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遇鳥的天堂

2022-12-21 06:21:02 字數 4670 閱讀 2014

三遇《鳥的天堂》緣起:

《鳥的天堂》是人教版老教材六年級的一篇課文,也是浙教版十二冊的一篇課文。筆者有幸三次教學這篇課文,卻有著不同的經歷。教學工作似乎是「年年歲歲花相似」,但畢竟又是「歲歲年年人不同」。

初識《鳥的天堂》,讓我羞愧不已;再遇《鳥的天堂》,「暇」字困擾我很久;三遇《鳥的天堂》,難題接踵而至:鳥很多,會不會造成災害呢?

初識《鳥的天堂》

── 羞愧不已

第一次教學這篇課文,由於經驗不足,主觀上很想上好課文,做乙個稱職的老師。但殊不知如何下手,怎麼辦?借鑑名師的,相信熱鬧的名師課堂照搬照套後,也會出現在我的課堂上。

可事與願違,課堂死氣沉沉,別無它法,只好匆匆收場。現在已記不起自己是怎樣熬過那「漫長的課堂」,也不知道教學的思路。只記得課後作業時有許多同學寫錯了「應接不暇」的「暇」,我還大發雷霆,責怪同學們讀書不認真。

現在想一想那時的我是多麼無知,真有愧「老師」二字(因為關於「暇」上課根本沒有教學,筆者

自己也經常寫錯),這能埋怨學生嗎?這是學生的錯,還是老師的錯呢?

再遇《鳥的天堂》

──關於「暇」字的困擾

時光荏苒,兩年之後,我第二次教學這篇課文。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如何解決「暇」字以及第一次教學的難堪成了一道難題,怎麼辦?心裡只有乙個念頭:

決不能讓第一次的難堪重演。我虛心求教,研讀教材,日夜思索。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點眉目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也許能解決以前的難堪。

對於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我採取的方法是:抓住重點詞語匯入課文;抓住重點詞語了解文字主要內容;抓住重點詞語拓展、感悟和

體驗文字。

1.抓住重點詞語匯入課文:

上課之前先出示兩個詞語「枝葉繁茂、應接不暇」來考考同學們說說它們的意思。因為「枝葉繁茂」很簡單,但「應接不暇」很難,尤其是「暇」字的意思和字形對同學們就很難,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把「暇」字寫成「目」字旁。我預設通過「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方法解決此問題,由於不知道意思,所以就匯入課文《鳥的天堂》學習「應接不暇」及「暇」的意思。

很快同學們就找到了這個詞語,根據上下文知道文中「我的眼睛應接不暇」是因為鳥太多,來不及看鳥,從而理解到「暇」的意思是「空閒」,進一步明確「暇」字的偏旁部首是「日」,而不是「目」。然後再和「碧玉無瑕」的「瑕」進行比較。這個詞語及生字就這樣被攻破了,也達到了抓重點詞語匯入課文的目的。

可謂一箭雙鵰。然後讀課文找一找有沒有容易讀錯的字及詞,解決字詞難點關。

2.抓住重點詞語了解文字主要內容:

抓住重點詞語了解文字主要內容就是抓重點詞語「枝葉繁茂、應接不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先讓同學們想一想課文中「枝葉繁茂」是用來形容什麼的,很顯然是用來形容榕樹的;通過「應接不暇」同學們會感受到鳥很多。剛好這就是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所看到的主要景物,從而理清了文章的脈絡。

然後比較兩次去鳥的天堂不同點。

這也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3.抓住重點詞語拓展、感悟和體驗文字:

抓住重點詞語拓展、感悟和體驗文字就是抓重點詞語「枝葉繁茂、應接不暇」感悟體驗文字,本文描寫的主要景物就是榕樹和鳥,除了以上所談到的「榕樹枝葉繁茂和鳥多」的特點之外,然後讓學生找一找榕樹和鳥還有沒有其他的特點,這樣就為第二課時的再讀文字,找出相關的詞語和句子感悟和體驗榕樹的「大」和鳥「在榕樹上生活的非常幸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設定了乙個懸念,讓同學們焦急地等待上第二課時。就這樣由易到難,最後文章的難點就會不攻自破。課堂上的效果終於讓我滿足了一次,

課後我經常回味無窮。

反思: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怎樣上?

1.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學習是有易到難的過程,同樣學習語文也是有易到難

的過程。特別是語文的第一課時先要讀通文字,然後了解文字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而筆者第一次教學這篇課文時,第一課時就匯入課文直奔重點或難點句段,研讀重點句段,深究文字主體,理解課文。

可是學生反映平平,總是不能達到老師預設的效果。深思其原因:是學生不能對文字進行充分的讀,有的只是讀

一、二遍課文,有的只是讀了文章

一、兩段內容,有的甚至一遍不讀就去理解、感悟文字,**文章內涵、品味語言文字,學習遣詞造句,結果是學生讀不准字詞,讀不通語句。語文第一課時,最主要的任務是要引領學生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初步領悟文章內涵,如果學生連這些要求都不能完成,試想:我們的孩子究竟拿什麼去進一步的學習。

至於品評文字,體會

情感,昇華思想,那也只能是教師心中的「空中樓閣」。

2.教會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義的方法。教師巧妙引導,讓學生「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把詞語置於具體語境中,體會其內涵。把詞語教學與對課文的理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學生對詞語的感知能力,有利於今後遷移運用。

這樣既避免了把語文的第一課時當作「拼音課、識字課」,又解決了課文中生字難關。從課後作業情況來看,效果很好,只有一位同學寫錯了,他是因為不認真,把「日」寫成了「目」。第一次的教學情況來看,這個字最少有三分之一的同學錯,有的同學甚至錯了五六次。

更有甚者,等到他走上工作崗位當老師還分不清,因為筆者就是其中的一員,而且不止

聽到10位同事問這個字的偏旁是「日」還是「目」。

三遇《鳥的天堂》

──鳥很多,會不會造成災害?

幾年以後,我三遇《鳥的天堂》,這次我是在浙教版十二冊和她相遇,對於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我對自己的設計記憶猶新:抓住重點詞語匯入課文;抓重點詞語了解文字主要內容;抓住重點詞語拓展、感悟和體驗文字。我想這樣的設計多好,再重演一次又何妨?

可第一節課上課不久,剛剛解決應接不暇這個難題,我正在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設計很妙:這個詞語及生字就這樣被攻破了,也達到了抓重點詞語匯入課文的目的。

可謂一箭雙鵰。突然有一位學生站起來笑問:

老師,鳥很多,會不會像《意想不到的災害》一文中那樣造成災害?

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我一點準備都沒有,甚至也不理解他提問題的意思。我示意

他解釋一下,

生:鳥太多了,會不會吃農民田裡的莊稼?造成災害?

其他同學聽到這個問題後馬上附和著:對呀,會不會造成災害呢?有的同學說會,有的同學說不會。

教室裡立刻炸開了鍋,秩序甚至有點混亂,同學們雖然嘴裡說著,但是幾十雙眼睛在緊緊地盯著老師,在等待老師的回答、評判。我立刻意識到這個問題很有價值,這是本課環境教育的絕好機會。但同學們的爭論是毫無根據的,因為學生對文字一點不熟悉,只是在那裡毫無根據的瞎摻和。

我馬上鎮定下來,應該立刻調整本課的教學思路,我出聲了:「同學們,這裡的鳥的確很多,現在或者若干年後會不會造成意想不到的災害,文中告訴了我們答案,請同學們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從閱讀文字中找出合理的依據,讓其他同學信服你的答案?好嗎?

」同學們聽到後馬上大聲地朗讀課文,想立刻找到問題的答案,讓他人佩服自己的聰明才智。過了一會兒,幾雙小手舉了起來,我示意他們再讀一讀課文,盡力找到更多的答案,又過了一會兒,更多的小手舉了起來。我認為此時可以全班交流了。

生1:榕樹很大、枝葉繁茂,裡面有很多蟲子可以給鳥吃,所以不會造成災害!但馬上有學生反對:

一棵樹裡能有多少蟲子供這麼多鳥吃?我知道這些同學還是沒有體會到榕樹的大,以及「獨木成林」的現象。我就讓同學找出相關的句子。

全班交流體會榕樹的大,我又乘機介紹榕樹的相關資料,**課件展示榕樹的全貌。這樣同學們就明白

了榕樹的特點。

生2:周圍是河流,水裡也有鳥兒的食物。

生3:是因為這兒的人好(農民不許人捉它們),人與鳥和諧相處,鳥兒也會去報

答他們的,不會去吃農民的莊稼。(孩子的心靈是多麼善良!)

師:通過以上交流,同學們明白了這裡的鳥和農民能和諧相處,是因為這裡的自然條件好,而且更因為這裡的人好。鳥的天堂才更美,這美是人為的創造出來,人可以創

造美的環境。從而解決了同學們提出來的難題。以後順著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第二次去鳥

的天堂時的情景。

反思: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發展的場所。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或是沒有學生的真正參與,就談不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完成教學任務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只有善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能對課文進行質疑,並闡述自己的見解,才能提高

學生求異、創新的能力。

孔子曰:「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可見,人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推行創新教育,更是起始於問題,收穫於問題。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允許學生質疑,甚至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教師不僅不能求全責備,還應鼓勵學生敢於突破陳規,擺脫原有知識範圍和思維定勢的禁錮,把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資訊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新發現、新設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瑞士的一位專家皮亞傑指出,「教師的工作不是'教給'學生什麼,而是努力構造學生的知識結構,並用這種方法來刺激學生的慾望。這樣,學習對於學生來說,就是乙個'主動參與'的過程了。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只有摒棄封閉的「填鴨式」教學,應以各種形式啟動、啟用學生思維,才能為全面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良好的條件,打下紮實的基礎。

後記:筆者親身經歷了三次教學《鳥的天堂》,也感悟到:教學的成敗關鍵取決於老師的心裡有沒有學生,對不同的學生了解了多少。

第一次照搬照套名師的教法,那是不合實際的,因為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習慣、思維方法等不一樣,課堂教學的失敗也是必然的。第二次讓我回味無窮的教學設計也只能適合那次教學,因為第三次的教學已證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是不一樣的,一切老師主觀的意願都是徒勞的。那些墨守成規的教學終究會淘汰,創新已是新課程的主「號角」。

那麼,創新又從何而來?筆者認為創新來自於教學反思!教學重在反思,要學會靜下心來不斷叩問自己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

如果只知重複,一味照搬,按以往的曲子跳舞,教學工作「年年歲歲花相似」,又哪會出現「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新氣象呢,哪會有創新?因此反思這一步很重要,思廣則能活,思惑則能深,思深則能透,思透則能明。反思要有「絕知此事需躬行」的手,要有「留心處處皆學問」的眼,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心,要有「跳出廬山看廬山」

的膽。只有這樣,教學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

鳥的天堂教案

鳥的天堂 課文解讀 鳥的天堂 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選作課文時有改動。作者記敘了他和朋友兩次經過 鳥的天堂 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構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風景畫,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

鳥的天堂 定稿

鳥的天堂 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早上好!我是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鳥的天堂 下面我將從教材 學情等方面來進行說課。一 說教材 鳥的天堂 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自然奇觀專題中的第三篇課文,文中記敘了巴金和他的朋友們兩次遊歷 鳥的天堂 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課文語言...

《鳥的天堂》說課稿

蔡家堡一貫制學校 曹發蘭一 說教材,說學生 鳥的天堂 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 茂盛,以及被稱作 鳥的天堂 的名不虛傳,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中這種生命現象的熱愛和讚美。課文情節很簡單。主要寫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