,歌唱秋天,這x樣,整合成全新的語文大課堂,變單純文字的語文學習為綜合性課文學習。在教學時,我將詩歌展開一幅幅畫面,把**對照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並抓住抒情這條線,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這樣,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了。

教學後,我讓學生再次走進大自然,去尋找秋天。再蒐集一下古人描寫秋天的詩文,比較古今寫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時代的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秋天之美。最後仿照本文的形式寫上一兩小節秋天的詩或寫一篇讚美秋天的小練筆。

充分讓學生去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熱愛、讚美的情懷。

《看雲識天氣》教學反思

上完《看雲識天氣》後,我感觸頗多。在這裡我談一談我的教學反思:

雲的形狀,光彩與天氣的關係用圖表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把雲的各種開頭各種光彩與天氣的關係展現得一目了然,脈絡清晰。可以通過**設計,幫助學生理清頭緒,明確概念。

上完課後,我才明白了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我在「看雲識天氣」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從雲的形狀來判定雲的種類,我就在現實生活中做不好,怎麼能很好地教給學生呢下去後,多找一下關於「看雲識天氣」的雲的開頭光彩的**,多分析,多比較,充實自己,適當的機會,在班上辦乙個雲的形狀,光彩的**展覽,成立乙個氣象預報小組,使本節課的外延更廣泛,更美好。

多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雲的形狀,來向,厚薄,顏色,移速等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這些諺語蘊含著豐富的物候知識,是他們心血和智慧型的結晶。

讓學生多積累一些諺語,是很有好處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這些諺語:「天上鉤勾雲,地下雨淋淋」,「炮台雲,雨淋淋」,「雲交雲,雨快臨」等朗朗上口的諺語,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一切教學過程最終都必須以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能力為目的。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不斷發展,它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如何使說明文說得更科學,更有時代的氣息,這就要求教師以主導作用之火,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在本文教學中怎樣表現它的時代氣息?可在教學中設計要學生修改,加工文章結尾的訓練──「看雲識天氣」的侷限性。這樣的設計,可以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

總之,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慶幸的是,我找到了針對不足而採取的方法措施。讓我們共勉吧!

《山市》教學反思

這些天,我一直在教文言文,學生背不上,氣死我也!私下問過不少學生,他們都認為學習文言文,是一件異常痛苦的事。不僅要大量的背誦,而且課堂也較枯燥。

為了讓課堂呈現輕鬆、愉快的氣氛,我在《山市》的教學中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的學習方式。

不懈地訓練及反覆的強調,使學生養成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本節課學生就在這方面表現得很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培養學生課後查詢資料的習慣。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氣氛濃郁,學生個性才能獲得發展,潛能才能得到開發。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讚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並能做到舉一反三。

4、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絡,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風箏》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

本節課上得成功的關鍵在於: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在上課前一節課先和學生講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學習活動。告訴學生:

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台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會常常把講台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裡施展自己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顆種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陽光。我對學生提出幾個「允許」: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保留不同於老師的差點,允許隨時質疑老師的講述。

在把新課改的理念滲透給學生的基礎上開始上新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班上有個學生叫王偉凡,一回到家裡,就嚷著要爸爸媽媽也和她是平等的關係,因為老師今天告訴她們: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

由此看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相當大。

二、本課中學生好的思維方法。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有時會超越教師的設想,這是教學相長的好機會。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用於再教學時啟迪學生的思維。

上完本課,我空出時間讓學生質疑,有位學生提出:課文最後一句話「我倒不如躲到隸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怎麼理解?

說真的,我認為把魯迅寫的《風箏》安排在第一課,未免太難了。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語言比較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剛進初中的學生?這位同學提出本課觸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話。

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後請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強調地指出:當時封建社會黑暗勢力、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須堅持戰鬥,不能退縮!

」另一位同學接著回答:「這句話和第二段中的『我現在在**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相照應。

我去查有關的資料,作者寫這篇的文章是2023年,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統治下,所以,這句話是當時自然氣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對政治氣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學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我都讓他們通過討論自行解決。同學預習課文時,碰到問題能去查詢資料,這是一種**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

通過幾節課和同學一起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1 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作為第七冊的第一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奠定基調的作用。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在第一節課上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刻意放大了學生討論 發問 自由交流等環節所佔的比重,以此喚起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學校要求培訓回來後上一節回報課,於是,我按教學進度備了 在山的那邊 在山的那邊 是詩人王家新大學時代的一首詩,這首詩安排在莫頓.亨特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 之後,學生理解起來並無多大障礙。但新課改要求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即在聽 說 讀 寫上做文章,彰顯語文課的語文色彩。因此,在這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設計...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一 在山的那邊 教學反思李春燕 岑溪市安平中學李春燕 在山的那邊 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