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2023-01-28 15:24:06 字數 2766 閱讀 3988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最小公倍數是一節概念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看似並無多大聯絡,為了使學生體驗到概念與生活的聯絡,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我們對教材內容作了適當的補充調整,將運動會的情景貫穿始終。

在解決實際問題猜一猜, 參加接力比賽的同學可能有多少人?至少有多少人?的同時很自然的得到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為後面算理的**做好了鋪墊。

這樣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絡的,體會到學習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特點。

2、通過自主**引導學生構建概念和方法

(1)概念的構建

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的概念非常的相似,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這部分內容我們採用遷移、引導的形式進行概念的構建。利用問題24與3和4分別是什麼關係引導學生發現24 是3的倍數,同時也是4的倍數。

利用舊知很順利的自主構建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2) 方法的構建

最小公倍數這節課的重難點就在於理解求最小公倍數的算理。在算理的突破上,我們採用了對比的手段。利用已有的分解質因數的知識有效的進行了對比。

當學生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計算出[18,30]=2335=90 後,設計了問題: 2、3是什麼?3、5是什麼?

兩個3一樣嗎?明確了公有質因數和獨有質因數以後,又將18和30的全部的質因數相乘和[18,30]進行對比。學生很直觀的看到,公有的要選代表保證是最小的?

獨有的全取保證是公倍數?把兩個結合起來就是最小公倍數。算理在直觀的比較中一目了然。

而求最小公倍數的短除的形式,學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礎上,加上求最大公約數的知識經驗,理解起來已然順理成章。

接下來我們結合運動會專案設計乙個題目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求12和28的最小公倍數。使學生在練習中自然的對演算法進行優化,自主構建出短處形式的解題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利用已有的認識結構,自己動腦、動口,將直觀比較與親身體驗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絡,進行自主構建。

3、發揮習題作用進行算理鞏固

數學課堂上學生在建立起概念,找到解題方法之後,必須做相應的數學練習題,才能對知識進行鞏固,對算理加深理解,才能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思維能力。

我們設計以下兩個練習題: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1)填空

a=235

b=357

則[a,b]= (最小公倍數是多少?你是怎麼找的?)

設計這道練習題的目的有兩個。第一:鞏固算理,突出應用算理靈活、巧妙的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這道題除了應用算理直接用2357=210以外,還可以將a、b的結果分別計算出來後再用短除的形式計算[a,b]。

這一方法對於那些對算理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尤其是不能靈活的應用算理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好方法。在我們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中很需要這種我們自認為麻煩的方法。

(2)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12,這兩個數可能是( )和( )。

設計這道練習題的目的也有兩個。首先,通過這道題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習熱情推向乙個高潮。同時引出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具有互質關係、倍數關係、一般關係的三組數。

其次,將求具有互質關係、倍數關係、一般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規律進行遷移,通過自主**,總結出具有這三種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規律。

三、需要改進的地方

1、自己在教學中語言還不夠簡練,對學生放手還不夠。有些問題可以大膽放手。

要練說,先練膽。說話膽小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障礙。不少幼兒當眾說話時顯得膽怯:

有的結巴重複,面紅耳赤;有的聲音極低,自講自聽;有的低頭不語,扯衣服,扭身子。總之,說話時外部表現不自然。我抓住練膽這個關鍵,面向全體,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兒建立和諧的語言交流關係。每當和幼兒講話時,我總是笑臉相迎,聲音親切,動作親暱,消除幼兒畏懼心理,讓他能主動的、無拘無束地和我交談。二是注重培養幼兒敢於當眾說話的習慣。

或在課堂教學中,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取消了先舉手後發言的約束,多採取自由討論和談話的形式,給每個幼兒較多的當眾說話的機會,培養幼兒愛說話敢說話的興趣,對一些說話有困難的幼兒,我總是認真地耐心地聽,熱情地幫助和鼓勵他把話說完、說好,增強其說話的勇氣和把話說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確的說話要求,在說話訓練中不斷提高,我要求每個幼兒在說話時要儀態大方,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學會用眼神。對說得好的幼兒,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揚,並要其他幼兒模仿。

長期堅持,不斷訓練,幼兒說話膽量也在不斷提高。

宋以後,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

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

「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於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後,對於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

2、在算理的突破上,雖然突破了難點,但問題較碎,老師還在牽著學生的手,一步一步去理解,其實,對於我們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討論自己發現。

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死記硬背,關鍵是記憶有技巧,「死記」之後會「活用」。不記住那些基礎知識,怎麼會向高層次進軍?尤其是語文學科涉獵的範圍很廣,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靠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每天擠一點時間讓學生「死記」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豐富的詞語、新穎的材料等。

這樣,就會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裡給學生的腦海裡注入無限的內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從而收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功效。

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南門小學王愛平 上完了 最小公倍數 這節課,我的感受難以言表,這節課最大的受益人一定是我,因為我不僅親身經歷了這節課全部過程,使自己知道應該迷途知返還是應該奮勇向前。課雖然上完了,但我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靜,回想這節課,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 構思階段的靈機一動 第一次上這節課是在區年輕教師的展示課上...

《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這一堂課下來總體感覺學生講得不錯,各環節也安排得井然有序,首先是匯報教材基本的知識點,讓學生充分理解概念 接下來利用典型例題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的解題思路,進一步鞏固相關概念 最後集體完成相應練習,交流一堂課的收穫。學生在認真思考,該講的也講完了,但仔細思考後發現在以下幾方面還可以進一步的完善 一 小...

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大數是小數的倍數,一種是兩個數是互質數,還有一種是既不是互質數也不是倍數關係。對於第三種情況,新課標的要求是用列舉的方法一一枚舉出兩個數所有的倍數,再找兩個數公有的倍數中最小的。這樣教學,對於學生來說好理解,但是,實際教學是有部分學生不好掌握,所以就補充了用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