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課古詩兩首

2023-01-25 07:45:02 字數 1853 閱讀 9991

課題:21、古詩兩首備課時間:

上課時間:

備課人:課時:

目標導學:1、我能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

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2、我可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方法和手段

目標**預設流程

第一課時設計依據非預設

一.回憶詩人,匯入新課

生成①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揹他寫的詩?與意圖

②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談話導學習他寫的一首詩──(學生齊讀課題)入,激發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學習興①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趣。

文,遇到讀不准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乙個問號。②檢查交流。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養成自主

③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學聯絡課文中注釋,並參考

讀書、自

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主交流的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好習慣,

①教師範讀,學生自由體驗。

學習歸納

②多**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課文主要

③指名朗讀,讀完後,請介紹為什麼讀得這麼好!內容。

目標**預設流程

④引導背誦:這麼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設計依據非預設的記憶中呢?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多**與意圖

生成配樂有感情的背。

四.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默寫《望天門山》。

總結全詩,深化感悟讀完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

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第二課時學習《飲湖上初晴後雨》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文

①**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

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②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②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教師重點指導:瀲灩liànyàn空濛kōngméng淡妝濃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

āngyí

③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④同座互讀全詩,並相互正音。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①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

讀。②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學生借助多**的音畫反覆誦讀體驗。④學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課前蒐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②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目標檢測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抓關鍵字詞,體會情感。在設計中我抓住詩句中的動態詞「開、出、回、來」,體會作者把景寫活,在體會中,我善於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詩即是一幅畫,引導學生抓好這些關鍵字詞,想像畫面讀出情感,感悟詩人的喜愛之情。

2、.注意語文課「聽說讀寫練」相結合,實現學生的「雙基」訓練。在設計中,我將這五要素融入到課堂中。古詩以誦讀為主,我在指導讀時,則結合自己參加語文朗讀培訓班時學到的古詩朗讀技巧來指導,引導學生朗讀古詩時,注意「橫看三字尾,豎看起承轉合」,教師範讀指導,激發學生讀古詩的興趣。

3.在學習過程中,關注差異,培養團結合作的能力。在課堂中,問題簡單的給後進生回答,難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學後兩句時,這方面的關注會更突出一些。

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21古詩兩首

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者教學目標 1 會認 望天門山 中的生字,會寫 望天門山 中的字。2 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3 培養背古詩的興趣。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

第3課古詩兩首

學科課題 語文主備教師李志雲輔備教師關偉華羅榮芬歸小瑩 3 古詩兩首 知識與技能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情感態度與 價值觀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突破 課時劃分教具準備課堂教學設計 2...

5古詩兩首

題西林壁 主備 耿淼審核 所昫彭 一 教學目標 1 學會背誦 題西林壁 2 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 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 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並聯絡生活從中獲得啟示。三 課時 一課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