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概重點詞彙解釋

2023-01-06 06:24:07 字數 4841 閱讀 8541

1.社會學的基本假設:人類行為部分是由社會環境決定的----家庭、社群、種族、社團和歷史時代---而他們身處其中。

2.三種理論視角的基本觀點:一、功能論:

社會的每乙個部分都對總體發生作用,由此維持了社會的穩定。功能論或稱結構功能論,是社會學者涂爾幹和史賓塞在十九世紀發起的。社會中的每乙個部分與其它現象互相關聯、互相作用,都是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衝突論:社會行為必須用競爭團體間衝突與緊張的角度分析。構成社會的每個部分不是平穩執行的,他們是相互衝突的。

社會秩序是各部分不斷衝突的結果。三、互動論:主要關注人們基本或日常的互動形態包括符號象徵以及其他非語言的溝通方式。

其更關注社會的微觀方面---社會互動以及作為社會存在的人。

3.社會學的想像力:一種對個人和社會之間存在關係的靈敏觀察能力。

對個人經驗和廣闊的社會之間的關係的強烈意識,超越個人的狹隘視界,了解社會、歷史和他人,從而最終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社會學的想象力使我們能夠掌握歷史和個人經歷以及二者在社會內部的相互關係。這就是社會學的任務和前提。

」(公尺爾斯)

4.社會化:人們為了成為某種文化的成員,而學習其生活態度、價值觀以及適當行為的過程。

5.庫里的鏡中我: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可以說是對他人如何想我們的自己的放映。

6.公尺德的角色置換:自我分為倆個方面;客我和主我,主我包括每個人身上的自發的,獨一無二的,自然方面。客我是自我的社會部分---對社會要求的內化核對那些要求的個人意識。

7.同輩群體:有大致相當的社會地位,年齡相仿的一群人。

8.預期社會化:未成年人所經歷的對未來角色的非正式學習稱為預期社會化,這是社會化中最基礎、最一般的部分。

9.初級社會化;指個人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的社會規範,能在社會生活中擔當最基本的角色的過程。

10.再社會化:放棄先前的行為模式,並接受新的模式,作為生命中轉型的過程。

第3章、社會結構

11.社會結構:將社會組織成某些可預期關係的方式。乙個群體或乙個社會中個要素相互關聯的方式。

12.身份或地位:在某一群體或社會中某一決定的社會位置。

13.角色;對群體或社會中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待。

14.自致或先賦地位;乙個人的生命過程中作為個人努力與否的結果而獲得的身份地位

15.反,潛,顯功能:擾亂社會體系或降低社會穩定性的而社會元素或·過程,不自覺且非刻意顯現的功能,代表乙個機構所影藏的目的,乙個機構或乙個機制公開陳述或刻意顯現的功能

16.社群:一群人集中於個人家庭或工作地點,並且以社會互動的日常模式為基礎時。這種集合叫社群。

17.組織:有特殊目的的團體,設計於成立與便達到最大的效益,

18.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絡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

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

19.符號互動論:第

一、我們依據我們對事物賦予的意義對其採取行動,第

二、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源於社會互動,第

三、在任何情況下,為了賦予某種情境以意義,並決定怎麼樣採取行動,我們都要經歷乙個內在的闡述過程---我們與我們自己的交流

20.擬劇論:戈夫曼的觀點,把人看做是戲劇中的演員,人們扮演角色時,他們的表演由觀眾判斷,對表演失誤很警覺,失誤可以反映演員真實性格

21.印象管理:為了使他人按照我們的意願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努力

22.本土方**:有某些簡化的程式我們不言自明,它使人們即使在彼此不認識的情況下,也能有效地溝通和互動。可以運用這套程式指導我們在新的情境中的行動。

23.交換:個人或群體採取某種方式彼此交往,這種交往旨在獲得回報或酬賞。

24.合作:由於某種共同的利益對於單個的人和群體來說很難或不可能達到,於是人們聯合起來一致行動。

25.衝突:個人在追求有限的資源時,為了滿足個人願望,每個人都盡力征服別人。

26.競爭:是遵循著某些規律的一種合作性衝突,達到最求的目的比打倒對手更重要。

27.強制:乙個人或乙個群體將其意志強加於另一方。本質上,所有的強制都以使用物質力量或暴力為最終基礎,

28.描述性研究:是通過對現狀準確、全面的描述來解決「是什麼」的問題,是關於物件的大致輪廓和外部表象的展現。

29.解釋性研究:試圖對社會現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釋,以解答「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是對事物內部聯絡和本質特徵的分析。

30. 概念:是對研究範圍內同一類現象和過程的概括性表達。

31.變數:事物的可能性原因或解釋性變數,稱之為自變數,原因所導致的結果是因變數。

32. 假設:是對因果關係的假設,變數分析的是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

33.操作化:也稱具體化,或分解化。

所謂操作化是指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將抽象的概念和命題逐步分解為可測量的指標與可被實際調查資料檢驗命題的過程。它是對複雜的社會現象進行定量研究的一種方法。此種方法在現代社會調查研究中被廣泛地應用。

34.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指確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規定性的科學研究,就是將問題與現象用數量來表示進而去分析、考驗、解釋從而獲得意義的研究方法和過程。

35.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指通過發掘問題、理解事件現象、分析人類的行為與觀點以及回答提問來獲取敏銳的洞察力。

36.參與觀察:要求研究者融入到他所研究的社會情境之中,研究者實際上變成了他所設法研究的群體中的一員,並試圖用群體成員的眼光來理解世界。

37.樣本:指的是從母體中選出的具有母體統計代表性或典型的部分。

38.縱貫研究:在一段長時間內的不同時刻點上對所研究物件進行若干次觀察和資料蒐集,以描述事物發展的過程、趨勢和變化的研究型別。

39.橫剖研究:橫剖研究是將在某一時點上年齡、教育、經濟情況、種族背景不同的人的回答進行比較。

第六章、群體與組織

40.初級關係:初級群體是指成員間有著面對面的直接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際關係和較濃厚感**彩的群體。

41.次級關係:次級群體指人們為實現特定目標,通過明確的規章制度而結成具有正規關係的社會群體。

42.道德遵從:指與習慣、規則或普遍意見一致的行動。

43.參照群體:被成員用來作為某種參照物件,並對成員的態度、認識發生重大影響的非所屬的群體。

43.正式與非正式結構:1、正式結構是指導組織成員活動的一套明確陳述的規定、紀律和程式。

包括規章、法規、內部細則、命令和達成目標的時間表等。2、非正式結構是由群體成員的互動所形成的人際關係

44.科層制:即一種運作於明確的規章和程式基礎上的等級權威結構。

46.文化: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享成果,這些共有產物不僅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而且包括物質物件。(波普諾)

47.符號:符號是社會成員約定俗成、共同使用、指示或表達自身意義以外事物的東西。

48.價值觀:1。

價值觀是乙個社會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關於如何區分對與錯、好與壞、違背意願或符合意願的觀念.2。規範:

特定環境下人們該如何思考、行為的期望。規範是調節人們行為、關係的準則.3。

約制:規範的確立之途

49.文化中心主義:它指的是任何社會群體的成員們對外部群體的偏見態度和敵對心理。

50.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的核心是尊重差別並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種社會訓練,它強調多種生活方式的價值,這種強調以尋求理解與和諧共處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毀那些與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東西。

」簡單點說就是承認並尊重不同的文化,並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

51.主、亞文化:《1》在社會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被人們普遍接受與認可,並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的文化。《2》只為某些特定的人群、群體所接受的文化。

52.反文化:當亞文化對抗、排斥主文化的價值規範、生活方式及其標準時,就演變為反文化。

53.薩爾皮-沃爾假設:

54.內化: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乙個統一的態度體系。

55.失範與越軌:1.

失範是指人們用社會認為合法的手段不能實現自己的文化目標時發生的,人們在面對這類不能實現自身文化目標的情形時,乙個共同的反應就是越軌行為。2.指違反或偏離某個群體或社會的重要規範的行為。

56.結構緊張理論:是指由於社會結構的不協調,而使得社會群體之間的關係處在一種對立的、矛盾的或衝突的狀態下,或者說,社會關係處於一種很強的張力之中。

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社會矛盾比較容易激化,社會問題和社會危機比較容易發生。

57.社會分層:社會分層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意即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也像地層構造那樣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級層次。

58.社會流動:乙個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從乙個社會階級或階層轉到另乙個社會階級或階層的過程叫社會流動。

社會流動按其本身的性質來說,分為兩種型別:結構性流動和非結構性流動。結構性流動是指經過社會革命或其他劇烈的社會變動,社會分層結構發生的根本變化。

非結構性流動是指在常規狀態下社會分層結構所發生的變化。

59.向上、向下流動:垂直流動指的是人們社會地位的上公升或下降,可以分為兩種,即上向流動和下向流動。

60.社會設定: 原意為風俗、習慣等,在英語中的意思既有習俗的意思,也有機構組織的意思。

社會設定是在特定的社會活動領域中所創設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續而穩定的規範體系,它是制約社會行動的重要結構框架。

6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夫妻+未婚子女)

62.擴充套件家庭:分為主幹家庭和擴大/聯合家庭

63.教育:教育是社會關於如何指導、引導學生學習的制度.

64.文憑主義:不是工作能力而是獲得文憑的能力阻礙了低社會地位群體的成功。

65.城市化: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

城市化的三大特徵:一是人口特徵,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第二是景觀特徵。

第三是文化價值觀。城市化分為兩個過程,人口和景觀是城市化的第乙個過程,文化價值觀的改變是城市化的第二個過程。

66.過度城市化:湧入城市的剩餘勞動力遠遠超過城市的容納能力,這種現象被稱為過度城市化。

67.逆城市化:是指城市數量的減少和城市規模縮小的趨勢。

毛概重點總結

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選擇 簡答 辨析 p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具體的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 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

基本詞彙解釋

用地面積 建設專案報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取得用地規劃許可後,經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測量確定的建設用地土地面積 準確界限由土地 圖標明 共由兩個部分組成 一 代徵地面積 即由建設專案業主隨同其他建設用地一起辦理徵地手續,並由業主承擔一應費用,但建設專案業主必須無償地交給城市公共建設行政主管機關,作為...

毛概期末複習重點總結

正確分析農村的階級和階層狀況,確定正確的階級政策。堅持積極領導 穩步前進的方針,採取循序漸進的步驟。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開辦手工業供銷小組 開辦手工業供銷合作社 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用和平贖買的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 採取從低階到高階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 三個步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