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導論》講課教案

2023-01-06 06:24:04 字數 4732 閱讀 1295

[教學目的與要求]

本課程屬於文科基礎理論課程,講述哲學學科的基本性質、問題領域及研究旨趣,闡明哲學與其他學問的區別與聯絡、哲學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以及哲學學習與研究的基本方法與途徑。

;了解哲學問題的根源、性質與領域;了解哲學研究的基本領域(本體論與形上學、認識論與方**、歷史觀與文化觀等)及其旨趣、特徵;了解西方哲學史上的幾次重大轉折;了解哲學與時代的關係,為在其他哲學專業課程中的學習與探索準備好必要的認識水平與學理基礎。

[教材與參考用書]

本課程已由課程負責人王德峰編撰教材----《哲學導論》,於2023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智慧型之光——世界十大思想家》(王德峰、吳曉明)(上海古籍出版社)

《思想家》([英] 麥基)(三聯書店)

《人論》([德]恩斯特·卡西爾)(上海譯文出版社)

《理想的衝突》([美]賓克萊)(商務印書館)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課程講授綱要]

第一講哲學學科的基本特徵

第一節哲學是人類知識的開端

哲學的起點標誌著對理性權能的確認。 哲學晚於神話和原始宗教。 神話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釋經驗世界的最初方式,這種方式的基本特徵是用超自然的力量來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

在對待世界的神話態度中,人類心靈的理性權能從屬於對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臘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的始基」這一命題,意味著確立了用自然本身來說明自然的原則。這一原則的實質是要求在解釋經驗世界時訴諸人類心靈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物件是實在的終極真實性。從這裡引出了與單純的想象和迷信相區別的關於「真正的知識」的觀念,哲學從這裡起步。

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與發展造成了狹義的知識概念:「真正的知識」是對於經驗事實普遍有效的概念表達與數學描述。 這種知識概念將哲學排除在知識的範圍之外。

經驗科學成為知識的同義語。

哲學確實不是一門經驗科學,它並不提供關於經驗世界的具體知識。但是,哲學是人類追求知識之努力的思想基礎。一切經驗科學都包含著不能由經驗本身加以證實的基本信念作為前提。

這些前提正是科學的知識體系賴以存在與發展的思想基礎。科學家在一般情況下並不追問科學的思想基礎的可靠性,而一旦由於科學危機的逼迫而進行這樣的追問,他便進入了哲學的領域。

在業已形成了狹義的知識概念的前提下,我們有必要將知識和智慧型加以區別。對philosophy一詞的詞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學與智慧型相關。何謂「智慧型」?

人為什麼需要智慧型?智慧型與知識的關係如何?如何獲取智慧型?

這些問題關乎哲學的性質、作用。

第二節哲學**人類信念體系(世界觀)的思想根據

人不僅生活著,而且知道自已生活著。在生活意識中包含著人自身與周圍世界的關係這一基本問題。每乙個人在其實際生活中都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回答這一問題,因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識的生存並不是人的生存狀況。

人通過對於生活的意識以及對這種意識的表達與實踐,不僅是對既有環境的適應,而且是對環境的改變。因此,生活意識是滲透在每乙個人的生活實踐中的觀念的東西。它作為解答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的特定信念,我們稱之為世界觀。

日常生活中的每乙個人在其對各種事物的認識、評價和處理中都透露出他的世界觀,或者說他的一定的「哲學觀點」。從這一點可以看到哲學並不僅僅存在於學院的課堂上和哲學家的書齋裡。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觀帶有自發和樸素的性質,往往是對生活經驗的直接的、粗淺的反應。它們作為信念是未經理性審視和證明的假定。哲學的任務在於對人們普遍加以接受的信念作出理性的審視和評價,在更進一步的要求中,還要**這些信念在人類生活的一定的文明型別中的根基,從而導向對文明基礎本身的批判性研究。

凡世界觀,就其性質而言,不是一種由殊相上公升到共相的科學概括,而後又在觀察和實驗中能被重複證實。世界觀是對人自身及其所面對的周圍世界的總體性的理解和態度,它無法為任何一條具體的經驗事實所確證或否證。這種無法為經驗所證實的理解和態度就是信念。

在人們所持有的種種不可稱作知識的信念中都隱藏著某種基本的思想,常人對於這種基本思想往往並不自覺地意識到。從信念追溯到思想的考察,是哲學的旨趣所在。因此,哲學與世界觀的關係就是:

哲學將世界觀所隱涵的基本思想予以揭示並對其作理性的考察,然後**其根源和廣泛的後果。哲學在這樣做了之後,往往也就形成了成為學說體系的世界觀,訴諸人的理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

第三節哲學是對人的理想的證明

哲學的根本任務是憑藉對歷史的理性考察來推進人的自我認識。歷史上的和不同民族的每一種文明型別都以人的特定的自我形象作為其核心。這種人的自我形象構成了該文明規定其自身價值的基本的精神尺度。

文明不是自然界演進的自然產物,而是人通過勞動而實現自我教化的結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勞動是人類文明的終極基礎。人是在勞動中自我誕生的。

這個誕生過程是勞動把人教化為一種精神存在的過程。反過來也正是這種教化才使勞動成為社會的生存方式,從中生發出人的自我形象,以構成特定的文明型別的精神尺度。

文明的精神尺度是哲學的考察物件,不管這種尺度採取何種表現形態,是原始巫術的形態,還是宗教的形態,或是藝術的形態。

文明的精神尺度總是特定的、歷史的和包含內在矛盾與衝突的,這反映了人的生成的自我命運。所以整個歷史無非是人性的不斷改變而已。哲學在歷史的維度上考察人的自我形象改變的過程,從而力圖揭示人按其本性必將走向何方。

人由於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種精神的存在,所以他必然將未來包括在他的視野之內,也就是說,他對自身的既有的文明形式必然採取一種從理想的層面而來的批評態度。哲學的根本任務即在於將人們得自于生活意識的自發的、尚屬模糊的理想通過分析使之明晰,通過批判使之符合於人性本來的發展趨向。一句話,哲學是對人的理想的證明。

通過這種證明,哲學力圖指出人類文明繼續發展的基本的原動力(哲學研究的基礎部分—本體論研究—正是致力於這一目標)。

由於哲學從事對文明的精神尺度的考察,哲學包含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進行文化批判。無需哲學的教導,人們也能知道通貨膨脹的危險或天黑遭人搶劫的危險,但是由這些問題所組成、所表徵的整個文明的根本病症需要來自哲學的診斷。在這種診斷中哲學家並不杜撰新原則或新觀念,而是讓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所暗含的「文化基因」突現出來,使這些「基因」所包含的毛病昭然於天下,從而有利於人們去形成正確的基本思想。

唯有我們的基本思想是正確的,我們才能獲得對於特殊問題的正確答案。

第四節哲學問題的特徵和研究的方法

每一門學科就其根本而言都生存於它所專有的問題域中,哲學也復如此。哲學的生命力在於,它的問題域不能為其他學科的問題域所還原、所替代。日常生活中的以及科學研究中所處理的問題無非有兩大類:

經驗問題和邏輯問題。對付這兩類問題的方法也無非是經驗觀察或實驗的方法以及數學的或邏輯的推論方法。但是另有一類問題是追根究底的思考所必然提出的問題(如「磁性和磁力究竟是什麼,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某種實體嗎?

」再如,「數真實存在嗎?數是物質實體還是精神實體,或是物質實體的屬性、樣式,抑或僅是人心中的觀念?」)。

對於這類問題,人們既無法通過經驗觀察來求解,也無法通過單純的邏輯推斷來求解。這類問題就是哲學問題。哲學問題雖然在通常的情況下並不影響人們對實際問題的處理,但是,人們在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其實隱藏著對哲學問題的特定的回答。

這種不自覺的回答支配了對實際問題的認識與解決。哲學固然不能烤麵包,但是沒有一塊麵包不是在人們回答了人生意義問題的前提下被烤出來的。在科學發生危機的時刻,科學一向所採取的對哲學問題的不自覺的回答便突現出來。

哲學問題的基本性質是它的超驗性。哲學問題並不直接針對經驗事實本身,因此無法直接由某項或某類經驗事實來解答。它也不指向人們認識、表述、整理經驗事實的邏輯形式,它不是邏輯學問題。

它的超驗性在於它關涉經驗的總體性質與根據。這裡所謂的「超驗」並非指完全脫離經驗而去玄想

事物的超驗本質,而是試圖發現使經驗事實得以可能的根本原理。這種原理不是來自對大量經驗事實的共相概括,而是來自對人們如何獲得一定領域中的經驗的基本方法的考察。我們可以把這種考察一般地稱之為「思辨」。

思辨是哲學的「正宗」(但並非「思辨哲學」是哲學的唯一形式,因為思辨哲學只是一種特定的稱呼,用來指專以對概念和範疇的思辨來超越地獲取事物的本質的那一類哲學),不管思辨是指向感覺質料、或指向語言、或指向概念、範疇、或指向人的非理性的存在狀況;思辨取向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哲學路向。

哲學問題要用思辨的方式來解決,但卻並不意味著思辨的解決可以完全不顧來自經驗的「證詞」。恰恰相反,任何哲學理論的證明與自我辯護正是在於它能使它所揭示的「超驗之理」合適地指明人類經驗的總體性質和經驗所由形成的根據所在。在這裡,例如,物理學理論對待日常物理經驗的思想方式與哲學對待總體經驗世界的思想方式在原則上就是一致的,區別只在於,物理學的方式能夠憑藉數學的精確性來證明自己的理論在物理經驗的領域內的普適性,而哲學的方式則要通過論證使經驗總體得以可能的人的生存的「隱秘判斷」來證明自己對「超驗之理」的演說。

第二講哲學研究的基本領域(上)

第一節前本體論:世界本原學說

哲學的起點是探求世界的統一性原理,這就形成世界本原學說。世界本原學說的緣起是人類對自身文化創造的最初體會。以勞動為基礎的文化存在中的合目的性與內在統一性造**類關於世界存在的信念。

文化是諸創造物的總和。「創造物」這一觀念蘊含「創造者」的存在問題。原始宗教的基本思想是用超自然的創造主體(諸神)來反映對文化的合目的性與統一性的體會。

在宗教那裡,世界統一性的基礎是超自然的人格神(造物主)。把「造物主」驅趕出去,便產生哲學(泰勒斯),即產生最初的前本體論問題—世界的本原問題。世界本原問題把創世問題轉變為萬物如何從統一的根源產生出來的問題。

本原問題的提法已經肯定了本原一定能夠找到,但是,承認本原存在無異於假定在經驗世界的因果鏈上有乙個絕對的起點,然而這樣一種起點因其仍在經驗之中,所以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必須超越相對的、有限的經驗事物,才能去解決世界的統一性的基礎問題。然而如何才能達到這裡所需要的「超越」,即擺脫經驗事物的糾纏而去追問諸存在者的統一根基?

對「超越之法」的探尋開闢了「本體論」的境界。

哲學導論考試

1.如何理解哲學?哲學的定義 作用 功能 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獲得世界的哲學知識,形成正確的認識 思維 實踐意識,以實現自身生存發展的社會科學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意識和自然本性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 本體 共性 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 為目標的社會科學。哲...

西方哲學導論課程心得

西方哲學導論是一門十分有趣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我收穫了許多知識和樂趣,學會了許多看待問題的方法,對待問題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技巧等。總之,受益匪淺!記得起初老師講什麼是哲學的時候,我是迷惑的,同時內心也是好奇的。老師說哲學詞源學解釋是philosophy,愛智慧型的意思,哲學不是智慧型,而是對智...

教案0導論

導論 2課時 教學目的 本章是該課程的理論基礎,為幫助學生樹立投資的概念,增加導論部分。掌握好本章內容是學好以後各章的關鍵。主要介紹投資的基礎知識,國際投資學的基本內容 教學的主要目的 國際投資與其他金融學科的區別與聯絡等內容。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投資的基本內容 掌握國際投資學的框架 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