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名詞解釋整理 重點

2022-12-23 23:12:06 字數 4735 閱讀 3498

一、教育學概念

教育:廣義的教育泛指增進人們知識、技能和身體健康,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所有活動。

學校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需要,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教育學: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指乙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系統,他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終身教育:與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並已擴充套件到社會各個方面的連續性教育。

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且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義務教育:國家用法律的形式規定的,對一定適齡兒童、少年免費實施的某種程度的學校教育。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必須予以保證,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教育結構:通常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型別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和比例構成。

人力資本: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以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

學校文化: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澱、演化和創造出來的,並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範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

教育現代化:基於傳統教育,積極吸收國外優秀教育成果,創造適應大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教育的歷史變化。

教育內容:學校向學生傳授的人類優秀經驗的綜合,它包括學校的課程、教材和教學輔導資料所含有的一切內容。

課外活動:中小學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相配合,在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身心實施多種教育影響的正規教育活動。

人的身心發展:作為複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地方面變化的過程。

年齡特徵: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徵。

發展關鍵期:身體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形成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環境:圍繞在人們的周圍並對人的生存和生活發生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最近發展區: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兒童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即最近發展區。

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的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

環境決定論:環境決定論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原因在於後天,人的心理發展的差異90%是由教育決定的。

教育目的:指國家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人的總要求,他規定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

培養目標: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學目標: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特定要求或產生的預期變化。

教育方針:國家根據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要求,為實現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教育工作總方向。

素質教育:①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

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③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德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政治觀念,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使學生系統的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美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教育評價: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和價值標準,利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對受教育者的發展變化以及影響其發展變化的諸因素進行狀態確定和價值判斷的過程。

教師職業道道:簡稱師德,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教育機智:教師在突發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時間內靈活、巧妙地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教育理念:教師在對教育本職工作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

師生關係: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課程:廣義的課程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程序的安排。狹義的課程指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的總和以及他們之間的開設順序和時間比例關係。

學科課程:按各種不同的學科劃分門類,並按知識的邏輯體系加以設計的課程。

活動課程:也叫經驗課程,是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學生的活動經驗為中心設計的課程。

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作為乙個人公民所必需的基礎能力(讀寫算)的培養,是中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

拓展型課程:重點在於拓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特殊能力,並遷移到其他方面的學習上。

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態度與能力。這是一類在教師的引導與指導之下,由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索來完成教學任務的課程。

學校課程:學校自行研究開發的課程。它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要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群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通常以選修課和必修課的形式出現。

國家課程:是由**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於**教育機關,屬於一級課程。

課程設計:指課程結構的編制,既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整體的編制,也包括具體課程的編制。

課程計畫:課程設定的整體規劃,他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做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學校應設定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並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課程標準:學科課程標準,是國家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計畫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檔案。

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是指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它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於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

課程實施:是把課程計畫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課程評價:指對課程計畫以及實施實際達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價值判斷活動。

教學模式:教師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的基本泛型。

研究性學習: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的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教學:在教育目的的規範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教學過程: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畫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教學原則: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反映教學過程規律而制定的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和要求。

教學方法: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教學計畫:是指導和規定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分科標準、編寫教科書和設計其他教材的依據。

教學組織形式: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班級授課制:是與現代化大生產相適應的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照年齡或掌握知識與能力發展的程度程式設計固定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畫地為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教學評價:根據一定的客觀標準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的價值判斷。

信度:乙個測驗經多次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測驗所得結果的準確性程度。

效度:測驗達到測驗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測出了它所要測出的東西。

區分度: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教學策略:為達到某種**效果所採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就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後,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徵,有針對性的選擇與組合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與技術,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

德育過程: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規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並引導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其品德發展的過程。德育過程從本質上說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範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德育原則: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有機組合方式。

道德教育論:該觀點認為道德教育旨在促進道德判斷的發展及其與行為的一致性。強調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於促進學生的道德判斷不斷向更高水平和階段發展,其次在於促進學生的道德判斷與行為的一致性。

班級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則和具體要求,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畫、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各種共同目標而進行的管理活動。

操行評定:按一定標準,以等級和評語等形式,定期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勞動和文體活動等方面表現做出評價。

導生制:19世紀初英國學校出現了導生制。它根據兒童的年齡和發展水平劃分等級,對進度相同的兒童系統性開設科目,編制班級,實施同步教學;並且除教師之外,還配備了導生,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的教學和管理。

教育科學研究:以教育現象和問題為物件,通過運用各種科學方法,遵循科學的認識過程,根據對收集的事實材料的分析,對假設和推理進行檢驗,以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活動。

班風:是乙個班集體**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風氣,是班集體大多數成員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目的,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校風:是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教育實踐形成的。

名詞解釋 整理

第十二章 國內生產總值gdp 乙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國民生產總值gnp 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名義gdp 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 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實際gdp 是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 計算出來...

學前教育教師招聘考試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1.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它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環節。2.注意廣度是指人在比較短的時間片段中所能清楚地知覺到的事物的數量。3.家長學校是向家長系統介紹家庭教育知識的一種形式。家長學校經常開設系列講座,充 實家長的保教知識。4.角色遊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創造性...

2023年教師招聘考試 名詞解釋 4

網校特整理提供 2014年教師招聘考試備考知識點 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希望您在網校學習愉快!1.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狀態。也就是說,除了沒有心理與精神疾病的症狀外,其個人的認知能力 情感表達 行為表現等各方面都應維持在乙個正常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