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及反思

2023-01-27 23:57:02 字數 5024 閱讀 3561

1、小學數學案例與反思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普遍運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進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慾望,發展思維,及時反饋教學資訊,提高資訊交流效益,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

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卻存在很多不足,如提問方式單

一、內容簡單、只針對少數學生,課堂中我們經常聽到的是教師簡單、隨意、重複的提問,學生則是不敢或不願回答問題,或不能、不善於回答問題。有些教師的提問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麼答非所問,要麼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師教學《認識角》為了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配合教師設計的「我們去旅遊」的情景線索,出示了一系列與交通標誌相關的實物:出口指示牌(長方形),轉彎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圓形),手巾(正方形)等,讓學生比較它們的不同(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圓形沒有角)。

師:這些是什麼?

生:交通標誌

師:它們有什麼不同?

生1:有些是圓的,有些是方的

師:還有嗎?

生2:它們表示的意義不同

師:什麼不同?

生:轉彎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著學生爭論起來。

在這種「滿堂問」的課堂裡,教學氣氛是活躍了,甚至顯得有些熱鬧,但學生受益不多。我們老師總是想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千方百計創設情景,再引出問題;在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師有意無意地會丟擲一些無關的問題,並且認為完全尊重學生的所有問題和興趣才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當生1已經講到要害時,教師的那句「還有嗎?

」,本是想讓更多的學生來敘述,提高課堂的參與度。不想教師的隨意發問是畫蛇添足。可見,教師的設問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隨意發問,就不能發揮相應的價值和作用。

教師的問要適可而止,把握好度,當學生偏離基本的思維方向的時候,教師來一點「武斷」的糾正也是必要的。

2、小學數學案例與反思

【案例背景】前幾天上了一節「三角形的面積」感觸頗深。「三角形的面積」是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材上學期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基礎上,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基礎上開展的教學活動。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和學生已有知識設計教學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操作機會,從猜想、操作、驗證到得出結論,再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案例描述】

1、假設猜想:展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說出前三種圖形的面積的求法,觀察猜測三角形的面積會怎樣求。該怎樣轉化推導。

2、操作驗證:根據你的猜想,動手操作驗證一下吧,教師巡視指導。

反饋:誰願意說一說,你是怎樣操作的,得到什麼樣的結論。

根據學生描述得出結論:把一張三角形紙片的三個角向內對折,變成乙個小長方形,得到長方形的長是原來三角形底的一半,寬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為此,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小長方形面積的2倍。2倍與其中的乙個「一半」抵消,還剩乙個「一半」為此,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除以2

3、繼續引導:這個辦法怎麼樣?誰還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將三角形的頂角向底邊平行對折,再沿摺痕剪開,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間對折再剪開,分別補在剩下圖形的兩側,變成乙個長方形。三角形的底沒變,高縮小了一半,為此,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除以2

師:這個辦法怎麼樣?

生:也很合理。(表揚,祝賀)

師:你還有其他做法嗎?

生:選兩個同樣的三角形,將兩個三角形顛倒相拼,拼出乙個平行四邊形,拼得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底的2 倍,高不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等

於底乘高除以2。

師:這個辦法怎麼樣?看來同學們在**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想出的辦法還真不少,那麼,你感覺哪種辦法最好?最有創意?

師:無論哪一種,我們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這個結論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來。

師:誰願意到黑板面前寫一下?

生:書寫。集體訂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積,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麼,你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

生:在練習本上書寫,師巡視指導反饋,自由到板前書寫。集體訂正。

5、公式的運用:要想計算乙個三角形的面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師:那麼,我們應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一些題好嗎?

生:獨立完成課本中試一試題目

6、小結: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問題可以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來求出,讓我們共同走進生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師:(課件展示題目)

生:獨立或與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評析】

「三角形的面積」是一節常規性的課,關於這節課的教案不少,課我也聽了不少,如何體現「觀念更新,基礎要實,思維要活」,我覺得以往老師們對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對課堂的設計以及處理都很不錯,而這節課讓我感觸很深:

1、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思路獨特新穎。

傳統教學的種種封閉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迫切需要一種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體驗式學習。以前的教學改革,大多停留在數學學科層面上,往往比較注重將教科書上的知識教給學生。在教學中。

往往是教師清楚要教什麼,為什麼這樣教和怎樣教,學生卻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為什麼學和怎樣學。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動力,缺少方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很難得到發揮。因此,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應是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教師把整個學習過程放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全員參與,共同**,由感性認識上公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2、讓**式學習具有一定的開放度。

**式學習要不受任何人的約束,要有一定的開放度。在上面這一環節中,教師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如教師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學生通過猜想、操作、驗證等一系列的活動,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展現了自我,方法多樣且獨特,是以往教學所沒有的,實在是妙不可言。既滲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也讓學生看到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感悟了生活中的數學。

也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奠定基礎,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師生關係。

教師遵循兒童學習規律的同時,創造性的處理教材。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找準學生的認知的起點,以幾個圖形**為切入口,讓學生觀察、猜想。動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補一補等 ,在這些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索,教師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學生在小組合作時積極主動地參與和**、質疑、創造,並逐步的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的體現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還培養了他們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親歷**發現的過程,已不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目的。教師只有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於教師。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相信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的空間,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

3、小學數學案例與反思

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人們在學習、生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常需要進行調查、收集、整理資料,對現象、事實作出全面的、規律性的描述和分析,並以此為依據,作出決策和**。統計是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著很廣泛的應用。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動方式資源,我們應從兒童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選取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學會一些統計的知識。以下我將對《統計》一課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

統計同學們喜歡吃的水果

師:過幾天我們要迎來小學的第乙個「六一」兒童節了,我們準備召開乙個聯歡會,老師想為大家買一些水果。可是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買什麼好呢?

生1:可以用舉手的方法來決定買什麼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歡什麼水果,就買什麼水果。

師:你喜歡什麼水果?生紛紛舉手說自己喜歡的水果。

師:大家喜歡的水果有這麼多,怎麼辦?請小組討論

生匯報:用統計的方法,看同學們喜歡第

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兩種,就買那兩種。

師:好,就用這種方法進行統計。下面大家依次上來,用準備好的星星貼在你喜歡的水果的**上。

學生上台用星星貼在自己喜歡的水果的**上。

師:你們看哪兩種水果最多人喜歡?這下你們知道買什麼水果嗎?(生齊聲說)

師:那我們就買這2種水果。生活中用統計的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剛才我們用統計的方法解決「買水果」的問題。今後你們可以運用所學的統計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分析:這個案例能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中選取素材進行教學。案例中,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買水果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

由於學生喜歡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買2種水果,產生進行統計活動的需要,必須從同學們喜歡的水果中選取最多人喜歡的2種水果。只有通過統計才能確定買哪2種水果。讓學生經歷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過程,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在這樣乙個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合作、交流,課堂成了學生創造靈感的空間。

體會與反思: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取素材。

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買水果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進行統計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過程。如:

先要知道哪2種水果是最多人喜歡的?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水果,只有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見解。課學教學要有師生平等、開放的良好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案例中,教師本著同學生商量的語氣「買什麼好呢?

」、「怎麼辦?」,讓學生在這種輕鬆、自由的氛圍中交流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學習氛圍濃厚,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一 教學案例實錄?教學過程?1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1 談活 你們喜歡擺圖嗎?你最喜歡擺什麼?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 我最喜歡擺房子。生2 我最喜歡擺汽車。生3 我最喜歡擺三角形?2 動手操作,自主探 究 1 動手操作?在規定的時間內,擺出相同的圖形,看誰擺得多又快。說一說,你擺的是什麼?給你擺得...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

4月中旬,我有幸參與了縣上的送教下鄉活動。本次活動的主會場在中心小學舉行,而看課活動的主要形式 同課異構,更是讓我們基層教師從中獲益匪淺。通過我鎮的教師和縣上的名師同上一節課,讓我們看到了名師的風采,從她們身上學到了備課 上課的技能,同時也深深的體會到了我們和名師之間的差距。看課中,自己的感受很多,...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

作者 周敏賢 讀寫算 教研版 2013年第15期 摘要 合作學習是我國數學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合作學習理念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於數學教學中。但許多研究者從大量數學教學實踐中發現合作學習在教學中有形式化 泛化傾向,文獻表明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這種傾向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