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影視遇上傳播學

2023-01-13 00:06:05 字數 5127 閱讀 6922

標籤: 傳播學受眾傳播效果電影理論拉斯維爾中國雜談分類: 學術**

最近整理了很多以前寫的**。才發現以前寫的好多不在了,04年畢業的時候那個時候都是用磁碟,現在都是有u盤,我的好多**好像都找不到了。

溫故而知新,看著那些當年幼稚的文字,才發現成長的腳步一步步前行。每一步都那麼的堅實和厚重。每一步都濃縮著我的思考和奮鬥。

這是我當年進育才寫的第一篇**。應該寫作時間是04年12月左右,後來發表在《重慶工學院》學報2023年第9期,交了400元版面費。初涉江湖才曉得鍋兒不是鐵打的。

文章後來被06年2月人大影印資料《影視藝術》存目保留,發在「電影」一欄的排頭第一的位置。當時在圖書館看見人大影印資料的時候。頗有自豪。

後來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李安博士在《現代傳播》發表電影傳播方面的**的時候,引用了我的模式,稱我為「國內某學者此模式,有一定啟發價值」,等等,真是抬舉我了。

特此存文。

以後也好出個什麼自選集的。

當電影遇上傳播

————電影傳播的狀態分析

李立[①]

(西南師範大學育才學院天籟影視學院 401524)

摘要:本文擬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系統的分析電影的傳播模式。借用傳播學中拉斯維爾直線傳播模式有意識的強化電影傳播的本體,特點和方法。

並且從電影的傳播渠道中試圖進一步的優化電影的受眾本位,力圖使電影的本質是關於傳播的這一命題能夠比較科學的得到學術上的認可。同時,以中國電影2023年的現狀為例,從傳播的角度分析和展望走向百年的中國電影。

關鍵詞:電影傳播,直線傳播,拉斯維爾模式,受眾,反饋

學術溯源:

傳統的電影學研究在一般層次上注重的是關於電影內部的系統研究。其中包括電影語言研究,鏡頭研究,美學研究乃至於電影史的研究。其實無論是巴贊,麥茨還是維爾托夫,他們在最初的電影研究上在電影的視聽領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比如巴贊的長鏡頭,麥茨的電影語言,維爾托夫的眼睛派。他們讓電影變成了真正的電影。他們以及他們那個時代的電影學家讓電影成為了現在的視聽電影,成為了真正意義上供人們享受,讓人們驚喜和歡呼的電影。

進一步說,他們在怎麼樣拍攝電影,為什麼拍攝電影上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是,在解釋電影,在解釋當下當電影不再是電影的情況時,卻沒有發出自己的聲音。

當代中國的影視學者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在了更為廣闊的巨集大敘事與理論建構上。伴隨著中國體制變革下的媒介產業化運動,電影/電視/傳媒在各種層面上進行著理論的昇華和發展,但是基於最基本的本土性理論和思維卻是嚴重的失語。在普遍借鑑西方理論套用藉以解釋當下的電影電視時,存在了普遍的消化不良,在泛文化研究,後現代研究的浪潮中缺乏獨立,自主的思考與創見。

這尤其表現在電影學的研究領域,儘管基於電影是傳播媒介的屬性沒有任何的爭議,但是理論界卻往往把電影和傳播切割開來。電影更多的被歸為藝術領域進行泛文化的研究與精讀,而**了作為傳播媒介個體的屬性和特點,作為傳播工具的作用與方法,作為傳播模式的影響和受眾的接受與反饋。

與此同時,電視往往被歸於新聞/傳播領域進行有關的新聞實踐與理論的分析。電視產業化,專業頻道,製播分離,數碼電視等等,幾乎與電視相關的巨集大理論和微小敘述被不大的學術界「圈地運動」了。在整個學術圈日益浮躁,整個傳媒圈逐漸膨脹的光環下,泛傳媒教育也顯得轟轟烈烈,中國高校影視專業之多,學術水平整體之低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影視發展的重要瓶頸。

然而,電影本該如此的和傳播密不可分。考察電影史的發生和發展,電影的傳播總是在傳播的屬性上佔據了本體的地位。從盧公尺埃兒的地下小酒館到今天的超大數字螢幕,從每秒24格的膠片到連續的運動的視覺暫流原理,從簡單的無聲默片時代到今天的多聲道聲畫組合時代,從反映生活的《火車進站》到反映人性的《泰坦尼克》。

傳播這一方式和特點總是如此緊密的結合這電影,電影也應和著傳播不斷的發展壯大。電影傳播在本質上是一種質的變化,而不是一種量的積累。正是因為傳播,電影進入了千家萬戶,因為傳播,電影這個西洋影戲進入了古老傳統的中國,因為傳播,電影從昨天走到了今天,從過去走向了現在,從現在指向了未來。

因為傳播,電影從歷史走進了現實。

一,當電影完全是電影的時候,電影的完全傳播狀態

電影時代的到來是伴隨著科技的革命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到來的。

在今天我們追述世界電影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電影在技術上所作的變革和運動。在一種不自覺的無意識當中,恐怕連盧公尺埃爾都沒有想到電影的發展是如此的先進和發達。在「前電影時代」如果允許我這樣稱呼電影的話,電影的發展其實質是在為電影的地位正名。

因為無論任何一樣藝術不可能在和受眾交流的時候讓受眾感到害怕和逃避。而電影的傳播偏偏是以這樣的方式對受眾進行了第一次親密接觸。當工業時代的人們在熒幕上看見火車進站的時候,忍不住的尖叫逃跑和恐懼,這樣的行為方式和特色恰恰表明了乙個觀影時代的到來。

也就是說,電影真正成為了電影,當熒幕上放映的每秒24格的活動畫面的時候,電影真正的成為了讓受眾可以興,可以觀,可以怨的電影。

然而這樣的電影畢竟是原始的電影,所以我把它稱為「前電影時代」。前電影時代的表徵畢竟是有限的資源再利用,或許把它命名為是生活的資源再利用。因為無論是《火車進站》還是《水澆園丁》都是電影反映生活的方面和層面的體現。

儘管在現在看來,有學者提出了那就是最早的電影喜劇片的模型,但是這樣的說法是否在理性上有些人為的提拔而顯得多少有點多情。「前電影時代」的電影型別在摸索中總是顯得那麼躲躲閃閃。而在這樣的躲閃之間反映的都是電影的日常生活和常態變化。

「前電影時代」的電影既不是故事片,又不是文藝片,甚至連紀錄片都算不上,但是「前電影時代」的電影卻比任何時候的電影都表現生活,反映生活,展示生活。甚至在電影的傳播過程中也是極具平民本色的,當商業屬性尚未進入電影的時候,電影比任何時候的電影都顯得乾淨和清爽。今天我們對於前電影時代的懷念一如我們對於大山上,岩石間那些古老的先賢們留下的壁畫一樣,那是我們最為原始,古樸,感激,神聖的藝術之寶。

電影從一出生就是和傳播連在一起的。可以說,沒有傳播,電影無法走進大眾的視野,無法進入工業的時代,更無法邁進所謂的好萊塢(hollywood)。現在我們在表述好萊塢時代的電影,實際上是電影時代的飛躍,是技術上的不斷革新和發展,是電影工業化生產和商業化生存的必然途徑。

好萊塢是,並且僅僅是作為電影生產和生存的乙個符號與模式。是工業時代的變革下的必然產物,也是當電影發展成為不完全是電影的乙個標誌性建築和地圖。

西方電影理論的演進是和電影的傳播密不可分的。沒有電影傳播地點的轉換,卡努杜不可能在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中找到乙個第七藝術。沒有電影傳播本體的變化,德呂克不會提出電影的本質是「上鏡頭性」,阿倍爾·剛斯不會歡呼「畫面的時代已經到來」,沒有電影傳播內容的變化,愛森斯坦不會對蒙太奇情有獨衷,麥茨的電影符號學也許還在探索之中。

沒有電影傳播空間和時間的轉移,電影敘事學,結構主義,女權主義只能在電影之外進行徘徊。西方電影理論的發展不光有其思想上的哲學層次的思考,更有其藝術探索上對電影語言與實踐過程中的形而下思考。當盧公尺埃爾兄弟把愛迪生的活動影像從封閉櫃中解放出來的時候,誰都不會說這樣的民間藝術居然可以左右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未來。

恐怕連盧公尺埃爾兄弟也只是把它作為民間藝術的觀賞,僅僅作為換取金錢的方式而已。

然而從此,電影卻成為了電影,成為了在這個充滿勞績的大地上可以讓人詩意生存的生活方式。

其實不管是卡努杜為電影的第七藝術正名也好,還是於果·明斯特伯格從電影的心理學研究來界定電影的特性。電影已經從民間走向了商業,從分眾走向了大眾。從地下室走進了電影院。

電影的發展也和卡努杜開了乙個玩笑,「電影之所以發展,恰恰是由於它拒絕了卡努杜的這一結論,因為無視商業性的電影終究只會構成對電影自身生存的致命威脅。」[①]

其實電影的傳播研究從電影一開始出現就是開始了的,只是由於電影的太多分支和電影的特性在把握與認識上的偏差,電影的傳播研究並沒有引起學者的注意。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電影《乙個國家的誕生》(birth of nation),曾經引起了受眾共同的疑問,即該電影是否可能對觀眾產生不良的影響。而那部電影的效果恰恰是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這樣說,電影的傳播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傳播學研究的物件和工具登上歷史舞台的。「與電報不同,電影一開始就是作為傳播大眾文化的媒介登上歷史舞台的。電影的發展非常的迅速,自2023年巴黎出現了第一家電影院以後,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就由乙個「新奇的玩意」進化成了一種主要的大眾娛樂形式。

據統計,在2023年,紐約的電影院已經有400多家,每週電影的觀眾人數達到了150萬人,其中工人階層所佔的比例為72%。早期的電影內容良秀不齊,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後,電影很快的發展成為包括生產,發行和放映在內的大規模產業,成了藝術,娛樂,大商業和現代技術的融合。」[②]

西方的傳播學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思辨性和邏輯性,那更是和電影的發展的分不開的,甚至對電影的傳播學研究是其重要的分支。勸服性傳播學家霍夫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有乙個經典的試驗,利用電影來鼓勵和激勵士兵。《我們為何而戰》不光成為了現代傳播史上重要的傳播效果研究影片,更成為了電影史上作為傳播研究開先河的範例。

這一研究直接導致了傳播理論的進化,為傳播學的健康發展和理論昇華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這一效果研究改變了「靶子論」的不可動搖地位,為大眾傳播的有限效果論提供了直接的依據。

所不同的是,在傳播學研究的過程中,其範圍更加廣闊,其特點更加鮮明,其手段更加理性和真實,其方法更加實證和經得起檢驗。西方傳播學研究更加體現了它的資料化,模式化,實證化,符號化,資訊化的綜合特點。

當電影是電影的時候,電影的技術和電影的藝術取的了極大的融合,電影比任何時候都顯得乾淨,清爽,簡捷,明了。電影的發展和電影的傳播出現了天然的緊密與和諧。兩者互相補充和相互學習,正是在這樣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下,電影獲得了空前的生命力,電影的發展也適應著時代的變化一步步的走向成熟,電影的傳播功能在電影藝術的變革下逐漸走向成熟。

二,當電影不完全是電影的時候,電影的直線傳播狀態

電影早已不是當年的電影了。

電影的歷史變遷早已經和電影傳播分道揚鑣,各奔東西了。無論是在電影史上,還是在電影理論上,我們都找不出電影與傳播學的太多的關係。儘管我們的傳播學教科書都承認電影也是我們的傳播工具。

我們今天在回溯這樣一段歷史的時候,既會發現它的必然性,又會發現它的偶然性。必然性在於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的沒有辦法的抉擇,偶然性在於在這樣的抉擇之中關於傳播學理性思考的喪失,關於傳播模式中可以應用在電影中健康的模式的拋棄,在於藝術和現代傳播媒介的相應的地位的溝通缺乏。然而,歷史的教科書上從沒有假如這兩個字。

當電影從「前電影時代」跨進了新電影時代的時候,當電影從原始社會進入到工業革命以後,電影出現了專門化的分工和合作。表演,編劇,導演,服裝,照明,錄音成了大眾電影的生存和發展的進一步的開拓性行為。細分工作,組織表演,統籌安排,集體**成了電影生產的主要行為方式。

電影的不斷進步促成了整個時代的進步,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生和發展,好萊塢如果作為電影工業的驕傲乃至對電影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的話,那麼好萊塢應該感謝的第乙個人就是電影自己,因為正是在這樣的分工合作下面,電影成就了好萊塢,好萊塢成就了新電影。

傳播學考點

麥庫姆斯和肖發現,在選民對當前重要問題的判斷與大眾傳媒反覆報道和強調的問題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的對應關係。大眾傳媒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 大事 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 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越高。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關係,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定 議事...

傳播學複習

傳播的定義 國外學者對 傳播 的五種觀點 1 共享 說 2 互動 說 3 刺激 反應 說 4 影響 說 5 過程 說 所謂傳播,即社會資訊的傳遞或社會資訊系統的執行。特點1 社會傳播是一種資訊共享活動。2 社會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係中進行的,又是一定社會關係的體現。3 從傳播的社會關係性而言,它又是一...

傳播學 延伸

一 關於教學 本質的幾個觀點 1.克拉克的觀點 克拉克 clark 認為 1 教學 只是資訊傳送的一種手段,無論是電視 書本 還是面授,傳遞資訊的內容沒有什麼不同,其教學效果也沒有什麼不同,所不同的只是資訊的傳遞方式。2 運用 的方式 方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學習的效果,的使用不會 自動 促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