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資訊科技課堂互動教學策略的研究

2023-01-07 16:30:02 字數 4708 閱讀 6996

【摘要】:本文擬圖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慧型理論等理論的指導下,對「互動」教學進行深層次的界定,通過情境教學法,設計與優化教學情境,在教學中實現師生、生生、人機、人境、人本之間互動,探索小學資訊科技課堂一系列促進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互動的教學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資訊科技課堂,互動,情境,教學策略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教育工作者正在積極致力於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標準,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反映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在研究哪種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這無疑是有益的。但是,教學活動的真正主動權是應該由教師掌握,還是還給學生這一問題,卻是許多人一直在迴避的,也有人認為教師的主導作用決定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支配地位。是否真的如此呢?

本人感到,只要教師切實掌握了課程改革理念,掌握了新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材和學生,是完全可以把教學活動的主動權放給學生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真正讓學生在自主、愉悅的氛圍中發展、創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體驗參與,實現教與學方式的根本變革。教學互動就是強調在教學中不僅教師要動,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去動,因此採用「互動」教學能充分體現新課標的精神。

一、互動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現代社會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社會,是資訊化的社會,要求個體能主動地攝取最有用的資訊,現代社會是文化多元、環境複雜的社會,要求人們有團結協作能力,也要求人們有獨立的思維能力。也就是說,弘揚人的主體性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本人借鑑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美國加德納的多元智慧型理論等理論指導開展本研究。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0世紀90年代,隨著多**技術和internet應用的日益普及,建構主義理論備受關注,真正對教學產生了變革性影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它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物件。

建構主義的乙個流派——社會建構主義認為,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教學要使學生超越自己的認識,在社會交往中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不同側面,從而形成更加豐富的理解,以利於學習的廣泛遷移。尤其是學生在與比自己水平稍高的交往物件的交往中,有利於將潛在的發展去轉化為現實的發展,並創造更大的發展可能。

任何學習都依賴於學習者認知的發展,而認知發展卻**於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教與學的互動是教育的本質的特徵,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是乙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只有通過互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成為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索者。由於建構注意所要求的學習環境得到了資訊科技成果的強有力支援,從而成為國內外學校深化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通過互動,使學生自主的探求知識,自由的進行思考和創造,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開放性。

這些觀點正好與資訊科技教學教學不謀而合。

建構主義教學與學習理論、教育的本質特徵——互動及其對資訊的依賴,成為了本人對小學資訊科技課堂開展互動教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

2、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慧型理論

多元智慧型理論認為,人具有八種基本智慧型:語言只能、數學邏輯智慧型、**智慧型、視覺空間職能、身體運動智慧型、人際交往智慧型、自我認識智慧型、自然觀察智慧型。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創設有利的條件,讓學生的這些智慧型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互動」概念的深層次界定

所謂「互動」:是指教學活動中以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啟發、互相促進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是以和諧教育思想為指導,充分利用各種跟學習有關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學因素,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與發展,進而達到高質高效的教學效果。教與學過程的多元性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特徵。

包括人與人(師與生、生與生)、人與機(計算機等**)、人與文字(教材)、人與環境(資源、課堂、校園、社會)等多種教與學的關係的全方位互動。根據我們深入地研究和**,「互動」從深層次方面的理解應包括以下三個特點:

1、雙向主動:教師的主動在於對學生的組織、引導和促進的一向主動;學生的主動在於對教師回應、自發和質疑的一向主動。

2、雙向能動:師生雙方在教學中都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並對對方的主觀能動性給予積極的回應和促進,從而使學習情境優質化,學習方法多樣化,學習效果最佳化。

3、多向促動:教師的激情、引思、導學對學生是一種促動,使學生積極思維、深化理解和靈活運用;學生的自發和質疑亦對教師構成促動和挑戰,從而促使教師進一步鑽研專業理論,探索教育規律,提高教學效益和教育水平。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也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扶持,實現共同進步。

三、小學資訊科技課堂互動教學策略研究

小學資訊科技課堂互動教學策略旨在使教學雙方主動地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並主動激發對方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相互促動、教學相長、和諧發展。在教學的互動中,學生不斷地改造、進化和發展,教師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提高,師生共處於乙個和諧、共進的學習共同體之中。

1、師生在情境中互動,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源之一。如果沒有寬鬆和諧的氛圍,學生的自主性就難以發揮,而沒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創造性行為。如果學生在緊張和不安中接受知識,他們的思維火花就難於迸發出來。

因此,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營造教學互動氛圍的前提。解放長期以來束縛於課堂教學中所謂的「紀律準繩」,優化互動情境,讓教學情境中的師、生、境諸因素產生互動,從而能營造輕鬆愉快、生動活潑的互動氛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係,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在乙個歡樂、和諧、寬鬆的支援性環境中學習。而優化互動情境,促進師生互動,反過來又有助於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形成。

[教例1]

在參與廣州市教研室開展的「送教下鄉」活動中,我有幸到了增城市富鵬小學進行支教,並執教了公開課《圖形的複製與編輯》。因為這是一節異地教學課,我並不了解授課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前也沒有跟學生進行長時間的交流。為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我設計了「摘荔枝」的情境,並以此情境貫穿於整節課:

同學們,老師早就聽說過增城有一種聞名中外的水果,你能不能告訴老師是什麼嗎?

(因為學生聽到「荔枝」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瞬間興奮了起來)

對,就是荔枝!這節課就讓我們先來模擬實踐,由同學們帶著我這個來自廣州的老師到荔枝園裡摘荔枝,好嗎?

(「摘荔枝」馬上把我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把學生當作「主人」,老師作為「客人」,更增加了學生的親切感)

你們想不想摘到好多好多的荔枝?不過在摘荔枝前我們必須得學會一些本領。

(老師的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這個本領就是「圖形的複製與貼上」。

(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引導自學,出示兩棵荔枝樹圖(一棵荔枝樹上只有一串荔枝,一棵荔枝樹上掛滿了又紅有大的荔枝),讓學生對比。用什麼方法可以使荔枝樹掛滿荔枝。請同學們自學課本第55頁步驟2——步驟4,閱讀書中有關圖形複製的相關步驟,然後嘗試操作。

交流匯報,適時點撥,並出示操作步驟。然後教師總結操作步驟。

教師引導:一棵荔枝樹不可能出現兩串同樣形狀同樣大小荔枝,因此我們還可以對圖形進行一定的編輯。進而向學生講授畫圖中翻轉和旋轉的功能。

綜合練習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把荔枝園裡的荔枝樹變得果實纍纍。

[教例2]

課題能否成功匯入,直接影響著一節課的效果,這就要求引入課題時力求採用同學們最感興趣的事物來引導他們。例如,我在執教《滑鼠的認識》一課時,設計了以下情境:

同學們看到過老鼠嗎?那麼老鼠長得是怎樣的呢?

我們喜愛的電腦也有一樣東西很像老鼠?你知道是什麼嗎?

(通過老鼠這種孩子們熟悉的小動物來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好奇感和求知慾)

對,就是滑鼠。滑鼠的外形像乙隻老鼠,後面還有乙個長長細細的尾巴,所以我們形象地把它稱之為滑鼠。電腦的滑鼠可沒有老鼠可怕,他還可以為我們坐很多很多的事情呢?

你知道滑鼠可以為我們做些什麼?

(學生七嘴八舌地根據自己的認識說起滑鼠的作用,老師點名讓幾位同學說說他對滑鼠的認識)

對,滑鼠的作用非常非常大,今天就讓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滑鼠。可能有很多同學對滑鼠會有一定的認識,不要緊,今天我們來對滑鼠來乙個深入的認識,好嗎?

[分析]

在以上兩個案例,師生在互動的情境中,既有資訊的傳遞,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維的培養,師生完全處於一種平等的狀態之中。通過情境的創設,教師輔以語言的描繪和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所要學習的教學內容中,並使其充滿了學習的慾望和激情。既讓學生有了知識上的收穫,更重要的是師生在交流中產生的歡樂,滿足了師生情感的需要,使師生沉浸於和諧的氛圍中,沐浴在人性的光輝裡,彼此感受到相互溝通的快樂,感受到心靈契合的愉悅,能給人以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內心體驗。

有了這種體驗,以後學生的學習會更主動,興趣會更濃厚。

2、生生在情境中互動,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氣氛

當今科學的發展日益綜合化,集體的創造取代了手工式的個人創造。合作學習是建構主義提倡的、以多人為單位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即將學生分成小組,大家完成共同的任務,組內成員有明確分工的互動學習。師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合作、相互**,相互切磋。

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相互交流,共享資訊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增進了友誼。因此,在教學中,應十分重視使學生之間在情境中產生的生生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良好學習氣氛。

小學資訊科技課課堂管理的策略

理想的資訊科技課課堂不是全體學生鴉雀無聲,但應該是井然有序 和諧向上的。師生 生生之間互幫互助,課堂氣氛熱烈 激動人心,學生積極地探索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已有課堂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綜合資訊科技學科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特徵,本文著重從規範學生的行為 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創設合理學習環境三個方面談談...

優化教學策略,提公升高中資訊科技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作者 寇恆利 都市家教 上半月 2014年第12期 摘要 在資訊科技新課標 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倡導自主 性教學模式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成為課堂教學的新標準。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針對高中資訊科技教學的低效現狀,以有效教學理論為依據,圍繞新課程教學理念...

例談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有效教學策略的運用

作者 蔡永鴻 2010年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資訊科技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如何將教學策略恰當地運用於學科教學中,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成了新課改後教學策略研究中最為重要的課題。本文根據自身教學經驗並結合 windows畫圖程式應用 教學設計中幾個教學策略的成功運用,對在資訊科技學科教學中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